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东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社会科学
山东社会科学

周文升

月刊

1003-4145

sdrmpress@126.com

0531-82866365;82981706

250002

山东省济南市舜耕路46号

山东社会科学/Journal Shandong Social Scie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社会科学学术刊物。立足山东,面向全国,既重视基本理论研究,更注重应用理论研究;既重视各学科的系统研究,更注重与当前改革和建设直接相关的课题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数字资本逻辑走向人本逻辑:数字劳动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焦成焕魏艳平
    97-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劳动成为劳动的新形态,它除了具有传统劳动的一般性特征,还具有劳动过程数字化、劳动时空自由化、劳动观念虚无化等特殊性,其本质上依旧属于物质劳动和生产劳动.当前,被数字资本逻辑控制的数字劳动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一是通过数据垄断加剧贫富分化;二是利用劳动和闲暇界限的模糊加深对劳动主体的控制;三是通过技术操控背离劳动属人性,这一切都扩大了数字资本控制劳动者的广度和深度,更大程度上抑制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唯有超越数字资本逻辑,通过数据共享、劳动与闲暇相融合、技术反哺等方式最大限度发挥数字劳动有利于人发展的优势,方能推动数字劳动从数字资本逻辑走向人本逻辑,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数字资本逻辑人本逻辑数字劳动自由全面发展

    生态文明赋能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内在机理及协同路径

    钟清莲刘华
    106-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是物质富裕,还包括精神充实、生态优美.生态文明与共同富裕之间存在耦合共进关系.生态文明赋能共同富裕契合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和解"思想,是我们党协同推进建设生态文明与实现共同富裕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规律.生态文明对"人与 自然和谐、绿色发展繁荣、热爱自然情怀、科学治理精神、携手合作应对"的追求,为新时代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新的价值取向、科学发展思路、精神文化架构、优良生态条件和行稳致远之基.应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念为指引,在党的领导、发展方式、文化引领等方面继续探索生态文明赋能共同富裕的协同路径,厚植共同富裕更加可持续的生态基础.

    生态文明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

    中国古代文明开放型经济思想的逻辑演进与现实借鉴

    刘斌朱晓梅
    114-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试图从中国古代文明开放型经济思想的逻辑演进中,探寻中国对外开放和全球治理的历史脉络和学理基础.中国古代文明开放型经济思想主要围绕"四个维度"展开,第一个维度是古代关于生产的经济思想,主要内容包括禀赋论、专业化生产与规模经济以及农业与工商业的关系;第二个维度是古代关于交换的经济思想,主要内容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展开;第三个维度是古代关于运输的经济思想,主要内容包括国际贸易的陆路运输和海运通道;第四个维度是古代关于治理的经济思想,主要内容围绕义利观和天下观展开.中国古代文明开放型经济思想基本涵盖了西方国际经济学的主流理论,并基于中国历史现实,从政府作用和价值观维度赋予了国际经济理论更多意涵.在某种意义上,中国古代文明开放型经济思想为中国当前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提供了历史镜鉴和理论支撑.

    古代文明开放型经济思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

    绿色技术创新促进了我国城市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吗?

    黎元生陈华
    127-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使用2001-2013年中国海关与城市匹配数据,探究城市绿色技术创新对其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显著促进了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异质性研究表明,绿色技术创新对于中部城市、非沿海地区城市、非省会城市以及金融市场化程度较高城市的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作用更显著.机制研究表明,城市层面绿色技术创新主要通过提升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和固定投入效率两个渠道促进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据此,应发挥绿色技术创新对出口产品质量的促进作用,尤其要注重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固定投入效率.同时,针对城市异质性特征,制定更具针对性和灵活性的政策.

    绿色技术创新出口产品质量全要素生产率固定投入效率

    创新激励理论演进与展望

    程新生张时颖
    135-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创新激励对引导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有研究尚未对创新激励理论进行脉络梳理并构建其知识框架,因此系统呈现创新激励的发展特点和理论体系成为学术界亟需解决的重要议题.在研究经典创新激励文献基础之上,首先,厘清激励的发展起源,并从不同维度梳理创新激励的发展特点;其次,从组织结构、创新战略、工作挑战、声誉机制等方面探讨创新激励的前因后果和作用机理,依据"创新激励的前置因素——创新激励的形成——创新激励的路径——创新激励的实现"范式构建创新激励的整合性研究框架;再次,以典型案例分析创新激励在企业的具体实践情况,并提出创新激励在应用领域的着力点;最后,结合我国创新管理实践现实需要,对科技型企业创新激励发展方向提出研究展望,旨在推动创新激励理论与实践进一步发展.

    创新激励激励理论动态激励观科技创新

    新时代中国对外融通话语体系的构建逻辑与现实面向

    杨永军张彩霞
    145-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际话语权博弈是赢得人心、影响世界之争.当今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西方话语霸权体系的自我解构、新媒体的急速变革,以及中国人全球观的嬗变、知识生产的创新、中国发展模式的成功实践,都为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提供了必要条件.中国对外话语融通体系的构建逻辑是以顶层逻辑为指引、底层逻辑为实践路径,通过事实逻辑、情感逻辑实现"共情"传播.该体系以开放包容、平等理性、求同存异的态度看待多元文化,为世界提供了一个"融合"而非"分裂"、"多元互补"而非"彼此博弈"的共赢话语模式.加强顶层设计与国家战略叙事、夯实对外话语体系的基础、构建多层次对外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叙事能力、促进中外民心相通、创新传播平台和传播形态,是构建对外融通话语体系的主要路径.我们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人类共同价值为核心,打造"以我为主"的对外融通话语体系.

    "以我为主"融通中外话语体系逻辑民心相通

    家庭生命历程事件的代际支持:实现路径与运行逻辑

    吴帆闫本超
    156-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生命历程视角探讨家庭生命历程事件的代际支持,有助于深入理解不断变化的时空背景下家庭代际关系的当代意义.基于解释性时序混合设计的研究发现,生命历程事件的代际支持呈现出两条主要的实现路径:一是基于家庭形态改变的代际支持调整,二是基于需求引致的代际支持变化.生命历程事件的代际支持既非纯粹基于家庭主义导向的利益权衡,也不完全是家庭规范约束的结果,共同的价值体系和紧密的情感联结促使家庭成员对代际支持达成一致性理解,使代际关系伦理在家庭生活中被制度化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家庭秩序.这种相对稳定的家庭秩序对于老龄化不断加剧的中国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家庭生命历程家庭代际关系网家庭代际支持

    从愿景到现实:数字文明的建构困境与中国应对

    孙倩毕洪业
    166-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的普及引发了社会结构和经济形态的变革,随着数字世界的互通互联,数字文明建设成为时代课题.身份认同困境、文化转型困境与技术道德困境揭示了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内源性矛盾;数字劳动异化、霸权性意识形态与数字保护主义凸显了数字时代面临的多维度现实挑战.中国在实现数字文明愿景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更加现代化的数字治理能力和高质量的数字经济,促进中国式数字文明发展,进而推动构建数字命运共同体.

    数字文明数字命运共同体数字资本数字治理数字霸权

    "双碳"政策视阈下认购碳汇司法裁判的逻辑与规范化进路——以坚持生态保护和修复的优先地位为视角

    梁平张沁峰
    174-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认购碳汇是生态司法与生态修复的融合创新,是司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生动体现.人民法院要坚持生态保护和修复的优先地位,遵循认购碳汇以"增汇"形式实现生态环境功能修复的裁判逻辑,注重司法裁判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内在联系.通过探析认购碳汇的法律性质及其在生态修复体系中的作用和定位,分析目前认购碳汇案件裁判的特点,探索规范认购碳汇司法裁判的进路.认购碳汇司法裁判的案件应限定在与"固碳""增汇"有关联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案件领域内,其适用必须以"无法完全修复"作为前置条件,再结合个案考量认购碳汇与受损生态的关联性,在此基础上确定适用替代性、补偿性还是补充性生态修复方式.

    "双碳"政策认购碳汇司法裁判生态修复

    论刑事司法人工智能的实质化人工干预

    张式泽
    183-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作为一股新兴的科技力量被广泛、深入地应用于刑事司法的各个领域,在带来诸多司法增益的同时,也普遍暴露出司法辅助智能系统"先天不足"、"形式主义"和"无从适用"的弊端.在此背景下,需要人工干预机制从形式化向实质化、体系化方向转变:实体上,辅助智能系统是司法认识活动的客体,其决策则分属刑事证据中的线索、瑕疵证据与司法认知;程序上,实质化人工干预需遵循主体控制、有限介入、主体问责和告知披露等原则.

    人工智能辅助系统人工干预实质化法律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