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东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社会科学
山东社会科学

周文升

月刊

1003-4145

sdrmpress@126.com

0531-82866365;82981706

250002

山东省济南市舜耕路46号

山东社会科学/Journal Shandong Social Scie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社会科学学术刊物。立足山东,面向全国,既重视基本理论研究,更注重应用理论研究;既重视各学科的系统研究,更注重与当前改革和建设直接相关的课题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和根本动力

    包心鉴
    5-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一项重大原则,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思想,具有厚重的历史逻辑、深邃的理论逻辑和鲜明的实践指向,为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思想指导和根本遵循.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紧扣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总主题,突出改革重点,把牢价值取向,以不断实现制度现代化为核心价值,着力破解妨碍现代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系统集成和重点突破相协调,紧扣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任务和关键要素,把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坚持有破有立,实现纲举目张,更加注重改革实效,充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当代中国全面性、系统性变革的巨大能量.

    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系统集成重点突破

    以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李征
    17-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体现为文明起源的源远流长性、文明发展过程的不断传承性和文明存续理念的守正创新性.以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在于稳定独特的地理环境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了发展条件、"中和"的文化价值理念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确立了核心价值、多元一体的文明发展格局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熔铸了特色风格.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启示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必须坚持传承中华传统与吸纳现代智慧相统一,必须坚持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中华文明连续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以中华文明的统一性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刘松
    2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彰显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文化结构、团结内聚的历史文化传统,在历史进程中逐渐升华为"大一统"的思想理念和家国天下情怀.以国家统一作为组织力量、以民族和融作为文化力量、以和合思想作为思想力量是以中华文明的统一性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在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现实进路上,需要坚持组织统一、思想统一、利益统一和文化统一,这就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坚持人民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统一性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俄国农村公社与东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二重性探赜——再论马克思《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

    温权
    3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是马克思晚年展望东方共产主义前景的重要文献.通过发掘俄国农村公社公有制传统"为何遭到破坏"以及"怎样能够挽救"的事实依据,马克思把因循"内外相济"的双向行动策略与同时完成"反封建主义—反资本主义"双重斗争任务的无产阶级革命,视为俄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实现向共产主义飞跃的可行性方案,从而揭示了俄国革命的农村公社之路.这既是东方落后国家摆脱集权专制包袱并规避资本剥削的恶果,率先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先声",又是策应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加速实现共产主义世界理想的"信号".马克思据此把"扬弃资本主义现代私有制"的共产主义进一步理解为"复活原始公有制的更高级社会形式".以此为切入点,马克思无疑把捉到了共产主义何以可能的"东方线索",即如果残存公有制遗迹的农村公社为俄国另辟直达共产主义的蹊径,那么以俄国为典型代表的东方无产阶级革命,或可开显出共产主义取得全面胜利的崭新地平.这就意味着基于农村公社的俄国革命不只是东方无产阶级革命的特殊"剪影",更描绘了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普遍"蓝图".

    俄国农村公社无产阶级革命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东方道路

    实践感觉与人的本质及人的解放问题

    刘贵祥毛俊超
    4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践感觉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使用的一个概念,但长期以来一直被学界所忽视.实践感觉的提出有着深厚的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思想渊源,同时又与人的本质和人的解放问题紧密关联.马克思在其实现的伟大哲学变革的视域中赋予其双重含义:一方面,它是人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不断产生的属人感觉,它确证着人的全面丰富的本质;另一方面,实践感觉作为"人化自然"的结果,其社会性生成又指向人的自由解放.实践感觉往前承接着德国古典哲学,往后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理论来源,因而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具有基础和中介的作用.对它的重要性需要重新予以审视.

    马克思实践感觉人的本质人的解放

    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解决方案——兼论马克思与黑格尔解决"市民社会问题"的不同思路

    蔺庆春
    5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以来,随着现代世界转型,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分离.市民社会取得纯粹的经济内涵,是人的自私性和自然法充分发挥作用的物质领域;政治国家作为法的理念的现实化,是人的政治精神、共同体本质凝结的抽象领域.二者根本对立所带来的深层次问题是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的分离.面对这一时代问题,黑格尔和马克思给出了各自不同的解决方案.黑格尔立足国家决定市民社会,主张通过以等级和行政权为中介的教化和陶冶方式,实现私人(市民)到公民的转变,进而在现代国家中实现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的实体性统一.马克思则立足市民社会决定国家,主张物质力量只能通过物质力量来摧毁,实现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真正统一,需要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消解市民社会中的物质生产关系,推翻资本主义政治体制,建立真正的人类社会.

    市民社会问题个人社会黑格尔马克思

    马克思物化视域下的数字劳动批判

    孙萌萌韦雷雷
    63-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劳动是一种新的劳动形态,既具有一般劳动的普遍性,也具有不同于传统劳动形态的特殊性.马克思的物化理论揭示了劳动的历史规定性及其双重向度.在马克思物化视域中准确把握数字劳动的内涵,阐释数字劳动的物化逻辑,有助于深刻理解资本与数字劳动结合产生的双重效应.只有对数字劳动展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才能深刻阐明资本逻辑在数字空间拓展的实质以及产生"数字拜物教"的根源.只有从生产逻辑和资本逻辑两个向度把握数字经济的发展,才能实现对物役性的根本超越.

    物化视域数字劳动生产逻辑资本逻辑

    论党内法规学的核心思维

    周叶中熊娜
    70-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内法规学具有天然的独立发展诉求,但人们对党内法规学独特学术品格的认知尚不能与之相适配,因此有必要通过探寻学科核心思维的方式强化党内法规学的自主建设.党内法规学的核心思维是对学科专门分析视角、观念方法的深刻揭示,必须紧扣党内法规实践和经验的内部结构与外部关系.经过以党内法规为基础的经验考察可见,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党和国家协同治理需求,推动了党内法规成为中国独有的规范类型.因此,党内法规学必须将党内法规置于党和国家治理全局,从治党与治国之间的制度联结出发进行探索,在学理层面可将这种基本的认知视角概括为"党政统筹思维".秉持党政统筹思维,党内法规学以聚焦党内法规双重任务导向为原则,以突出党的全面领导为关键,以沟通党和国家治理全局性制度安排为脉络,形成自身的学术品格.在党政统筹思维引领下,可进一步立足"中国道路"构建党内法规学学科体系、面向"中国问题"夯实党内法规学学术体系、提炼"中国概念"强化党内法规学话语体系.

    党内法规学中国共产党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活动党和国家治理党政统筹思维

    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能力的多维探究

    邵帅
    79-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依规,规治必重能力.在中国共产党坚持"依规治党"基本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依规治党能力"这一标识性学术概念,继而引出"依规治党能力建设"这一全新重大命题,是新时代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推进党的治理现代化和深化依规治党实践的必然要求.依规治党能力生成于依规治党实践,是党建能力和法治能力的有机统一,具体是指中国共产党运用法治思维,通过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在制度轨道上正确开展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活动,从而实现党良规善治的本领.依规治党能力作为一个系统存在,从制度建设过程视角来看,主要是由党内法规规划能力、党内法规制定能力、党内法规实施能力和党规国法协同能力共同构成.通过提升这四个方面能力,综合满足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规划统领""良规供给""高效实施""国法协同"的需要,有助于提高依规治党整体实践效能,更好发挥其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政治保障作用.

    依规治党依规治党能力能力建设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被压迫民族的"经验"与普遍性再生产——作为李平心的历史主体的"鲁迅"

    李玮
    90-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平心是较早出版鲁迅研究著作的研究者,其研究在1940年代颇具代表性.从对国际资本主义必然导致帝国主义的选择性认知,到以反国际资本主义为主线的中国近现代史叙事,再到为"历史"塑造人格化主体"鲁迅",李平心塑造的"鲁迅"不是基于文本经验和史料经验形成的,而是一种"修辞化"的主体再造.李平心的"鲁迅"言说实践,呈现了被压迫民族将对特定世界政治结构的选择内化为民族经验的过程.特殊的、地方化的"中国"也许是后殖民主义者一厢情愿的"想象",从对李平心塑造的"鲁迅"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思考被压迫民族以"普遍性再生产"抵抗"普遍化"的问题.

    鲁迅李平心历史主体殖民普遍性再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