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上海城市规划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上海城市规划
上海城市规划

张玉鑫

双月刊

1673-8985

shcsgh@supdri.com

021-62473288-0722/0727

200040

上海市铜仁路331号711室

上海城市规划/Journal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Review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结合,坚持立足上海与长三角的地域特色和立足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宣传上海城市规划建设成就,探讨城市和区域规划中的理论与实践,透视城市发展的热点问题,介绍国内外规划设计的新理论、新方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内旧住区更新实践与策略探讨——基于徐汇区案例

    韦思彤
    7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以存量更新为主导的城市发展背景下,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内旧住区成为重要的更新对象,更新工作承载着风貌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重使命.以城市更新的可持续性理念为基础,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更新工作应注重空间规划的整体性、实施模式的创新性和广泛参与更新的多样性.基于上海市徐汇区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内旧住区更新案例,总结更新实践中的经验和挑战,并提出提升历史文化风貌区内旧住区更新可持续性的实施建议,包括扩大更新范围以统筹城市空间格局与发展、创新更新路径以实施因地制宜的更新方式、鼓励多元主体参与以实现全周期管理,以期有序推进历史文化风貌区旧住区的更新工作和实现可持续的城市更新目标.

    历史文化风貌区旧住区城市更新

    关于设计思维融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实践探索——以宁波市奉化宁南片区为例

    周宇胡佳瑞王立颖
    7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政策手段.通过梳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相关实践所遇到的问题与难点,发现其囿于工程性、项目化的特点,在空间格局优化、资源价值融合、人本体验提升及规划有效传导等方面仍有不足.融入设计思维对增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系统性、科学性和人文性具有重要作用.探索构建设计思维融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工作方法,并以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宁南城乡融合片区为例,实践聚焦空间格局的优化与引导、多维价值的融合与提升,以及全过程动态设计与传导,以期为有效提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水平,助力国土空间高品质发展提供借鉴.

    设计思维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融合探索

    "人口—产业"匹配视角下大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特征与优化策略——以上海市为例

    林诗佳钮心毅
    86-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中心是大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重要思路,一般通过积极的人口布局优化政策、产业布局优化政策来实现.基于上海案例,使用人口普查和经济普查数据,探索2010-2020年间在人口、产业布局优化政策导向下上海市常住人口和就业岗位的空间分布变化,从数量匹配、类型匹配两个维度量化认识人口—产业匹配特征,并通过向心通勤变化揭示了人口—产业匹配特征对市域空间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上海的人口布局优化政策、产业布局优化政策均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全市层面出现一定程度的人口—产业数量失配和类型失配现象.这导致了要素流动视角下市域空间结构更趋于单中心极化,与"多中心"发展目标相悖.最后提出大城市制定人口布局优化和产业布局优化政策时必须考虑两者协同,人口—产业匹配有助于实现多中心空间结构.

    人口—产业匹配城市空间结构常住人口就业岗位上海

    近30年来国内外人口流动的研究热点、进程和展望——基于CiteSpace的图谱量化分析

    刘竹阳陈晨
    94-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由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型,国土空间发展及其规划有必要关注人口流动的新特征和新规律.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以近30年来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的人口流动研究文献为对象,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和聚类分析,厘清国内外人口流动领域的研究热点,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突现分析和时间线分析国内外人口流动研究热点的演进进程和发展趋势.根据图谱分析结果聚焦国内外210篇关于人口流动的种子型、高被引和中枢型文献,继而分析国内外人口流动研究的共性、差异及其驱动逻辑.最后总结新时期我国人口流动研究的前沿方向,以期为相关规划实践提供启示和借鉴.

    人口流动CiteSpace研究热点研究进程研究展望

    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城市街区"人—地"情感关联测度及启示——以上海多伦路街区为例

    周静邝远霄刘勇尹嘉晟...
    102-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Scannell与Gifford提出的地方依恋三维框架的基础上,建立"人—地"坐标系的基本骨架,通过大语言模型计算量化的心理过程,表征"人—地"情感关联,并以上海市虹口区多伦路街区为例进行应用探索.研究发现,人们对多伦路街区这一"嵌在居民区的景点"表现出复杂的情感反应,在此基础上得到两点启示:一是日常语言、微观行动情景有助于理解"人—地"情感的产生;二是城市街区"正在发生"的情感记忆同样重要.最后提出构建"街区记忆圈"的策略建议,以期助力上海"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城市有温度"的城市街区更新实践.

    大语言模型城市街区情感测度街区记忆圈上海

    基于场景理论的城市社区第三空间识别与营造路径——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中渡口社区为例

    黄瓴夏梦
    109-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以来,具有文化载体和文化本体二重属性的城市公共空间成为城市建设的重点.区别于工作空间、居住空间,以休闲、娱乐等社会交往功能为主的第三空间逐渐成为培育城市文化的重要场域.随着我国城市更新行动的有序推进,作为社会基本细胞的城市社区日渐涌现出数量繁多、自由零散的第三空间,成为孕育社区自律、轻松愉悦和个性表达氛围的场所.如何珍视这样的城市价值?场景理论从整体意义上为社区第三空间的识别与营造提供了新视野与路径指引.基于场景理论,探索城市社区第三空间的特征识别与转译,提出营造原则,并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中渡口社区为例,构建在地性的社区第三空间场景识别与营造路径.以期进一步丰富我国城市社区更新理论.

    第三空间场景理论城市社区场景识别营造路径

    基于场景建设的上海市智慧公园规划设计框架研究

    刘根发
    116-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上海生态之城发展等目标导向下,基于上海市现有智慧公园实践,提出面向场景建设的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应用框架.框架的核心是紧密围绕生态、生活、生命价值,以提升市民端的互动式使用、公园端的精准式服务、政府端的全局式决策3方面能力为方向,结合对城市公园的核心功能、发展诉求,以及新理念、新兴信息技术方法等的认识,融入大数据人本、物联网检测器等技术方法,进而对生态环境监测、绿色资源运管、全过程游客服务、数字科教互动、数据多源融合等功能模块进行设计,以期提升对现有智慧公园智慧场景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一体化水平.

    智慧公园功能框架场景建设绿色生命管理大数据

    城市的本质与规划的要义:新时代的元思考

    刘贤腾张从果
    121-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对城市规划学科定位提出新的要求,故需对城市规划学科进行元思考.直观认知上,城市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场所,而其实质则是人类展开大规模社会协作网络的载体,是人们根据生存繁衍需求而生产出来的主客体统一的"第三空间".规划是具有高级意识活动的人类规范种群自发自组织行为来趋利避害的行为,是根据群体共预期建立起来的秩序.规划需以法治为基础,为实现群体共预期的秩序而施行干预行为;城市规划是为了回应城市问题而从空间角度提出的解决方案和控制机制,是建构空间秩序的理性行动.新时代中国城市规划学科研究仍应固本守元,科学理性地编制城市规划成果,以指导、规范和调整当前的土地开发使用活动,并主动减少因未来的不确定性而可能对高质量生产生活带来的冲击.

    城市本质规划实质中国城市规划研究新时代

    提升规划展示馆宣教效用的若干探讨——以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为例

    楼建春
    128-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向公众的、有效的规划宣教,需要将相关规划的理念、专业数据图表等转译成公众能感知理解的形式.围绕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上海2035"展项,总结展示方法,分析20年来的公众人数情况;从公众旅游、参观、考察、学习和参与规划的角度,分析展示效果;强调从不同的规划层次呈现规划内容,激发公众兴趣,引导思考和促进参与.从展示技术创新和应用角度,归纳传统展示与现代技术结合,专业与艺术相融合等展示方法.通过探讨规划概念与个案的关系、规划内容与临展的关系、科普内容与引导公众参与的关系,以及全城区展示与数字沙盘的关系,为展陈更新及其他城市的规划展示提供有益参考.

    规划展示公众宣教"上海2035"展示技术

    长三角地区城市空间绩效与系统协调性演变研究

    潘鑫张尚武沈逸菲
    134-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空间绩效评价能够揭示城市空间发展的效率和均衡性问题,为城市空间发展预警,提高政府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的能力.在阐释城市空间绩效内涵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环境"视角构建空间绩效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层次分析复合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等,对长三角地区26个中心城市的空间绩效与系统协调性演变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空间综合绩效处于加速提升阶段,3大子系统内部结构存在明显演变,综合绩效正从效率优先向社会服务均衡优先转变.(2)城市空间"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度总体程度仍然较低,但两两耦合协调水平发现3大系统均处于正向协调优化阶段,且"经济—社会"协调度演进速度较高.(3)城市空间绩效系统协调性基本遵循从低度协调到中度协调的演化路径,各类问题城市存在空间集聚的态势.

    长三角地区城市空间绩效绩效评价系统协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