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上海城市规划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上海城市规划
上海城市规划

张玉鑫

双月刊

1673-8985

shcsgh@supdri.com

021-62473288-0722/0727

200040

上海市铜仁路331号711室

上海城市规划/Journal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Review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结合,坚持立足上海与长三角的地域特色和立足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宣传上海城市规划建设成就,探讨城市和区域规划中的理论与实践,透视城市发展的热点问题,介绍国内外规划设计的新理论、新方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城市规划人口规模预测问题的反思与改进——基于38个重点城市七普人口与规划人口的比较分析

    王伟欧阳鹏蒋雅婷陈懿慧...
    78-84页
    查看更多>>摘要:规划人口规模预测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编制内容,影响着城市资源承载、土地开发、公共服务供给和基础设施配置的可持续性.通过对38座重点城市总体规划的人口规划值与七普人口实际值差距比较分析,发现2020年规划人口和实际人口呈现不同规模等级城市的差异化系统性偏离状况,进而对其成因展开剖析,最后面向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提出需要正确定位规划人口预测的作用,加强从技术预测逻辑到政策调控逻辑的转变,创新人口类型认知概念体系、多情景推演模型方法和动态精准响应机制,加强规划全生命周期弹性应对等建议,以期更好地提升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水平.

    人口规模人口预测总体规划城市

    上海市中心区居住空间组织网络模式及测度——整合物质和社会空间的复杂网络分析

    杨帆王佳音
    85-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住宅区是城市建成地区的主要功能空间.选择上海市中心城为研究范围,采用复杂网络理论和分析方法,以住宅区为网络"节点",以空间邻近性和社会互动为网络"连边",建构居住空间网络,分析测度居住区"度"分布,检验居住空间网络的鲁棒性,并识别网络"社团".发现城市居住空间网络稳定性意味着和谐、顺畅的社会交往和信息传递,其中大"度"节点住宅区发挥着重要作用,应予以重点关注.居住空间网络"社团"识别的结果对解读城市地域认同有借鉴意义.结论为建立"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相融合的城市住宅区空间结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对大都市建成区单元规划和空间更新有借鉴意义.

    居住空间网络住宅区空间肌理复杂网络分析中心城区上海

    治理视角下的新城建设空间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以南京河西新城为例

    魏昱昊于涛
    94-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新城建设在增长主义导向下呈现粗放扩张的特点,伴随城市建设进入做优增量的转型期,政府亟待厘清新城空间的发展机制,从而转变新城建设的治理方式.基于城市政体理论对城市空间发展机制的分析,选取南京河西新城为研究对象,划分其3个建设阶段,研究各阶段的开发模式及产生的空间效应,分析各阶段的空间发展机制.指出政府、市场和社会间的关系变化影响着新城的空间建设,应该构建"强政府+强市场+强社会"的治理结构,建设高品质可持续发展的新城,以适应未来城市发展转型需求.

    治理新城建设空间发展模式与机制城市政体理论南京河西新城

    新时代地下空间规划:体系、内容与方法

    赵毅袁新国
    102-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推动城市内涵提升、践行绿色发展转型的重要路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变革背景下,地下空间规划应积极响应新的政策要求和实践需求,进一步厘清规划体系、完善规划内容、突破关键技术方法.加强发展规划对空间规划的传导,构建"纵向'1+3'、横向'1+N'"的地下空间规划体系,并把规划研究和深化设计作为规划体系的有益补充.各层次地下空间规划应各司其职、突出重点,以"全域(市县域)为视角、中心城区为重点、城市重点地区为关键",形成地下空间规划编制框架和主体内容.紧紧抓住规划前端资源评价和后端规划实施两个关键环节,探讨地下空间资源综合评价和规划实施传导两种技术方法,科学指导地下空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新时代地下空间规划规划体系内容要点关键技术方法

    美学视角下社区街道界面微更新研究

    张娴陈聪颖李信
    109-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存量发展中,街道更新是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包括定位、功能、业态、品质等多方面的转换升级.其中,街道界面是城市风貌的关键展示窗口,街道美学与文化价值的提升对于增强城市品质至关重要.倡导将美学理念深度融入街道界面的微更新过程中,从视觉感知、空间体验和情感共鸣3个维度出发,探讨立面美化、视觉焦点营造、空间优化、在地文化融入和生活赋能等策略.探索通过一系列创新且实用的精细设计焕发街道新生,美化城市景观,赋予文化内涵与鲜活的生命力,带来更加丰富多元的空间体验与情感连接.

    街道美学街道界面微更新美学视角

    城边型非典型传统村落整合性更新研究——以泉州江南片区为例

    魏锦达周庆华胡家骏
    116-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边型非典型传统村落是一类位于城市边缘区且已被划入城镇开发边界,具有服务城乡功能、延续文化基因价值,但尚未列入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随着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尝试统筹边界内非典型传统村落保护更新与城市发展已然是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一次必要性探索.结合城边型非典型传统村落的更新困境分析,以福建省泉州江南片区为例,提出城边型非典型传统村落整合性方法——非典型传统村落遴选分类与价值延续、非典型传统村落与外部的整合性保护和发展,以期为非典型传统村落和城市边缘区更新提供参考.

    城边型非典型传统村落泉州江南片区整合性更新

    基于鸟类多样性保护的武汉都市圈生态网络构建探索

    郭诗怡田雪刘媛李丹哲...
    123-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网络有助于提高区域景观连通性,增加斑块之间的物质能量和基因交流,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既往研究侧重于从经验主义或基于图论等理论探索景观模型构建方法,较少针对具体物种的长时序观测数据建立"物种—环境"相关性模型从而构建生态网络.随着《武汉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武汉都市圈成为第7个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以武汉都市圈为例,基于长达15年(2007-2021年)的鸟类长期观测数据和城乡环境数据,探究城乡环境特征对鸟类多样性的影响机制,识别重要鸟类栖息地的空间分布,构建以鸟类为指征的生态源地—生态廊道—生态网络保护体系.此外,基于城市扩张模型分析生态网络被侵占风险,对其进行重要性和敏感性分级,识别鸟类多样性保护的难点和痛点.有望为面向鸟类多样性保护的都市圈层面生态网络建设提供实证支撑,为国土空间规划中面向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都市圈层面重要生态空间划定与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参考.

    鸟类多样性生态网络公众科学城市扩张武汉都市圈

    上海市早高峰轨道交通缓挤的时空行为规划策略研究——以轨道交通9号线为例

    陈子浩罗歆兰王德游智敏...
    132-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上海市严峻的轨道交通高峰客流拥挤问题,在时空行为规划框架下进行缓挤策略研究.以轨道交通9号线为例,利用智能卡数据模拟乘客出行时空轨迹,基于拥挤形成的时空过程视角识别轨道交通拥挤情况,划分拥挤类型,并追溯拥挤客流的来源与去向.同时,深入挖掘乘客的出行目的、出行规律和出行约束等出行特征.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出行特征人群提出信息推荐、预约进站、调整上班时间以及转移就业岗位等时间、空间和行为策略,并定量评估策略实施的缓挤潜力,为治理城市轨道交通拥挤问题提供可借鉴的视角、方法和策略.

    时空行为规划时空过程视角城市轨道交通拥挤缓挤策略轨道交通9号线

    综合交通枢纽内部公共空间公众情绪感知的时空差异与影响因素

    刘勇单宗媛徐心怡杨希...
    140-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信息化时代,如何借助公众情绪感知来优化公共空间品质,成为提升公众既有空间体验的思考之一.结合环境心理学,以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为例,利用新浪微博数据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来分析综合交通枢纽内部公共空间的公众情绪感知,并通过情绪词频分析法探究公众情绪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综合交通枢纽内部公共空间的公众情绪感知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第二,时空要素与主观要素均会导致公众在综合交通枢纽内部公共空间不同情绪的感知差异;第三,影响公众情绪感知的因素存在"认知"与"行为"维度的不足.在此基础上,验证了通过社交媒体数据来揭示综合交通枢纽内部公共空间的公众情绪感知的可行性,提出符合公众中高阶情感需求的空间改善与提升策略,以期为综合交通枢纽公共空间营造提供借鉴.

    社交媒体公众情绪公共空间感知情绪词频分析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

    精细化治理背景下的交通限行区分级管控合理性评估与优化——以杭州市为例

    冯佳宇彭雨晴郭亮
    149-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合理地划定限行区域,辅之以差异化的交通需求管理政策能够有效缓解城市拥堵、精准提升城市交通治理水平.以实时交通拥堵指数、OSM路网数据、公交线路和站点数据为研究数据,识别杭州市分级限行区内的拥堵区分布,分析拥堵区交通供给特征,在此基础上划分拥堵区类型并提出分类管控优化策略.研究发现,杭州市限行区分级较为合理,对浙A及区域号牌限行的拥堵区路网密度及其等级配置合理,公共交通供给略有错位与不足;对外地车辆限行的拥堵区路网供给不足,公交供给水平相对较高,但在精细尺度上存在交通供给要素的错位与替代性公共交通不足的问题;根据交通供给特征及限行政策将拥堵区划分为片区式、飞地式和节点式拥堵区,分别提出实施拥堵收费、优化路网结构、提高微循环能力、增设公交线路串点成线及引导公交出行等策略,以期为大城市交通精细化治理提供借鉴.

    城市交通交通需求管理交通供给特征分级限行区交通拥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