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书画世界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书画世界
书画世界

武忠平

双月刊

1673-6109

shsjzz@126.com

0551-3533621 3533622

230071

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翡翠路1118号出版传媒广场14层

书画世界/Journal World of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物介绍

    55页

    论赵孟(頫)《鹊华秋色图》的笔墨语言与自然景物的关系

    李一凡
    56-58页
    查看更多>>摘要:赵孟(頫)是元代书画领域举足轻重的人物,《鹊华秋色图》正好是赵孟(頫)山水艺术变革时期的代表作.赵孟(頫)在吴兴为好友周密作《鹊华秋色图》,此画是以济南的鹊山和华山为题,用写意的画法绘制济南写实景色.本文从内容与构图、用笔与用墨等方面,对《鹊华秋色图》的笔墨语言进行探究,分析其笔墨语言和济南自然景物的关系,探求画面所营造的意境.

    笔墨语言自然景物师古意到处云山是我师

    "开元以来无比者"——徐浩书法在清代的批评与接受

    姜政旭
    59-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徐浩是盛唐时期著名书法家、书坛领袖.由于后世以人论书品评观兴起,以及受个人品行等因素影响,徐浩的书法逐渐湮没于书史之中.至清,金石考据学兴盛,唐碑也迎来了品评的热潮,此时书论中出现大量有关徐浩书法的品评.本文通过梳理清初帖学传统、金石考据学、碑学背景下的徐浩书法接受情况,发现徐浩书法在有清一代境遇复杂,无论是清初帖学书家的崇董书风,还是金石考据学家对碑刻和隶书的再发现,抑或是阮元碑学的新体系,都反映了对徐浩书法的广泛接受.即使徐浩书法在清代时有责难之声,在总体上还是打破了宋代以后接受度逐渐降低的趋势.

    徐浩书法接受清代碑学帖学

    当代绘画中多元材料的创作实践研究

    姚佳武非
    6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综合材料绘画的发展让当代绘画拥有了无限的可能.随着材料功能性的转变,绘画中材料的内涵逐渐凸显,同时也为画面视觉呈现增加了新的感知性.以中国传统材料为切入点构建材料绘画的本土化实践,可以推动文化的时代融合与延续,进一步拓展文化的当代性研究.

    当代绘画材料创作实践

    "搜尽奇峰打草稿"——论"外师造化"的重要性

    杨沐童
    65-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张璪、石涛、凡·高、高更为案例,围绕中西方画家提出的艺术理念,试论"外师造化"对于当代画家的重要意义.

    石涛凡·高创作外师造化

    "应物象形"语义下的中国传统绘画

    朱文俊
    67-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应物象形"出自南齐谢赫的"六法",其对中国传统人物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逐渐成为传统绘画创作的普适性规律与准则.作为中国古代传统绘画创作的理论起点与核心,"应物象形"聚焦于绘画主客体的交融及画面内容的构建,更反映了画家前后贯通、层层深入的审美体验与绘画创作思维.在此语义下,中国传统人物画及山水画都与之存在着内在联系,并通过这种联系延伸出中国传统绘画创作的本质问题.

    "应物象形"似与真以形写神联系

    视觉艺术本位研究的解读及启示

    王思聪王驰
    69-71页
    查看更多>>摘要:艺术本位研究的主要实践类型有视觉艺术、叙事研究、小说、诗学研究、音乐、舞蹈和律动、戏剧及影像.艺术本位研究是一种新兴的艺术研究方法,它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建构知识,以此体现知识的多元性,从而形成一个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研究视角.笔者从艺术本位研究的角度出发,对其中的"视觉艺术本位研究"进行解读与探讨,并试图找出其中对我国美术教育发展的借鉴意义与启发之处.

    艺术本位研究视觉艺术本位研究美术教育发展

    探究明末清初文人画的感伤主义情怀

    王娟
    7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末清初之际,感伤主义被赋予了时代含义.明末清初文人画中感伤主义情怀不仅是对个性的表达,更是对品格精神的坚守,即使这种坚守可能会让画家感到痛苦、孤独、抑郁、感伤.经过无数次的自觉或被迫的尝试,他们仍无法妥协,寄情于艺术,寻求心灵慰藉.这种矛盾心理和痛苦的精神体验使得他们的艺术作品极具生命张力和力量感,凸显了感伤主义情怀的精神内涵.明末清初文人画的感伤主义情怀不仅是时代价值的体现,更是社会文化进步的需要.

    明末清初文人画感伤主义情感精神时代价值

    图像学在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有效应用

    徐楚岳
    74-75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1840年后,在"西学东渐"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美术史逐渐成为一门美术研究专门课程出现在公众面前.特别是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西方美术史家开始对中国美术史进行研究和阐述,他们与中国本土的美术史家基于不同的路径进行研究,相互补充.而图像学的诞生,让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不再局限在作品的表面,而是开始对作品的深层次内容进行挖掘,以更好地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作者创作的心境.本文就图像学在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有效应用展开分析.

    中国美术史图像学有效应用

    周游四海,造化为真——赵少昂的艺术人生

    陈星
    76-77页
    查看更多>>摘要:赵少昂作为岭南画派之卓越代表,其生平见证了大半个20世纪中国美术史之演变.本文旨在通过对赵少昂人生轨迹的概要梳理,将其艺术生涯划分为三个阶段:初露头角(1905-1937)、动荡的十年(1938-1948)及啼鸟鸣虫之力(1949-1998).得出1951年赵少昂东渡扶桑成为其艺术风格的重要转折,自此之后,他逐渐形成了简练流畅、色墨交融的独特风貌.

    赵少昂岭南画派艺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