首页期刊导航|山东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社会科学
山东社会科学

周文升

月刊

1003-4145

sdrmpress@126.com

0531-82866365;82981706

250002

山东省济南市舜耕路46号

山东社会科学/Journal Shandong Social Scie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社会科学学术刊物。立足山东,面向全国,既重视基本理论研究,更注重应用理论研究;既重视各学科的系统研究,更注重与当前改革和建设直接相关的课题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支配到和解:法兰克福学派关于启蒙主体的批判与重构

    陈文旭刘涵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以降,法兰克福学派以《启蒙辩证法》的启蒙语境为逻辑原点,探寻启蒙主体从病态的支配性到与自然、他者、自我逐渐和解的艰辛历程,从而提出了关于启蒙主体的不同批判指向与重构方案.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描绘出批判精神、平等交往、承认他者等新型启蒙主体的三维解放图景.在此基础上,哈贝马斯推动启蒙主体的交往模式转型,霍耐特则将启蒙主体与他者的和解建立在为承认而斗争的规范基础之上.法兰克福学派三代学者对启蒙主体的批判与重构,在回应时代问题的过程中重释马克思主义,但由于其逐渐偏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视域,所以其理论的现实性一定程度上被其方法论的妥协性和空想性所消解.

    启蒙主体法兰克福学派支配和解

    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的多重现实问题

    隽鸿飞王思楠
    1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始终面临着三个现实问题,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思想界共同面临的现实问题、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及其影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选择与社会主义改革.在基于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反思和批判这三个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产生了矛盾和冲突,并直接影响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东欧社会主义改革进程.全面揭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多重现实问题之间的复杂关系,对于准确理解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史、深刻反思东欧剧变的理论根源、全面总结其理论和实践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多重现实问题

    青年卢卡奇政治自觉建构的伦理转向——卢卡奇过渡时期文本的马克思主义特质分析

    李晶
    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卢卡奇加入匈牙利共产党之前的最后一部作品《作为伦理问题的布尔什维主义》和之后的第一部作品《策略与伦理》,就布尔什维主义是否具有伦理的问题给出了两种对立的结论,因此比《历史与阶级意识》更能反映青年卢卡奇走向马克思的思想过程.推动卢卡奇从"浪漫的反资本主义"转变为"救世主式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内在根源,在于其对伦理的理解跳出了新康德主义范畴,走向了一种政治现实主义的政治责任.这种政治责任是指向未来和行动的连接性的集体责任,体现了青年卢卡奇走向马克思的敏锐政治自觉.

    青年卢卡奇伦理政治责任马克思主义

    "民族国家共同体"意识下的现代中国性别诗学观探析

    孙桂荣
    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中国性别诗学观是晚清民国时期伴随现代中国的形成而逐渐生成的,"民族国家共同体"意识是其独特之处.现代中国性别诗学观的生成与发展同时、同步、同向于民族国家的现代建构,这既是一种时代的选择,也是女性解放的内在要求."民族国家共同体"意识下的现代中国性别诗学观亟须正本清源,进行价值重估,其不仅是与女性解放的社会历程和文学实践相契合的历史产物,也带有鲜明的传统性别文化印记.女性文学研究中的"'性别压抑'说"与西方身份政治思维有关,在身份政治愈来愈向激进化、极端化发展的今天,"民族国家共同体"意识下的现代中国性别诗学观愈发显示出不可或缺的当代价值.

    "民族国家共同体"现代中国性别诗学观身份政治历史生成当代价值

    由新见法国藏汉籍珍本《批点聊斋志异》论何守奇聊斋评点的特色及价值

    任增强
    40-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汉籍珍本《批点聊斋志异》新见何守奇评语约六十一条并序文一则,裨补了通行六十余年之久的张友鹤《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著录何评所缺失内容.新见何守奇评语与序文,可修正此前学界成说,与王士禛、但明伦、冯镇峦等其他聊斋评点者的评论话语相加辨读,可以发现何评重在阐释《聊斋志异》的思想意涵,以同心共情式话语深度介入文本,体现出注重两性对等的思想倾向与直面现实的批评品格;何评兼及《聊斋志异》的叙事结构和语言,对聊斋故事的叙事时序有着独到发现,对叙事中羼入的诗作大胆质疑.他以对"正"与"情"的凸显,在清代聊斋评点史上较早且较为充分地揭示了《聊斋志异》的进步思想和文学价值.

    法藏汉籍何守奇《批点聊斋志异》评点特色

    文学实验与灵魂探险——论残雪的文学创作

    尹相雯
    5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残雪是一位值得深入研究的中国当代现象级作家.她不断进行文学实验,并提出了"新实验"文学的概念.从早期的《黄泥街》《苍老的浮云》,到1980年代后期的《突围表演》,再到近期的《激情世界》,残雪始终致力于通过文本实验和叙事话语创新,探索自我的深度和灵魂的深渊.残雪对"自我"有着深刻的认识,并对自己的作品有着深入阐释和高度评价.然而,她的作品是否真的达到了她自己所评价的高度,还需要文学史的检验.

    残雪"新实验"文学文学实验灵魂探险

    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地方政权中的党团制度、"三三制"与党政关系

    马思宇
    58-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推行民主政权建设,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实行"三三制".在根据地政权的选举和运作过程中,"三三制"与党团制度相辅相成.党团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权系统和群众团体中设立的机关.以各级党委为核心,以各级政府党团为基础,辅以政府党支部和党团成员的活动,抗日根据地逐渐形成一套自内而外、自上而下的党团运作制度.党团一身二任,既要确保集中,又要兼顾民主:一方面要服从党委决定,贯彻党的政策;另一方面要推动"三三制"政府建设,扩大政治参与.相较于同政府的关系,党团与党委的关系更为根本,这表现在党对根据地政权的全面领导上.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设计、推动、调整党团制度与"三三制",以塑造正确的根据地党政关系.

    中国共产党根据地党团制度"三三制"党政关系

    华北敌后战场的小学"伪化"与"反伪化"斗争

    徐传博
    68-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伪在华北敌后战场持续发动政治攻势,并加大对小学学生与教员的思想洗脑与政治控制,妄图使其服从日伪领导,是为小学"伪化"活动.部分学童受到蒙骗,沦为日本侵略者的马前卒.中共有针对性地完善教育系统、开展灵活教学,并加强对日伪小学学童与教员的政治争取,是为"反伪化"斗争.在中共的努力下,多数学童政治觉悟提高,广泛参与社会动员、社会教育、抗敌宣传工作,有的还投身抗日一线."反伪化"取得重大成果,为中共日后取得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华北敌后战场小学反"伪化"

    北朝时期东北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内在逻辑探析

    马业杰
    80-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朝时期,东北诸民族经过重组、发展与交融,其分布格局以及民族构成发生重大变化,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东北诸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显著的成绩,自有其发展的内在逻辑.首先,东北诸民族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特征促成了各民族间的交往与交流;其次,东北诸民族经济模式的转变以及交通网络的完善使得农耕、渔猎及游牧各民族在经济上形成相依与互补的关系;再次,军事征讨与合作使得东北地区诸民族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利益驱使导致军事行动与政治依附成为东北诸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催化剂;最后,多元文化的双向发展使东北诸民族的文化向心力不断增强,持续推动东北诸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北朝东北民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内在逻辑中华民族共同体

    "亲亲相隐"难题的马克思诠释

    姜涌崔健民
    89-96页
    查看更多>>摘要:《论语》中"直躬证父"的故事阐发了儒家伦理"亲亲相隐"的原则,揭示了儒家面对家庭与政治共同体之间的伦理冲突所作出的独特诠释.其中,"叶公之直"作为烘托儒家伦理要求的参照物,在现代性语境下十分呼应地描绘了现代西方社会的共同体模式.而黑格尔和施蒂纳对《安提戈涅》的解读为解析叶公"荆蛮之豪"的思想内涵提供了相当丰富的补充.黑格尔主张主体生存必须跨越家庭血亲达到国家公义的水平,施蒂纳则揭示了国家共同体的虚幻性与个人功利的真实性,二者的思想作为同一逻辑的不同环节展现了现代个人主义的虚无主义宿命.马克思通过批判黑格尔和施蒂纳表达了他对消除异化、恢复人本真自由的"真实共同体"的理想追求,这一旨归构成了马克思对"亲亲相隐"难题的现代诠释.以"亲亲相隐"与《安提戈涅》为线索进行比较,可以揭示儒学与马克思思想在共同体理论方面的共通性,从而为我们理解中华文化在现代语境中的新境界提供理论支持.

    "亲亲相隐"真实共同体个人主义中国式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