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董乃斌

双月刊

1007-6522

su66135506@sina.com

021-66135506

200444

上海市上大路99号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办刊宗旨:传承文明展示科研成果,创新理论,交流学术观点。联系实际,重视应用研究,结合实际,追踪社会思潮,立足学校,面向世界,服务社会,具有上海地方特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法律论证研究在中国:成长与变化

    吕玉赞
    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律论证研究在中国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法律论证研究的孕育和出场,二是法律论证研究的兴起和迅猛发展,三是新时代的法律论证研究.中国法律论证研究在不同的历史时段具有不同的境遇和任务,亦有不同的理论表现和发展重心.经过几十年发展,法律论证在中国已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独立研究课题,形成了诸多研究进路、研究论题和研究团队,并成为指引和引领法学理论和部门法研究的基础理论.同时,中国法律论证研究还面临如何立足于中国文化传统与现实语境,学习镜鉴域外法律论证理论,创建中国自主的法律论证理论等问题.

    法律论证法律方法法律逻辑法律修辞法律人工智能

    良知与正当共时性存在下的算法正义原则——兼反思赫拉利《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之提问

    费小兵
    1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道与现代自然法的共时性存在,体现为纯粹良知与正当的共时性存在,这有助于预防数据进化人文主义及其相关的技术权贵+专用AI、脑机结合、通用AI等导致的人类灾难.其思路体现为德性上的三层逻辑阶梯,为了预防其共时性存在的冲突,需要在算法多元救济制度中进行功能划界:功利论(可体现为数据主义)与义务论(如正当优先)相对更适用于传统法域如私法法域,具体如平台与个人个性协议等;纯粹良知论下的法之道即中国自然法,可推出良知优先原则,日常隐而不用,限制适用于社会法法域,如涉及新人类、强AI等共同良知议题.综上是预防数据进化人文主义的算法正义观,推论出以大范围正义为旨归的算法正义总原则:良知与正当的功能划界原则;即涉及强AI等社会法法域问题时良知优先,而私法等法域下正当优先.分原则是:虚拟界与自然界平等原则,新人类与人类平等原则,等.推衍之规则如:人控制机规则,即人的自由以不能选择脑机结合中的"机控制人"为前提.建议将此规则写入全球神经技术指南.

    算法良知正当共时性存在社会法

    论网络文学改编类古装剧的"想象力消费":现象、本质与反思

    陈旭光杨宇
    37-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文学改编类古装剧是近年中国剧集生态中的突出现象,此类改编剧降解了主流话语主导下"再现"历史的"正史"表达功能,加强了大众文化语境中影视剧的文化消费功能,尤其体现在"网生代"对历史可"穿越"、拼贴、杂糅、并置的想象上.这是一种具有明显青年亚文化特性的对历史的"想象力消费".叙事游戏化与性别想象多元化是此类古装剧在环境、人物、时空设置、性别想象上体现出的新变化.结合大塚英志、东浩纪的二次元文化研究,可以认为这一变化实则表明"想象力消费"已经成为网络文学改编类古装剧乃至网络文化生产与消费的重要原则.但网络文学改编类古装剧创作存在不少问题,应该调整策略,优化质量,以适应在当下文化语境中的生存与发展.

    网络文学改编古装剧想象力消费性别想象网生代

    边界、融合与文化再生产——科学主义视角下的电影跨媒介改编与叙事革命

    周安华杨茹云
    50-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媒介多元融合的当下,艺术的跨媒介叙事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跨媒介叙事是多元媒介协同叙事的现象,不同媒介利用各自的叙事特色,讲述相互独立但具有紧密逻辑关联的故事,从而构建起多元多维的叙事艺术.注重叙事表达与媒介表意形式的电影,与跨媒介叙事紧密相关、相伴而生.跨媒介改编的出发点与症结、媒介的边界与融合、跨媒介生产中文本盗猎与意义增殖以及观众话语输出与叙事再生产,是决定电影跨媒介改编能否成功的关键.同时,数字人文、AIGC等新兴科技对电影跨媒介改编的赋能,亦以互动性开创了跨媒介改编电影的无限可能,并带来电影叙事革命的新探索.

    融合再生产跨媒介电影改编叙事革命

    网剧改编的性别策略、网感呈现与价值建构

    范志忠潘国辉
    60-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文学的影视改编,力图突破性别壁垒,逆转"看"与"被看"的性别权力机制,建构一种具有平权意识的影像话语.在叙事特征上,注意采用游戏化的叙事或非线性叙事.突出"类型+"的策略,以喜剧化的风格带来一种"轻语态",契合年轻观众的文化消费心理.不少优秀的影视改编作品,则力图通过叙述个人的成长历程,塑造一种新型的理想化的人格,建构一种更合乎人性的审美家园,实现网络化的诗意栖居.

    网剧改编性别策略网感价值建构

    浪漫派的"幽灵":基于卢卡奇对浪漫主义复杂态度的考察

    曹学聪
    70-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浪漫主义作为卢卡奇早期理论的重要来源,很快就遭到他本人的否定,尤其是在他加入匈牙利共产党之后,更激烈地批判自己之前的思想.事实上,不论是在其成书于20世纪20年代的《历史与阶级意识》里,还是在30年代表现主义论争中,卢卡奇对浪漫主义都持敌意,甚至于到了50年代以后,卢卡奇仍极力抨击德国文化中的浪漫主义传统.然而,其早期所受的浪漫主义的影响并没有消失,这种影响或隐或显地仍出现在他后来的文学批评以及思想论争中.将其思想截然切断的处理方式过于简单化.在卢卡奇前后期思想表面的断裂之下,实则有着一以贯之的精神指向.

    卢卡奇浪漫主义陀思妥耶夫斯基马克思主义

    晚明园林美学的生活范式转向与政治重构

    丁文俊
    8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明园林美学在总体规划和空间布置上转向注重实用功能和满足享乐欲望的生活范式.结合阳明心学取代程朱理学主宰地位的思想史视野,晚明园林美学的范式在心—物关系上表现为顺应和直接性的关系,同时将物欲和感官纳入了道体的范围,逾越阳明心学设想的日用转向的限度.在身—道的关系中,欲望和日常性分别成为道体所容纳的新内容和新场域,由此道统在治统关涉的范围之外创构独立于"得君行道"模式的生活空间.园林美学创构的生活空间,是一个治统缺位的自治性场域,以间接的方式削弱皇权的符号威望和影响力,这是一种弱势的审美政治批判.

    晚明园林美学生活空间欲望道统

    公众的社会政治态度稳定吗?——基于两份追踪调查的分析

    马得勇陆铭
    95-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众对于抽象的政治社会问题的看法在多大程度上稳定和可靠?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既关乎社会调查方法的可靠性,又关乎民意基础的稳定性.通过对"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和"大学生态度追踪调查"的分析发现,以问卷调查方式测量的态度确实在集合层次和个体层次均不够稳定,但大学生比普通民众的态度要更稳定.同时,受访者集合层次的态度变化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即对具体社会议题的态度比人格—认知及基础价值观相关问题的态度更易变化.对不同变量间做相关分析后发现,在个体层次,权威人格、认知闭合等心理特质、政治立场与个体态度的变化存在相关关系.因此,民众社会态度的不稳定并不能简单归因为测量误差,需要更为系统的研究.未来的研究一方面需要分析态度形成与改变的一般性因素,另一方面需要探讨中国人的社会政治态度改变与特殊的国情、制度及文化之间存在何种关联.

    社会政治态度问卷调查态度改变测量误差认知心理

    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体系的构建与公共健康治理创新

    唐贤兴唐曼
    108-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不仅对医学提出了难题,更对当前的社会治理和公共政策形成了严峻挑战.需要从公共健康治理的视角重新审视,基于价值、结构、工具维度建构分析框架,识别公共健康治理的价值共识、协同共治结构和政策工具.以青岛和上海试点的长护险制度为例,探索其背后呈现的公共健康治理的逻辑可以发现,健康议题的价值回归驱动了公共健康治理创新,治理权向多元化主体的扩散形成了健康问题协同共治的基础,长护险制度及其所包含的多元化政策工具使用共同促进了健康服务的共同生产.

    公共健康治理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长护险制度

    平台企业"免费盈利"模式演变及其资源配置原理

    惠佩瑶胡晓鹏
    124-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淘宝系"为代表的平台企业通过持续创新探索,形成与传统企业大相径庭的独特商业模式,尤其是基于免费定价策略的盈利模式不断演变,成就了平台企业跨界转变的汹涌浪潮.既有研究主要以双边用户非对称定价来解释平台企业免费向用户提供技术服务的现象,但该理论无法涵盖平台企业同时对买卖双方免费的情境,且忽视了"市价为零时,技术服务市场的稀缺资源如何配置?"这一重要问题.可从资源配置视角出发,重新研究平台企业"免费盈利"模式,通过研究其发展演变过程,发现"以服务换流量,再通过流量资源获利"是平台企业通过服务升级、版本分层、跨界协同等模式实现"免费盈利"的共性逻辑;通过对其内在的价值创造过程进行理论解构,发现因用户流量资源集聚所形成的市场交易的总量扩张效应、结构优化效应和效率提升效应是平台企业的盈利来源;通过对免费技术服务市场的供需决策过程进行理论剖析,发现平台企业技术服务市场的稀缺资源配置是由用户流量与数据来驱动.相较于传统市场价格机制,以需求为中心的供给优化已取代以价格为中心的供需相互调整,这是一种更为高效的资源配置方式.政府部门应当转变传统价格中心范式的市场监管思路,探索适用于平台企业"免费盈利"模式的新型监管方式,通过规范平台企业流量竞争行为,建立健全数据交易市场体系,进一步释放数字经济领域资源配置的效率潜力.

    "免费盈利"资源配置平台企业流量资源用户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