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龚瑶琴

月刊

1671-7554

xbyxb@sdu.edu.cn

0531-88395367

250061

济南市经十路17923号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山东大学主办、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高级综合性医药卫生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药学、护理学及相关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新经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腺相关病毒在大鼠丘脑纹状体通路中的应用

    何天齐李敏王雪楠王亚楠...
    6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腺相关病毒(AAV2/9-GFP)在丘脑束旁核-纹状体通路中的神经元投射及其对组织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36只,立体定位实验随机分为丘脑束旁核(PF)组(n=64)、背外侧纹状体(DLS)组(n=64)、PF对照组(n=4)和DLS对照组(n=4);在立体定位实验的基础上进行行为学实验,分为PF行为学组(n=12)和行为学对照组(n=4);立体定位实验结束后进行神经元计数实验,分为PF计数组(n=16)、DLS计数组(n=16)、PF计数对照组(n=4)和DLS计数对照组(n=4).将不同剂量的AAV2/9-GFP立体定位注射至PF组和DLS组,转染不同时间,分析AAV2/9-GFP在PF和DLS内的转染效率,筛选出最佳剂量和转染时间.观察PF和DLS被转染的神经元以及两核团之间的神经元投射通路.分析大鼠行为学变化以及神经元的数量和形态变化.采用SPSS Statistic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随着转染剂量和时间的增加,PF光密度值增大(F剂量=55.617,P<0.001;F时间=65.288,P<0.001)、转染面积增加(F剂量=202.443,P<0.001;F时间=224.064,P<0.001),呈上升趋势.随着转染剂量和时间的增加,DLS光密度值增大(F剂量=117.062,P<0.001;F时间=155.792,P<0.001)、转染面积增加(F剂量=240.422,P<0.001;F时间=304.571,P<0.001),呈上升趋势.病毒转染PF的最佳剂量为0.4μL,最佳时间为4周;转染DLS的最佳剂量为0.6μL,最佳时间为4周.AAV2/9-GFP注射至PF时,可见投射至背外侧纹状体、运动皮层、岛叶;注射至DLS时,可见投射至运动皮层、底丘脑核、束旁核、黑质.AAV2/9-GFP对神经元有损伤,表现为神经元数量减少(P<0.05),形态不规则,胞体变大,核仁及尼氏小体染色变浅.结论 丘脑束旁核(PF)与背外侧纹状体(DLS)存在着密切的纤维联系,并且与皮层、底丘脑核和黑质等联系广泛.AAV2/9-GFP是一种有效的神经示踪剂但对神经元有一定程度的损伤,提示临床应用时应谨慎.

    腺相关病毒丘脑束旁核背外侧纹状体通路大鼠

    达格列净通过Klotho/TGF-β1通路抑制糖尿病肾病大鼠肾纤维化的作用

    丁华琳李扬扬于丰源战伟伟...
    75-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达格列净对糖尿病相关性肾病大鼠(DN)肾纤维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二甲双胍组和达格列净组,每组5只,造模成功后分组进行干预,12周后检测各组大鼠肾功能指标,包括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以及24 h蛋白尿,HE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分析,采用ELISA法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血清及肾脏组织中克洛索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结果 模型组大鼠血BUN、Scr、24 h尿蛋白较正常组均明显升高(P<0.01);二甲双胍组大鼠血BUN、Scr、24 h尿蛋白较模型组均降低(P<0.05);达格列净组大鼠血BUN、Scr、24 h尿蛋白低于二甲双胍组(P<0.05).模型组大鼠肾小管损伤程度较正常组加重(9.4±0.55 vs 2.8±1.00,P<0.01);二甲双胍组大鼠肾小管损伤程度较模型组减轻(7.0±0.90 vs 9.4±0.55,P<0.05);达格列净组肾小管损伤程度较二甲双胍组减轻(5.6±1.0 vs 7.0±0.90,P<0.05).与正常组比,模型组大鼠血清及肾组织中Klotho蛋白低表达,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高表达;与模型组比,二甲双胍组大鼠血清及肾组织中Klotho蛋白高表达,TGF-β1低表达;达格列净组大鼠血清及肾组织中Klotho蛋白水平高于二甲双胍组,TGF-β1水平低于二甲双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达格列净通过上调Klotho蛋白抑制TGF-β1介导的纤维化信号传导,延缓糖尿病相关性肾病大鼠肾纤维化.

    达格列净克洛索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1糖尿病肾病纤维化信号传导SD大鼠

    CD151-MUT突变对肺腺癌细胞A549迁移的影响及机制

    杨秀婷刘启功左萍刘正湘...
    8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CD151整合素结合缺陷突变体(CD151-MUT)突变对肺腺癌细胞A549迁移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分别运用CD151、CD151-MUT和GFP质粒转染肺腺癌A549细胞,作为CD151组、CD151-MUT组和GFP组,同时设置Control组及Reagent组.改良的Boyden趋化小室法检测各组细胞的体外迁移能力.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各组细胞CD151蛋白、黏着斑激酶(FAK)及P130Cas蛋白的表达.结果 ①CD151组(2.23±0.22)和CD151-MUT组(2.15±0.17)CD151蛋白的表达较Control组(1.03±0.15)、GFP组(1.18±0.13)和Reagent组(1.22±0.11)均增高,5组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8,P<0.001),但两两多重比较显示CD151组和CD151-MUT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1.007,P=0.628).②CD151组较Control组、GFP组及Reagent组促进肿瘤细胞的迁移(F=15.3,P=0.007),而CD151-MUT组细胞的迁移能力较CD151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6.760,P=0.010).③CD151高表达促进p-FAK、p-P130Cas蛋白表达增加(F=16.3,P<0.001;F=10.9,P=0.001),而CD151-MUT组p-FAK、p-P130Cas蛋白表达水平较CD151组减弱(q=8.620,P=0.010;q=6.859,P=0.009).结论 CD151-MUT突变破坏CD151-整合素复合体形成,抑制肿瘤转移.CD151-α3/α6整合素复合体在肿瘤细胞迁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整合素CD151肿瘤转移FAK-P130Cas肺腺癌细胞A549

    miR-222-5p在人根尖乳头干细胞成骨/成牙本质向分化中的作用

    宋孟晓王燕刘进忠
    87-93,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miR-222-5p在人根尖乳头干细胞(SCAP)成骨/成牙本质向分化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芯片研究中差异表达的miRNAs 19个,采用qPCR验证SCAP成骨/成牙本质分化中以上miRNAs的表达;将19个miR-NAs转染SCAP,成骨/成牙本质向诱导分化,qPCR检测DSPP、Runx2的表达,挑选表达量高的miR-222-5p组,Western blotting检测DSPP、Runx2蛋白水平的表达.生物信息学靶基因预测miR-222-5p的潜在靶基因,构建靶基因野生型/突变型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与miR-222-5p共转染HEK 293T,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荧光素酶活性,证明miR-222-5p和预测的靶基因之间的关系.Western blotting验证miR-222-5p转染SCAP后靶基因的表达.进一步研究抑制内源性miR-222-5p和干扰靶基因对SCAP成骨/成牙本质向分化的影响.结果 19个miRNAs表达与芯片结果一致,其中miR-222-5p表达量高;转染miR-222-5p组DSPP、Runx2的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上调;生物信息学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确认人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4(SFRP4)是miR-222-5p的直接靶基因,而且过表达miR-222-5p抑制SFRP4表达;干扰SFRP4可以有效地逆转miR-222-5p inhibitor对DSPP表达的抑制作用.结论 miR-222-5p通过靶向调节SFRP4促进SCAP成骨/成牙本质向分化.

    miR-222-5p根尖乳头干细胞成骨/成牙本质向分化SFRP4Wnt信号通路

    MiR-122与miR-33a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中的表达

    金海燕张炎马小莉韩羽...
    94-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患者血清miR-122和miR-33a表达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 收集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32例(T2DM组)、冠心病患者32例(CAD组)、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32例(T2DM+CAD组)的临床资料,另选择同期体检的健康者32例(对照组).经分离提纯血浆总microRNA,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miR122和miR33a的表达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T2DM组、CAD组和T2DM+CAD组血浆miR122mRNA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与T2DM组相比,CAD组和T2DM+CAD组miR-122mRNA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miR-122对CAD组和T2DM+CAD组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0.05与0.77±0.04.各组间miR-33a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血浆miR-122是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较好的辅助诊断指标.

    miR122miR33a2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2型糖尿病发病与高密度脂蛋白关系的机制研究

    唐博邵静崔静孙健平...
    99-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发病与高密度脂蛋白(HDL)的内在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采用分子信息学方法,借助GEO Datasets数据库与比较毒理基因组学数据库(CTD),分别获取T2DM与HDL关联的基因,并筛选出二者共同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采用DAVID在线软件,对T2DM与HDL关联的共同DEGs进行基因本体论(GO)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等基因富集分析;采用String在线软件和Cytoscape的插件MCODE,对T2DM与HDL关联的共同DEGs进行蛋白互作(PPI)网络分析.结果 GEO与CTD数据库分析显示,T2DM与HDL关联的有13个DEGs;GO分析表明,T2DM与HDL共同DEGs参与了胆固醇代谢过程等生物学进程;KEGG信号通路富集结果表明,T2DM与HDL共同DEGs参与了HIF-1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等;PPI分析结果显示,T2DM与HDL关联的13个DEGs均参与了网路构建,该蛋白网络共有27条边,平均蛋白节点度为4.15,局部聚类系数为0.74,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T2DM与HDL相关的蛋白网络由LEPR、MAPK3、AKT1、NOS3、APOE和SCARB1等6个节点蛋白组成.结论 T2DM发病主要通过胆固醇代谢过程、HIF-1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等与HDL异常关联,可能的因果关联尚需进一步研究.

    2型糖尿病高密度脂蛋白基因本体学论分析KEGG分析蛋白互作网络分析

    吸入性变应原对腺样体肥大合并支气管哮喘患儿肺功能影响

    杨丽萍慕婷婷杨玉娟张宇...
    107-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吸入性变应原对腺样体肥大合并支气管哮喘患儿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既往有哮喘病史的腺样体肥大患儿50例,随机选取同期就诊的170例既往无哮喘病史的腺样体肥大患儿做对照,对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入院行吸入性变应原血清特异性IgE检测(sIgE)及肺功能检查,针对吸入性变应原sIgE不同致敏模式进行分层比较,肺功能主要指标包括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pre)、FEV1与用力肺活量(FVC)的比值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FVC%pre)、最大通气量(MVV)占预计值的百分比(MVV%pre)、用力呼出75%肺活量时的瞬间呼气流(FEF75%%)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F75%%pre)、用力呼出50%肺活量时的瞬间呼气流(FEF50%%)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F50%%pre),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MEF)占预计值的百分比(MMEF%pre).结果 合并哮喘病史组与非合并哮喘病史组的腺样体肥大患儿在性别、年龄、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入院时合并哮喘病史组的腺样体肥大患儿的FEV1%pre、FEV1/FVC%pre、MVV%pre、FEF75%%pre、FEF50%%pre、MMEF%pre均低于非哮喘组患儿(t值分别为8.129、14.106、5.101、9.95、12.006、10.933,P值均为0.000).50例合并哮喘的腺样体肥大患儿吸入性变应原sIgE阳性21例,阴性29例;其中单一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组、多重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吸入性变应原低级别者(<3级)、高级别者(≥3级)FEV1%pre较阴性者显著下降(F值分别为3.495,P值分别为0.038).吸入性变应原的级别与腺样体肥大合并哮喘病史患儿肺功能(FEV1%pre)有相关性(P值为0.028,R2为0.568).结论 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级别与腺样体肥大合并哮喘患儿的肺功能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如患儿肺功能检查缺失,吸入性变应原检测可初步预测肺功能下降程度,有助于气道评估及干预.

    腺样体肥大支气管哮喘肺功能吸入性变应原

    个体化肠道准备对肠道准备质量的影响

    李潘李月月李延青
    113-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应用Dik VK等人建立的肠道准备失败预测模型(Dik VK预测模型)指导个体化肠道准备是否可以提高肠道准备的质量.方法 409例接受肠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个体化组和对照组,个体化组采用Dik VK预测模型对患者的肠道准备失败的风险进行分级并进行个体化肠道准备:高风险患者采取4 L聚乙二醇电解质散(PEG)的方案进行肠道准备,低风险患者采用常规2 L PEG的方案.在对照组中,所有患者均服用2 L PEG.行结肠镜检查时记录患者肠道准备质量、息肉检出等结果.计量资料采用student-t检验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7例患者因为个人原因取消结肠镜预约,402例完成结肠镜并纳入ITT分析(个体化组n=202,对照组n=200).个体化组的患者肠道准备成功率为89.6%,高于对照组的77.5%(P=0.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个体化组波士顿肠道准备评分(BBPS)总分高于对照组(7.12±1.43 vs 6.64±1.71,P=0.002),各个结肠段分段的评分也高于对照组(P=0.004,P=0.030,P=0.022).个体化组中平均每例患者检出的息肉数目高于对照组(0.74±1.23 vs 0.49±0.87,P=0.0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满意度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Dik VK预测模型指导个体化肠道准备可以显著提高肠道准备的整体质量.

    肠道准备个体化肠道准备波士顿量表预测模型结肠镜

    牙源性腺样瘤15例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于璐王彩娇刘超孙明霞...
    118-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牙源性腺样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方法 收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11年7月至2019年7月间牙源性腺样瘤的患者,整理牙源性腺样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患者预后情况进行随访,归纳肿瘤的发生规律与治疗方法.按肿瘤发生的位置,将患者分为上颌组与下颌组,利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患者性别、年龄以及原发肿瘤大小与肿瘤发生位置之间的关系.结果 共收集牙源性腺样瘤病例15例.其中7例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发生在上颌者9例,发生在下颌者6例.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15例患者中,直径>3 cm的牙源性腺样瘤多发于下颌骨.患者治疗均采用肿瘤刮除术,治疗效果良好.患者随访5个月~8年,预后均良好,无复发,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牙源性腺样瘤临床少见,较难得出具体诊断,需要病理检查方能明确诊断.对牙源性腺样瘤而言,刮除术治疗效果可靠,患者预后良好.

    牙源性腺样瘤牙源性肿瘤颌骨肿瘤口腔颌面部肿瘤临床病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