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董忠堂

双月刊

1008-7540

ngyxb118@eyou.com

0531-88117921

250100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农干院路866号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handong Agricultural Administrators' Colleg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共生理论的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以环巢湖区域为例

    崔琚琰张亦腾徐心仪邱妍...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是产业融合的新趋势.国家积极推进区域性协调性发展,着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农旅融合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之一.巢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是安徽省乃至全国重点关注的生态发展区域,以环巢湖区域农业与旅游业发展为背景,运用共生理论,从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界面、共生环境四个角度,分析环巢湖区域的农业与旅游业现状,结合国家发展高质量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探讨农旅融合共生的系列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为环巢湖区域农业与旅游业规划提供科学的参考建议.

    乡村振兴产业融合环巢湖区域互利共生多元利益体高质量发展

    民族地区生态农业技术转型的"两山理论"实践研究——以广西为例

    杨通新肖静
    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两山理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民族地区生态农业技术转型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及传承民族文化等.广西通过"两山理论"实践,积极探索生态农业技术转型路径,为我国其他民族地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广西生态农业技术转型的"两山理论"实践面临生态农业的定性不明确、技术推广与应用不足、产业链条不畅、技术培训与服务体系不完善、政策支持与保障机制不够完善的困境.因此,需要通过明确生态农业的定性与廓清生态农业的类型,完善生态农业技术转型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生态农业产业链,优化生态农业技术培训与服务体系,完善生态农业技术转型的监督与救济机制,实现民族地区生态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民族地区生态农业技术转型"两山理论"

    山东省农业文化遗产传承利用探索

    徐海玲李冬莉荣燕妮杜亚彬...
    1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文化遗产因其具有的独特资源,成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深挖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对解决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系统梳理山东省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农业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并结合近几年山东省农业文化遗产传承利用的实践探索,总结存在的短板和问题,从聚焦时代需求、高质量发展及生态战略转型需求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山东省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空间分布传承利用

    九间棚先进典型对实现乡村组织振兴的启示

    葛玉兰
    20-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九间棚村是 20 世纪 90 年代齐鲁大地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先进典型,也是新时代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九间棚的成功靠的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党员队伍、一个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和一个坚守初心使命的村党支部书记.九间棚先进典型对于奋力实现"五大振兴"、打造更多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有着现实的学习借鉴意义,不忘初心为群众、攻坚克难干在前、干部当好领头雁、紧跟时代不松弦是九间棚村在当下对人们的深刻启示.

    九间棚基层党组织先进典型乡村组织振兴

    双屋面温室土壤温度特点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

    尉辉谷停停王蕾杨竞...
    2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双屋面温室土壤温度特点及其变化规律,测量双屋面温室内外 5cm、10cm、15cm深度土层的土壤温度,并对不同天气状况下的土壤温度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温室内土壤温度的变化与外部气温变化成正相关,不同深度土壤的温度变化幅度各不相同,各层土壤的温度在有雨的天气状况下均低于无雨(晴天、多云、阴天或雾霾天)的天气状况,在不同天气情况下各层土壤的温度变化状况基本一致,温室内土壤温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温室内不同方位的土壤温度变化情况基本相同.

    双屋面温室土壤温度

    基于BOPPPS和雨课堂的《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

    陈雅寒杨成德
    30-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面临着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变革.本研究以BOPPPS教学模式为基础,结合"雨课堂"智慧教学工具,以《植物病理学课程》中"植物病毒的一般形态、结构与组分"一课为例,依托在线课程平台,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活动,探讨在高校植物病理学课程中引入基于BOPPPS教学模式和雨课堂智慧教学工具混合式教学的可行性和意义,旨在为高校植物病理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BOPPPS雨课堂植物病理学教学模式

    学科基础课《土壤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甘肃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为例

    李亚娟祁娟刘艳君
    3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模式.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对甘肃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土壤学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思路、课程内容构建、具体的教学活动组织以及实施成效进行了系统总结,并对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梳理,为下一阶段提升本课程线上线下教学的实施和本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支撑,也为本领域课程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土壤学课程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组织

    "互联网+"时代下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思路

    何攀利
    4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任务是产业振兴.我国进入工业 4.0 时代,"互联网+"推进了产业升级及变革.然而其在乡村地区的发展还相对滞后,难以赋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乡村市场动能,促进乡村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文章结合"互联网+"时代下乡村产业振兴的意义及问题,提出了产业发展路线、农业发展模式及"互联网+政务"的实践思路.

    "互联网+"乡村产业振兴实践思路

    "体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与实践路径

    段雨晴
    46-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体育+旅游"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路径,这一模式融合了体育活动的吸引力与旅游的经济价值,为乡村地区增添了就业机会和旅游收入.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该模式还有助于弘扬当地文化、提升乡村的品牌形象.但要想实施并推进"旅游+体育"模式,还需克服过度开发、营销不足、经济依赖等问题.为此结合体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提出科学的实施路径,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提供借鉴和参考.

    "体育+旅游"乡村振兴实现路径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旅游"互联网+"发展路径探索

    燕鑫桐
    5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旅融合作为发展农村旅游产业,促进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抓手,需要与"互联网+"理念进行深度融合.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更广泛地传播乡村旅游资源信息,提高其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同时,促进乡村旅游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协同,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圈,提高整体竞争力.本研究深入分析文旅融合、"互联网+"、乡村旅游之间的逻辑联系,针对乡村旅游"互联网+"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构建"AR+VR"体验平台,基于大数据技术调配乡村旅游资源,运用区块链技术保障旅游交易安全等方式,打造"互联网+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在此基础上,从政策、技术、资金三个维度,为乡村旅游"互联网+"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期提升乡村旅游服务水平,推动乡村经济转型升级.

    文旅融合"互联网+"乡村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