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东文学(下半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文学(下半月)
山东文学(下半月)

李掖平

月刊

0257-5817

shandongwenxuezz@163.com

0531-83186689

250002

济南市舜玉路40号

山东文学(下半月)/Journal Shandong Literatur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荆棘鸟》中弗兰克的“俄狄浦斯情结”

    赵文琼
    126-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心理学角度解析考琳·麦卡洛《荆棘鸟》中弗兰克对母亲的依恋与对父亲的仇视,以探讨“俄狄浦斯情结”在作品中的体现,以及由此进行的思考.

    俄狄浦斯情结《荆棘鸟》弗兰克

    现代主义的叙事实验——论韩少功“寻根派”小说的艺术表现形式

    梁焱
    128-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韩少功在其“寻根派”的主要作品中进行了广泛的叙事实验,表现了强烈的形式变革意味,彰显了现代主义文学观的艺术主张,折射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其文本的现代主义叙事实验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一、交错的叙事;二、缺失的叙事;三、无序的叙事;四、反讽的叙事;五、心理的叙事.

    韩少功现代主义叙事学

    从《红字》看霍桑的清教主义情结

    晁宏晏
    130-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美国生活的一个支配性因素,清教主义对美国思想及其文学都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力.霍桑的《红字》是一部反映美国清教思想的代表作品.本文试从小说《红字》来揭示霍桑的清教主义情结.

    《红字》清教主义情结

    试论《论语》中“仁”的价值观的体现

    崔宝峰
    132-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论语》是一部不朽的经典著作.自成文之日起直到今天对我国乃至世界都有极其广泛的影响.究其原因,我粗浅认为是以“仁”为核心的价值观的存在.文中试将“仁”分为“爱人”、要有仁德、要做仁事三类,因之,认为以“仁”为核心的价值现体现在存仁心、怀仁志、施仁政三个方面.

    孔子论语价值观

    浅谈《简爱》中伏笔映射写作

    姜文锋
    134-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文的小说等著作中,作者通常都用将主人公赋予特殊的名字,或将故事情节的发生地取一个特殊的名字,用来映射人物的命运.《简爱》中的地名桑费尔德(Thronfield)暗示着简的一生悲惨命运,文中曾先后在不同阶段三次捉到过读过桑费尔德(Thronfield),这与《呼啸山庄》 (Wuthering Heights)中的克里夫(Cliff)有着相同的手法.

    桑费尔德(Thronfield)简(Jane)罗切斯特(Rochester)

    《典论·论文》的真义与价值探微

    刘畅
    135-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曹丕的《典论·论文》产生于思想十分活跃的魏晋时代,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批评专论,是我国文学走向自觉的理论标志.《典论·论文》充分注意到作家的风格和比较,首次以文气说评论作家,充分肯定了文学的价值并提出了著名的“四科八体”说,敏锐的捕捉到文学批评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规范了当时的文坛,成为邺下文人集团的纲领性文件,成为树立于我国文艺思想史和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里程碑.

    曹丕《典论·论文》真义价值

    探寻“纯语言”与“可译性”——解读本雅明《译者的任务》

    梁莉娜梁跃华
    137-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被誉为“20世纪欧洲最后的知识分子”的德国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其《译者的任务》被誉为翻译研究的圣经,因其晦涩难懂,而研究者莫衷一是,本雅明态度的暧昧与其思想的复杂不无关系.《译者的任务》正是围绕“纯语言”die reine Sprache(pure language)这个关键词,论述了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原文与译文的关系、忠实与自由的关系、译者的任务等问题.本文借助现代视角下的三种解读:科学解读、神学解读和解构主义的解读,力求较为深入把握本雅明的“纯语言”与“可译性”.

    本雅明译者的任务纯语言可译性

    从震惊到冷漠到坦然:无处不在的暴力社会——读《杀人者》有感

    晏凯
    140-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杀人者》具有简洁凝练、深沉含蓄的写作风格,用人物对话支撑起框架,辅以寥寥教语交代背景.人物在片段中,没有任何性格分析,也没有心理描写,仅靠细节传递主题,给读者充分自由想象的空间.因而须细读再三方能体味其中蕴含的深刻主题.

    《杀人者》冰山原则暴力社会

    读《文艺心理学》——兼论审美的“移情作用”

    张子骁
    142-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艺心理学》是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早年的作品,其中对“移情作用”的探讨极具启示性,拓展了国人对审美主、客体关系的理解,但对“移情作用”的限定却有较大的局限性,如其专注于“人”对“物”的“移情”,而忽视了“人”对“人”的移情,把人对人只视作“同情”;同时人对自己所创造的艺术品如文学作品、书画戏曲之类的“物”的“移情”也未探及,本文对此做了详细的阐释和引申,对“移情作用”的定义作了尝试性的新概括.

    《文艺心理学》美学"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移情作用"

    洋场中的“中间派”——施蛰存文化心理初探

    季晔倩
    145-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中国文坛上第一批“现代派”作家和现代主义的大力倡导者,施蛰存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页.本文试图通过其现代文学阶段文学活动的轨迹,从传统文化的濡养、新思潮的冲击和处于城镇与都市之间三个方面分析其半新半旧与都市融而未融的“中间派”心理的形成.

    施蛰存文化心理中间派传统文化新思潮小城镇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