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东艺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艺术
山东艺术
山东艺术/Journal ShanDong & Art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征稿启事

    3页

    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影像力量

    高佳续世文
    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特征和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于现实国情,吸收借鉴先进经验,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探索发展出来的独特现代化模式,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影像作为历史的记录者、史料的承载者、时代的见证者,从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本文从影像扎根人民生活、诠释以人为本、协调双轮驱动、传播绿色生态、见证时代发展这五个方面,阐释其在"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五个中国式现代化基本内容中的见证与作用.

    新时代影像中国式现代化

    山东电视剧学术史研究(2000-2021)

    郑燕燕张楷
    2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梳理了2000-2021年间山东电视剧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动态,其经历了从单一到多元化的转变,认为这一期间主导的研究范式为文化批评,同时,跨学科理论与山东电视剧研究进行了良性互动,有效拓宽了研究的视角与维度,为山东电视剧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并试图总结山东电视剧研究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成就,以期构建山东电视剧学术史.这既满足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振兴山东地域文化、振兴"鲁剧"的必要追寻.

    山东电视剧学术史电视剧艺术山东文化

    鲁南五大调[大调]与江苏曲牌[南调]的关系研究

    李晓琳杜亮亮
    3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鲁南五大调一直传唱于山东鲁南地区,不仅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深受学者们的关注和当地人们的传唱.对于鲁南五大调的历史渊源发展,曾有文献记载,鲁南五大调的曲牌来源于江苏北部地区,根据曲谱的记载和传唱,发现鲁南五大调中的曲牌[大调],与流行于江苏北部地区"五大宫调"中的曲牌[南调],在音乐旋律和唱词内容两个方面都有着相似的音乐素材,其两者关系较为密切,并源于曲牌[南调].

    鲁南五大调江苏曲牌[大调][南调]

    基于音乐学"三大体系"构建的审思: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科未来之路

    李雨珊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三大体系构建是"国家在场"对包含艺术学在内的哲学社科体系建设所作出的顶层设计.作为艺术学一级学科——"音乐学"的下属学科,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学科发展需要贴合三大体系构建的时代语境,结合当下"新文科"思想、实证主义哲学以及阐释学潮,以音乐学重要分支的身份对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目标分别作出回应,以指引这一传统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科音乐学三大体系新文科实证阐释

    电影《教父》的"异托邦"叙事新解

    石航
    56-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哲学概念中的身体与场域,本质上都被认作为空间形式.从梅洛·庞蒂的身体到布尔迪尔的场域,以及福柯的异托邦,甚至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索亚的第三空间,均各有侧重地阐述了空间的概念、类型等多维度问题.借由福柯的异托邦、空间、权力、规训等理论思想,《教父》小说与电影文本内外的异质空间问题可得新解,表现在身体与场域中的异质性,异托邦秩序的被入侵及再维系,异托邦形态的颠覆消亡与重生再塑等方面.在美国主流社会外的黑手党家族关系谱系内外,《教父》小说与电影中黑手党家族异质性存在的展现方式,异托邦何以为异托邦的运行法则,以及异托邦的演变再生等问题,可实现艺术批评在哲学维度的呼应.

    《教父》异托邦场域空间叙事

    以微为核,以精为尺——微短剧的审美表意与创作转向

    刘昂张家慧
    67-7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微短剧作为市场化产物,以微为核,紧密锁定受众注意力,凭借反转快的"爽"剧特点成为情绪疏解的端口,不断建构着观众的情绪世界,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微短剧要进行高质量发展,应在"微"的基础上,坚持合理的情绪生产和价值引领,实现艺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平衡,多措并举,达成微短剧精品化生产和价值链提升.

    微短剧审美表意创作转向

    角色塑造中内心视象的构建和运用

    刘心怡
    78-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表演领域中,内心视象最早由俄国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论"想象"时提出,其概念与后来我国著名戏剧艺术家焦菊隐所提出的"心象说"在训练演员想象力的某些方面略有相似.首先,笔者通过研究与对比,阐述了表演领域中内心视象的含义,厘清了与焦菊隐"心象说"的区别,并总结出内心视象具有以下特征:形象性、主观性、灵活性、变化性、行动性;其次,探究在话剧《晚安,妈妈》中构建内心视象塑造角色性格与精神生活的实际运用,笔者总结分析出内心视象在为演员提供创作灵感、增强真实感和信念感、增强交流的有机性、集中注意力创造有机生动的人物形象等方面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最后,笔者辩证地看待内心视象实际在表演中的运用,认为想要更加合理有效地发挥其作用,还需在以下方面有所加强,比如:坚持以剧本为基础创造内心视象、增强五感的共同运用、使演员生活于自己创造的内心视象中、增强内心视象的体现等.

    内心视象心象角色塑造想象

    电影身体到游戏身体:基于人称视角的考察

    李玫萱李永峰
    90-98页
    查看更多>>摘要:薇薇安·索布切克延续电影现象学理路建构了电影身体的具身结构及其感知方式,然而第一人称视角电影《湖上艳尸》的失败证明了电影借角色身体来表征自身时,人类感知与电影感知的不可通达性.与此同时,第一人称的电子游戏却被广泛接受并形成专门以视角指称的游戏类别,这两种媒介对于第一人称视角不同的接受程度背后反映的是两种不同的具身经验与身体感知.本文从索布切克建构的"电影身体"出发,试图利用由人称视角体现在两种媒介当中的差异来发掘游戏身体的特质,以现象学的方法构建一种"游戏身体",继而探索游戏身体跨越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所引发的感知体验.

    电影身体游戏身体人称视角身体美学运动感知

    萦绕指尖的艺术:莱芜锡雕工艺研究初探

    徐子洋赵婉
    99-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莱芜锡雕是孕育于山东省济南市所辖莱芜区域、具有独特工艺风格的民间锡雕艺术.它发源于清朝,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是数代手艺人埋头耕耘、醉心指尖的传承成果.莱芜锡雕作为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工艺造物,其所蕴含的装饰匠心与当地风土民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百姓的心意诉诸与情感表达,传达着民间的美好追求,更有着不可估量的工艺价值.目前,针对莱芜锡雕的研究较为稀少且尚不成熟,锡具作为融入莱芜地区百姓生活的日常用器,未获得相应的关注,其设计文化价值未被充分发掘.本文以莱芜锡雕工艺为出发点,选取莱芜锡雕最具特色的装饰作为研究其工艺的切入点,围绕莱芜锡雕的历史与传承谱系、工艺特色、百姓日用的形制与结构的功能性装饰进行梳理,分析其深层的装饰智慧,进一步揭示在当今社会背景下莱芜锡雕的造物思想、设计成因和背后深层的文化意蕴,挖掘莱芜锡具在日用生活中的人文价值与造物匠心.

    莱芜锡雕工艺传承工艺研究造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