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谈敏

双月刊

1009-0150

cdxb@mail.shufe.edu.cn

021-65904892

200434

上海市武东路321号乙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教育部主管、上海财经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主要刊登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科研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形成同数字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基于生产力二重性的理论视角

    武艺扬乐昕许莞璐
    3-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与生产力三要素深度融合,催生以数字化和智能化为关键特征的数字新质生产力.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具有反作用,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作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核心与集中体现的基本经济制度发挥出强大制度优势,从生产力的物质属性来看,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数字新质生产力,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高;从社会属性来看,保障生产力摆脱"资本属性"和回归"社会本性",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服务.在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为其提供根本保障,分配制度促进发展成果共创共享,市场经济体制保障发展的效率与公平.当前,需要调整体制机制以形成同数字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通过探索数据要素产权制度、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数字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促进其充分彰显生产力的社会本性,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数字新质生产力生产关系数字经济基本经济制度

    供应链数智化建试赋能制造企业新质生产力——基于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建设的准自然实验

    谢家平郑颖珊董旗
    1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作为制造业核心纽带的供应链呈现出数智化的发展趋势,或可对企业新质生产力产生深远影响.文章基于赋能理论,从宏观政策制度赋能与数字赋能视角切入,利用2014-2022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探索城市层面供应链数智化建设对制造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供应链数智化建设主要通过发挥资源赋能效应和结构赋能效应,提升制造企业新质生产力的水平.其中,资源赋能效应有助于缓解制造企业在生产要素方面的约束,具体表现为提高企业资金流水平以及促进企业新技术的突破;结构赋能效应则通过增强企业的协同合作能力来实现,包括促进企业外部的风险管理协同与企业内部的运营管理协同.异质性分析揭示,对于市场相对落后的企业和供应链上游企业、高技术行业以及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和数字人才集聚的地区,供应链数智化建设对新质生产力水平的赋能作用更为显著.文章为政府有针对性地推进供应链数智化建设,进而培育制造企业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政策启示.

    企业新质生产力供应链数智化赋能理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绿色金融与新质生产力:促进还是抑制?——基于技术创新与环境关注度的视角

    毛晓蒙王仁曾
    30-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绿色金融能否成为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抓手令人关注.文章基于2011-2022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数据,通过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从技术创新与环境关注度双重视角,探讨绿色金融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绿色金融有助于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分维度来看,绿色金融对绿色生产力和数字生产力的提升效应较为显著,而对基础生产力和科技生产力的影响不明显;机制检验表明,绿色金融能够通过促进技术创新的"量质齐升"以及提升政府和公众环境关注度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异质性分析得出,绿色金融对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作用在东部和高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更加强烈.同时,强化金融监管、发展金融科技与实施环境规制有利于加强绿色金融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而且相较于命令型环境规制,市场型环境规制对绿色金融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正向调节效应更强.研究结论为绿色金融更好地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经验证据.

    绿色金融新质生产力技术创新环境关注度

    绿色金融能够实现城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吗?——基于环境规制与资本配置的双重视角

    武英涛张云倪道涵
    4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绿色金融体系是推动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然而绿色所强调的公益属性和金融所要求的商业性带来的两难冲突会影响绿色金融的持续发展.文章以中国地级市为样本分析了绿色金融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及实现两者双赢的可行路径.研究发现,目前中国绿色金融整体上实现了城市生态效益的改善和城市经济效益的提升,尤其是在金融人才规模、金融科技水平和外来投资水平较高的城市,其双赢效果更显著;从影响渠道看,绿色金融通过驱动技术创新、集聚生产性服务业、强化环境监管力度以及吸引新企业进入市场实现双赢目标.因此,要实现中国经济绿色发展,须从金融人才规模、金融科技水平、绿色金融影响渠道等方面优化绿色金融资源配置,发挥绿色金融对城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积极作用,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绿色金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环境规制资本配置

    绿色信贷推动了企业技术追赶吗?

    金祥义孙梦玲
    60-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绿色信贷如何引导制造企业实现技术追赶是企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实践探索.文章采用2008-2018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纳入国际前沿标准,以2012年印发的《绿色信贷指引》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DID)评估绿色信贷政策对企业技术追赶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绿色信贷政策显著提高了制造企业技术追赶速度;在考虑更换技术测度方式、重点限制行业、污染细分指标、污染指标极端值、序列相关等稳健性检验后,绿色信贷对制造企业技术追赶的推动作用依然存在.异质性检验发现,绿色信贷政策对企业技术追赶在产权性质、规模、所属区域、行业资本密集度上存在差异.作用机制检验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深化和资源配置扭曲缓解是绿色信贷推动制造企业实现技术追赶的有效渠道.文章对绿色信贷在企业技术追赶中的作用作出的分析和解释,为我国制造企业的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提供了启示.

    技术追赶制造业绿色信贷数字化转型资源配置扭曲

    工业机器人应用与家庭消费结构升级——基于创收水平与社会网络冲击视角的分析

    叶劲松方嘉彬黄远浙朱艺蕾...
    75-9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家庭消费决策变动背后的技术性因素日益引发关注.文章基于2010-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以家庭消费结构变动为切入点,探究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中国家庭消费的深远影响.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抑制了家庭消费结构升级,尤其减少了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影响机制包括家庭创收水平下降和社会网络双重收缩.细分消费支出类型结果发现,家长在内部教育资源配置中倾向于削减自身的人力资本投资以增加子女教育投入,期望子女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技术冲击.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工业机器人应用在不同的家庭背景、劳动市场条件和区域会因技术进步偏向呈现出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政策缓解了机器人应用导致的就业问题,通过支持返乡创业和就近就业,改善了家庭消费结构.研究结论深化了对工业机器人应用经济后果的认识,并为消费结构优化提供了新视角与实践指导.

    家庭消费结构工业机器人应用电子商务

    上下游数字化转型实现了价值共创吗?——基于数字溢出的微观证据

    王娇
    92-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微观着力点,上下游数字化转型催生的数字溢出是否以及如何实现价值共创,成为解释宏观层面日渐凸显的数字溢出现象的关键.文章利用2007-2022年中国深沪A股上市企业的前五大客户和前五大供应商的数据,实证检验发现:上下游数字化转型对企业价值存在正向溢出效应,证实上下游数字化转型实现了价值共创;上下游数字化转型通过数字溢出的差异战略效应(产品差异化、服务差异化和形象差异化)和规模经济效应(降低成本耗费、增强获利水平以及提高定价能力)两大渠道实现价值共创;当企业的供需配置集中、供需关系稳定、供需地位赢弱时,上述正向溢出效应更明显;上下游数字化转型实现价值共创的链条结构特征为下游拉动,程度结构特征为非对称,时效结构特征为长期性.文章通过挖掘企业间的价值共创逻辑增强了各界对数字化转型外部性特征的理解,初步验证了价值共创的实践成效,为解释宏观数字溢出现象提供了微观经验证据.

    数字溢出数字化转型价值共创差异战略规模经济

    经济责任审计、代理成本与国有企业现金持有

    程博蔡云霏
    107-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济责任审计紧扣国有资产的管理、分配和使用,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对督促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规范权力行使、发挥国家审计治理功能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以2019年《经济责任审计新规》的实施为准自然实验,利用2016-2021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考察了经济责任审计对国有企业现金持有的影响、作用机制及其经济后果.实证结果表明,《经济责任审计新规》实施之后的国有企业现金持有水平平均降低了 16.07%.进一步检验发现,经济责任审计通过降低代理成本进而减少现金持有,并最终提升公司价值.横截面检验发现,当企业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高、外部审计质量高、管理层晋升动机强时,经济责任审计与国有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负相关关系更为明显.文章提供了经济责任审计与国有企业现金持有水平之间因果关系的经验证据,对探究国有企业治理问题,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质增效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经济责任审计现金持有代理成本公司价值

    数字经济中黑暗模式的法律规制:基本原理、域外方案与本土路径

    刘颖刘佳璇
    122-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保护算法消费者合法权益是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黑暗模式是平台经营者影响算法消费者决策的一种手段,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消费模式中营销的方式.黑暗模式可分为诱导型黑暗模式、欺骗型黑暗模式和操纵型黑暗模式等类型,不同类型的黑暗模式对算法消费者决策具有不同程度影响力,并产生损害个人信息、侵蚀意思自治等负面影响.美国法从专门法案和隐私法两条规制路径分别尝试规制黑暗模式,欧盟则采用规则与标准相结合的治理路径,两种模式存在一定差异与共性.黑暗模式法律规制需要在区分不同形态黑暗模式的基础上,实现从现象层面到模式层面的治理思路跨越,并从规制框架、倾斜保护和多方联动等层面建构本土规制路径,达到平台经营者和算法消费者保护之间的平衡、实现,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意旨.

    黑暗模式消费者操纵算法消费者保护数字脆弱性

    反垄断法与公司法视阈下公司"控制权"认定的冲突与调和

    吴佩乘童禺杰
    139-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现代公司的集团化经营趋势下,公司"控制权"问题正在发生由传统内部治理向外部治理扩张的功能转变.在股权收购、合并等可能涉及一方控制权变更的情形时,经营者的行为可能同时受到《公司法》和《反垄断法》的调整,这一趋势模糊了两法原本界限分明的规范边界.现行公司法和反垄断法视阈下的控制权既有重合又有差异.重合体现为作为后发性法律的《反垄断法》在概念表述和标准上对《公司法》的借鉴,但实践中两法的控制权认定方式和认定的确定性均存在不小差异.《公司法》的基础性和《反垄断法》适用的不确定性导致公司实践中仍普遍遵循公司控制权的认定标准,但两法立法目的的差异导致单一面向的参照适用带来了难以预期的反垄断风险.为因应公司控制权功能扩张造成的违法风险,反垄断法和公司证券法律应当形成相向而行的制度动势,同时建立同频共振的协调机制,共同为公司经营注入法治活力.

    反垄断法公司法控制权经营者集中公司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