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西气象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西气象
山西气象

宋宏

季刊

1004-5732

shanxiqxxh@sina.com

0351-4077727

030002

太原市新建路65号

山西气象/Journal Shanxi Meteorological Quarterly
查看更多>>气象科技刊物。以宣传气象科学技术及其应用和管理经验,报道国内外气象科技最新发展动向和趋势,交流气象业务技术及气象为各行业服务的经验为主要内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21年9月临汾市一次连续性强降水天气过程分析

    郭小莹樊瑞瑞郭绍博贾翔宇...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欧洲中心ERA-interim0.25°×0.25°再分析资料对2021年9月22日至26日临汾一次连续性强降水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及物理量场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强降水是在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位置偏北、偏西以及低层配合有切变线和低空急流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形成的;2)持续输送的水汽、不稳定能量的聚集和适宜的动力环境条件是导致此次连续性强降水的重要原因;3)24日白天和25日夜间两个强降水时段,降水区上空高层辐散和低层辐合均增强、垂直上升速度增大、水汽辐合增强;大气层结不稳定度的增强较强降水发生略有超前.

    持续性强降水秋季连阴雨物理环境条件

    2021年10月临汾市一次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郭绍博戴有学郭小莹贾翔宇...
    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欧洲中心ERA-interim0.25°×0.25°再分析资料等,针对2021年10月2-7日临汾一次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地面形势以及物理量场进行了综合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该次暴雨过程期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偏北与高空槽相互作用,配合低层切变线及低空急流的水汽输送,使得临汾市出现连续性降水天气过程;(2)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使得前期垂直运动强烈,为此次暴雨天气过程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3)西南暖湿气流将孟加拉湾及南海的水汽向临汾地区输送,配合强烈的水汽辐合为临汾市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来源;(4)前期高温高湿的环境为暴雨的发生积累了大量的不稳定能量,使得降水前期出现了对流天气.

    连续性暴雨副热带高压物理量特征

    2020年8月9日临汾市一次强飑线天气过程分析

    贾翔宇王通郭小莹郭绍博...
    10-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利用常规气象监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详细分析了 2020年8月9日临汾市产生的一次大范围强对流天气的成因和触发机制,本次冰雹、雷暴大风强对流天气过程是在高空槽后西北气流影响的环流背景下,受低空切变线影响,由地面中尺度辐合线触发的一次强飑线过程.雷达产品分析表明: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对弓形回波的发展加强有促进作用;在60km以上距离VIL>55kg/m2以及VIL跃增对冰雹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具有6-12分钟提前量;强回波质心的不断下降和VIL快速减小对雷暴大风、冰雹预报有一定指示意义,具有6-18分钟提前量.

    飑线冰雹地面辐合线融化层厚度

    近45a临汾市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樊瑞瑞李晓燕郭小莹黄熙甜...
    1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临汾市17个国家站1977-2021年的降水量数据,利用线性回归分析法、经验正交函数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临汾市降水的时空变化规律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以下结论:临汾市年均降水量总体呈现山区大,平川小,东部大于西部的分布特征,且西山的东部和东山降水增大的更明显.降水的空间分布有三种典型模态:全局型、西北-东南型、东北-西南型,以全局型最为典型.年降水量整体呈上升趋势,降水增多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秋季降水量增多.降水量变化过程中存在着准31a、准16a、准9a、以及2~4a的周期变化规律.站点的年均降水量和海拔高度有明显的正相关性.

    降水时空分布经验正交函数

    临汾市短时强降水特征分析

    孙悦王通樊瑞瑞郭小莹...
    20-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统计临汾市2005~2018年17个国家气象站及2014~2018年246个区域站4~10月降水观测资料,详细分析了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临汾市短时强降水年次数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年平均天数约为38.4天,雨强以20~30mm.h-1为主,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短时强降水最早出现在4月,结束于10月,7~8月是短时强降水的集中期,7月中旬出现的频次最高,最大雨强(84.6 mm.h-1)出现在7月下旬.(3)临汾市6月、7月短时强降水的平均强度夜间强于白天,8月白天强于夜晚;7月夜发性明显,6月、8月昼发性明显.(4)临汾市短时强降水频次日分布呈三峰型,16~18时出现频次最高、23时次之,04时发生频次最少.(5)临汾市短时强降水的发生与地形有较好的相关性,丘陵地带出现频次最高,平川次之,高海拔山区最少.

    短时强降水频次雨强时空分布

    浮山县46a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关秀敏王云亮李毅卫天荣...
    2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浮山县气温的变化特征,利用浮山县1973-2018年共46a的气温资料,通过气候趋势系数和气候倾向率、5a滑动平均值和Mann-Kendall突变分析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浮山县年平均气温、四季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极端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倾向率为0.38℃/10a;春、夏、秋、冬季气温倾向率分别为0.51℃/10a、0.16℃/10a、0.31℃/10a、0.49℃/10a,四季中春、冬两季增温明显,秋季次之,夏季最小;极端最高、极端最低气温倾向率为0.11℃/10a、0.49℃/10a.年平均气温和春、秋、冬季平均气温均发生突变,较突变前分别上升1.0℃、1.4℃、0.8℃、1.5℃.夏季气温、极端最高、极端最低气温未发生明显突变.

    浮山县气温突变特征

    近40年临汾市≥10℃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张亚平李韵文公芙萍郭勤芳...
    29-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1978-2020年临汾市17个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实测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模型、气候倾向率法和Mann-Kendal突变检验方法,对临汾市1978-2020年日平均气温稳定≥10℃积温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日平均气温稳定≥10℃积温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即由低纬度向高纬度、由低海拔向高海拔区域逐渐减小.日平均气温稳定≥10℃积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增加速率为84.9℃/10a,17个站点中有16个站点≥10℃积温气候倾向率>0,且10个站点的积温增加趋势通过了 0.01的显著性检验,3个站点积温增加趋势通过0.05的显著性检验.日平均气温稳定≥10℃积温1995年由下降趋势转变为上升趋势,1997年≥10℃积温平均值开始发生突变.

    临汾≥10℃积温变化趋势突变

    临汾市小麦干热风气候特征分析

    吕爱丽黄熙甜吴海婷郭志芳...
    3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临汾17个县(市、区)1991-2020年5月逐小时气温、风速和湿度等观测数据,采用数理统计、相关分析、线性趋势、EOF等方法对临汾市小麦干热风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临汾市是小麦干热风多发、重发地区,每个县(市)平均2.9次/a,30年来干热风年均发生站点数呈增加趋势,轻干热变化率为0.874站次/10a,重干热风变化率为0.142站次/10a.(2)临汾市小麦轻干热风发生较多的县市,重干热风日数相应也偏多,襄汾县、霍州市、大宁县是全市干热风多发、重发中心,年均加权日数在5天以上,干热风日数与海拔高度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94,达到0.01以上显著水平.(3)30年来,小麦干热风年均加权日数呈不明显的减少趋势,2000年是全市干热风最严重的一年,平均加权日数为9.7d/a.(4)将临汾市干热风加权日直接进行EOF分解,发现临汾市干热风有三个多发区,分别位于临汾盆地中南部、临汾盆地北部及西部黄河沿岸的多个县市,通过时间系数可知,近年来,临汾市小麦干热风有加重的趋势.研究成果对临汾市小麦干热风气象服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小麦干热风变化趋势分布特征临汾市

    1961-2020年山西省气温时空变化新特征

    王大勇王晓琼张冬峰刘文平...
    37-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山西省1961-2020年的69个气象站点气温观测资料,通过线性拟合等方法分析了近60年来山西省气温变化新特征.结果表明:1961-2020年,山西省年和四季气温均明显上升,春季和冬季的上升趋势均超过了年平均气温的上升趋势,上升幅度最大的季节为冬季,其次为春季,年和季节平均气温呈现从东北向西南递增的趋势;在1991年之前,年平均气温微弱地波动上升,之后又以0.293℃/10a的速率显著地上升,四季平均气温在1991年之后均上升,上升最显著的季节为春季;朔州市东部、忻州市北部、吕梁市西部、临汾市中部的年和四季平均气温的上升趋势最为显著,但夏季的变化趋势却不同于其他季节,在山西省的东南部出现了不显著下降的趋势;山西省的年高温日数呈现显著增多,而低温日数则显著减少,在1991年之后,年低温日数减少更为明显.

    平均气温高温日数低温日数时空变化山西省

    2018年山西一次短时强降水天气成因初探

    马丽孙颖姝李青青
    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FY-2G卫星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风廓线雷达及自动站资料,对2018年7月16日出现在山西的一次弱垂直风切变环境下产生的大范围短时强降水天气的强对流潜势及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在高空槽东移和副高东退南落过程中,由低层切变线、干线、地面辐合线和地形作用共同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的强对流天气.副高外围的西南急流为强对流天气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上干冷下暖湿"的层结结构与冷、暖平流相互叠置造成的温度差动平流提供了强对流发生发展所需的能量条件;上升运动的出现和维持有利于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和增强.地面自动站极大风场中尺度辐合系统的建立、维持和发展对短时强降水的落区有较好的指示意义.低空风切变指数在强降水开始和结束后均出现大幅度的增长,低空急流的脉动及其向地面扩展的程度与短时强降水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短时强降水潜势条件中尺度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