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东医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医药
山东卫生报刊社
山东医药

山东卫生报刊社

欧一平

周刊

1002-266X

0531-88957404

250014

济南市燕东新路6号

山东医药/Journal Shandong Medical Journal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山东卫生报刊社主办的医学学术期刊,其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省、我国医学临床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医学学术交流。主要报道临床疾病的防治经验及研究进展,以及医学领域的新理论、新成果、新技术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住院第1~50天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血清IgG、IgM水平变化及其意义

    李远达林国跃段丽撒玉玲...
    80-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变化,为临床正确评估患者免疫状态提供科学实验依据。方法 选取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200例,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CMIA)测算患者住院第1~50 天血清IgG、IgM Ct值,并分析IgG、IgM Ct值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不同临床参数(住院时间、年龄、性别、民族、临床分型)的关系。结果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血清IgG和IgM Ct值在第1~5天产生较低,在第6~10天后大幅度上升,在第21~30天内达到最高峰,第31~40天仍在高峰期并处于稳定状态,第41~50天后开始下降(P<0。05)。不同年龄患者IgG以50~60岁升高幅度最大,老年患者早期第1~5天IgG Ct值较年轻人明显的低、升高速度慢,且在不同年龄之间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均<0。05);男性与女性IgG、IgM Ct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均>0。05;不同民族患者病程第1~30天IgG Ct值存在差异(回族>汉族>维族),而IgM Ct值在第10~20天和第21~30天汉族明显高于维族,P均<0。05;重型患者(除第1~5天外)IgG、IgM Ct值均较轻型患者增高,P均<0。05。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血清IgG、IgM Ct值在住院第1~5天较低,住院第6~10天大幅度上升,住院第21~30天达到最高峰,住院第31~40天仍在高峰期并处于稳定状态,住院第41~50天开始下降,不同年龄、性别、民族、临床分型的患者存在差异,检测两指标有助于评估患者住院期间免疫状态。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免疫球蛋白G抗体免疫球蛋白M抗体

    去肾神经术在肾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王赟昊李文远李维
    84-88页
    查看更多>>摘要:肾脏全部或部分失去、中断、切除或移除传出神经的状态被称为肾脏失神经支配。去肾神经术是一种非药物治疗技术,通过破坏肾脏交感传入和传出神经,使肾脏出现失神经支配状态,以减弱肾脏和全身交感神经活性。通过经皮穿刺肾动脉行去肾神经术的方法包括使用射频消融、超声波或透过肾动脉壁向血管周围间隙注射药物。肾脏疾病为肾脏本身疾病,以及由全身系统性疾病累及肾脏引起的疾病,包括慢性肾脏病、肾小球疾病、高血压肾损等。去肾神经术可通过调节交感神经活动、神经—体液免疫,减轻肾脏疾病炎症损伤反应,控制血压,减少抗高血压药使用,改善肾小球滤过率,延缓疾病发展,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减轻不适症状,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去肾神经术肾脏失神经支配肾脏疾病慢性肾脏病肾小球疾病肾脏囊肿性疾病高血压肾损害

    距骨外侧突骨折的损伤机制、诊治及预后研究进展

    王超群董胜男李绪贵孟乘飞...
    89-93页
    查看更多>>摘要:距骨外侧突骨折(FLPT)在所有骨折类型中占比较低,容易漏诊或误诊。FLPT损伤机制多样,足部背屈、内翻、外翻、外旋、轴向撞击等都可导致。FLPT常用的分型方法包括Hawkins分型、McCrory-Bladin分型、Boack分型、Tinner-Sommer分型以及最新的张英泽分型。临床上对FLPT的诊断首选X线检查,但由于足部副骨和骨赘较为常见,在X线片上与其他骨折鉴别困难,因此常常需要进一步通过CT检查进行判断。FLPT的主要治疗方式包括石膏外固定、闭合或切开复位内固定、骨块切除和关节融合等。大部分患者FLPT经治疗后预后良好,并且随着关节镜技术日益成熟,患者预后优良率明显提升。

    距骨骨折距骨外侧突骨折Hawkins分型X线检查CT检查骨折内固定

    新兴内镜成像技术在早期食管癌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李俊杰窦维佳王新
    94-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内镜成像技术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的早期食管癌诊断方法,白光内镜下取病理组织活检是早期食管癌诊断的金标准。伴随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涌现了化学染色内镜(DCE)成像技术、虚拟色素内镜(VCE)成像技术、放大内镜(ME)成像技术、激光共聚焦内镜(CLE)成像技术、细胞内镜(EC)成像技术、容积激光内镜(VLE)成像技术及自体荧光内镜(AFE)成像技术等多种新兴内镜成像技术。DCE成像技术、VCE成像技术可突出显示食管黏膜表面结构及血管纹理可视化效果,已经广泛用于早期食管癌的筛查及诊断中;ME成像技术可清晰显示食管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对早期食管癌浸润深度的诊断效能较高;基于CLE成像技术开发的pCLE内镜检查系统诊断巴雷特食管异型增生的特异度较高;EC成像技术联合人工智能对食管鳞癌的诊断效能较高;VLE成像技术的扫描深度可达黏膜及黏膜下层,对诊断早期食管癌及其分期具有一定的优势;AFE成像技术与其他成像技术联合应用可降低其诊断早期食管癌的假阳性率。

    内镜成像技术色素内镜成像技术放大内镜成像技术激光共聚焦内镜成像技术细胞内镜成像技术容积激光内镜成像技术自体荧光内镜成像技术食管癌

    人体生物样本的预处理方式、RNA提取方法及质量控制技术应用进展

    秦雪怡孙萌郜晶侯立功...
    99-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体生物样本包括血液、组织、尿液等,血液样本常见的预处理方式包括离心分离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组织样本需要进行粉碎和裂解等,尿液样本则需要离心去除沉淀物,这些预处理方式可以有效减少携带杂质和降解因子,从而保证后续RNA提取的质量。人体生物样本RNA提取方法包括酚氯仿法、硅基柱法和磁珠法等,酚氯仿法操作简单但易受污染,硅基柱法具有较高的纯度但成本较高,磁珠法结合了快速、自动化和高回收率等优点,选择合适的提取方法需根据实验需求来确定。在人体生物样本质量控制方面,需要注重RNA纯度、浓度以及完整度,通过使用分光光度计检测A260/A280比值,采用专业仪器检测浓度,同时运用生化分析仪器检测RIN值,可以有效评估RNA质量。

    生物样本酚氯仿法硅基柱法磁珠法分光光度计

    Dato-DXd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安全性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巫高宏李丽霞
    103-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乳腺癌(BC)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对患者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Dato-DXd是新一代的抗体偶联药物药物,在乳腺癌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从最初的单一药物治疗扩展到了联合免疫治疗的多方面研究。在多项临床试验中,Dato-DXd不仅对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TNBC)有效,还对经过多线治疗后仍然进展的TNBC患者表现出了显著的疗效,此外对那些在接受内分泌治疗后仍然进展或对内分泌治疗产生耐药的激素受体+/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BC患者也显示出了令人满意的疗效收益。更为重要的是,Dato-DXd在临床应用中表现出了良好的安全性,这对于长期接受治疗的BC患者来说非常重要,不仅降低了患者的不良反应,而且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目前Dato-DXd仍处于临床前实验阶段,关于其耐药机制的研究还相对有限。尚未有明确的研究证据揭示其潜在的耐药机制,但我们可以推测可能包括靶抗原的下调、抗体的结合、内化、运输或再循环缺陷等,这也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Dato-DXd抗体偶联药物乳腺癌DNA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

    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病原菌根除治疗后复燃、再感染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夏彩钰刘普王志楠刘改芳...
    107-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幽门螺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人群感染率较高,是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消化道疾病的重要病因。幽门螺杆菌根除方案主要包括高剂量双联方案、三联方案、铋剂四联方案等,根除治疗可以减少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预防胃癌的发生,减少其他相关疾病发生的风险。然而随着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的广泛开展,幽门螺杆菌在世界范围内仍具有居高不下的高感染率,这可能与根除成功后复燃、再感染相关。复燃被认为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后原始菌株的再次出现,而实际并未成功根除幽门螺杆菌。再感染被认为幽门螺杆菌根除成功后的新发感染。幽门螺杆菌复燃的危险因素有很多,如幽门螺杆菌对抗生素高耐药率使得胃内菌株被暂时抑制而非真正根除,使用单一的检测方法、尿素呼气试验气体采集时间控制不规范等因素都会导致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出现假阴性。幽门螺杆菌再感染的风险可能与家族聚集性感染、生活卫生条件差、经济水平低下、口腔内幽门螺杆菌定植等多种因素相关。

    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幽门螺杆菌复燃幽门螺杆菌再感染

    JAK抑制剂在骨髓纤维化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张小东韩孟汝董春霞杨林花...
    111-114,封3页
    查看更多>>摘要:骨髓纤维化(MF)是一种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增殖的血液系统疾病,主要临床特征为血细胞减少、异常炎症细胞因子表达、进行性脾肿大等,Janus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通路是其主要发病机制及治疗靶点。芦可替尼是第一个被FDA批准用于国际预后评分为中危-2及高危MF的JAK抑制剂,极大的改善了MF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存期,但安全性及耐药性问题也成为目前的主要困扰。为克服芦可替尼的不足,菲达替尼、莫洛替尼及帕克替尼新型JAK抑制剂被研发。菲达替尼对JAK2有较高的选择性,还可抑制溴结构域和末端外结构域通路减少核因子-kB介导的炎症反应,被批准用于初治中危-2及高危MF患者及芦可替尼治疗失败的二线选择;莫洛替尼是JAK1/2/抑制激活素A受体1型(ACVR1)抑制剂,通过抑制ACVR1介导的铁调素的产生,改善贫血症状,对合并贫血的MF患者是一种新的选择;帕克替尼由于缺乏对JAK1的抑制,骨髓抑制效应较轻,贫血及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少见,对合并贫血及血小板减少的MF患者有良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同时在MF的治疗进程中,为了弥补JAK抑制剂的不足,以JAK抑制剂为基础,越来越多的联合治疗被研发,大多数联合方案应用于芦可替尼单药治疗进展或反应欠佳的患者且显示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如临床常规用药(达那唑、干扰素、免疫调节剂等)、去甲基化药物、转化生长因子β抑制剂、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酶1抑制剂等,其中联合达那唑、免疫调节剂及泼尼松+沙利度胺+达那唑的治疗方案在临床应用较多,改善了患者的贫血、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及芦可替尼的剂量限制。

    骨髓纤维化JAK抑制剂芦可替尼达那唑泼尼松沙利度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