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湿地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湿地科学
湿地科学

陈宜瑜

季刊

1672-5948

wetlands@neigae.ac.cn

0431-85542212

130012

长春市蔚山路3195号

湿地科学/Journal Wetland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湿地科学》是在我国出版的第一份湿地专业性学术期刊。发表国内外有关研究湿地形成与演化规律、湿地发生发展规律,湿地演化过程,湿地环境、湿地生态、湿地保护与管理、湿地开发、湿地工程建设,湿地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等创新性、前沿性和探索性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我刊的办刊宗旨是将《湿地科学》办成同国际接轨的湿地学科的学术类精品期刊,发表有关研究湿地形成与演化规律、湿地发生发展规律,湿地演化过程,湿地环境、湿地生态、湿地保护与管理、湿地工程建设,湿地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等创新性成果。我刊的读者对象为从事地理、水利、生物、环境、湿地研究、教学的科研人员、大学教师及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各级政府从事湿地管理人员,湿地保护区的科研管理人员;国际湿地科学家学会会员,国际泥炭学会会员、国际沼泽保护学会会员等。我刊已经办理邮政发行业务,广大读者可通过全国各地邮局办理订阅,我们的邮发代号为12-364。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广西北部湾三叶鱼藤与桐花树、白骨壤潜在适生区及其生态位重叠研究

    李丽凤刘文爱韦江玲薛云红...
    327-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叶鱼藤(Derris trifoliate)与红树林竞争生境,破坏红树林植物生态系统。深入了解三叶鱼藤、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潜在适宜生境的空间分布预测及生态位分析,确定三者之间的生境竞争关系,对三叶鱼藤防治和红树林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广西北部湾三叶鱼藤、桐花树、白骨壤为研究对象,利用ENM Tools工具,筛选出16个环境因子,采用R语言,调用kuenm包,优化最大熵模型的倍频和特征组合参数,建立植物分布的预测模型,分析3种植物的潜在适生区空间分布及生态位重叠度。研究结果表明,高程为影响三叶鱼藤、桐花树和白骨壤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适合3种植物分布的高程最小值从小到大依次为白骨壤、桐花树和三叶鱼藤;适合三叶鱼藤生长的最暖季平均海表盐度小于11。226‰,三叶鱼藤更适合生长在盐度较低的高潮滩位区域;生态位宽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白骨壤、桐花树和三叶鱼藤,其值分别为0。280 6、0。259 5和0。135 0;三叶鱼藤与桐花树、白骨壤生态位重合度值分别为0。903 4、0。441 8,表明三叶鱼藤与桐花树之间具有较大的竞争关系;预测的三叶鱼藤、桐花树、白骨壤的最优适生区面积分别为5 603。35 hm2、13 112。28 hm2、11 794。86 hm2,其中桐花树和三叶鱼藤最优适生重叠的区域主要位于廉州湾。

    最大熵模型广西北部湾三叶鱼藤红树林适生区

    黄河口新生湿地土壤中各形态硫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武慧慧孙志高李新华陈冰冰...
    337-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0年9月,在今黄河入海口北部的新生潮滩区内,在碱蓬(Suaeda salsa)盐沼和柽柳(Tamarix chinensis)盐沼设置采样地,采集不同深度的土壤样品,对比了不同采样地土壤全硫、总无机硫以及各形态无机硫(水溶性硫、吸附性硫、盐酸可溶性硫、盐酸挥发性硫)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碱蓬盐沼和柽柳盐沼0~60 cm深度土壤全硫含量变化在804。96~881。50 mg/kg之间,在中国湿地土壤硫含量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大于世界土壤平均硫含量(700 mg/kg);碱蓬盐沼和柽柳盐沼土壤的全硫含量相近,且都在深层(30~60 cm)土壤中含量较大;碱蓬盐沼和柽柳盐沼土壤中总无机硫含量占全硫含量的比例都较大,其值分别变化在24。02%~42。94%和17。53%~29。22%之间;碱蓬盐沼土壤的总无机硫储量约为柽柳盐沼的1。6倍,前者具有较高的供硫水平;碱蓬盐沼土壤中的水溶性硫、吸附性硫和盐酸可溶性硫含量整体都大于柽柳盐沼,盐酸挥发性硫含量则在柽柳盐沼土壤中较大;在垂直方向上,碱蓬盐沼土壤的水溶性硫含量以及碱蓬盐沼和柽柳盐沼土壤中盐酸可溶性硫含量都在浅土层(0~30 cm)较大,而其他形态无机硫含量则在深土层较大;碱蓬盐沼土壤中不同形态硫的分布主要受土壤颗粒组成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而在柽柳盐沼中主要受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氮养分含量影响。

    全硫无机硫碱蓬盐沼柽柳盐沼黄河口

    刈割+翻耕治理互花米草后滦南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特征

    李佳骏金双李汝佳邵思慧...
    349-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河北省滦南湿地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治理区作为研究区,对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生物量、物种多样性和结构能质等多个生态学指标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探讨"刈割+翻耕"方法治理互花米草后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演替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经治理后,互花米草治理区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在6个月内逐渐恢复到光滩的水平;治理6个月后,互花米草治理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恢复到与光滩相似的状态;互花米草治理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在治理3个月后开始增大,治理12个月后物种多样性指数超过了光滩;不同生态学指标的变化表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恢复和演替呈现出3个层次,分别是生物量/能质增长、多样性水平提高、结构能质增大,分别代表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构建、稳定性的增强和成熟度的增加。潮间带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十分复杂,在评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演替过程时,应该采用多种生态学指标全面评价生态系统的变化。

    互花米草治理措施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指标演替

    污染源对滇池表层水体中微塑料空间分布的影响

    王蕊李菊陈郸李大凤...
    359-3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湖泊周边污染源对水体微塑料空间分布的影响,于2020年9月20日,在滇池设置56个采样点并采集其表层水样,并利用显微镜和拉曼光谱仪,分别对水样微塑料进行镜检和成分鉴定,最后对微塑料丰度与污染源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滇池表层水体微塑料丰度为1 387~3 558个/m3,处于中度污染水平;微塑料物理特征以透明、纤维状和粒径小于1mm为主;聚乙烯、染色微塑料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是主要的聚合物成分,分别占比为31。2%、24。1%和17。1%;在滇池北部,微塑料丰度受污染源影响显著,且距离污染源越远微塑料丰度越高;在滇池南部,微塑料丰度受污染源影响不显著;在滇池全湖范围内,微塑料丰度受渔业活动影响显著;污染源对滇池北部和南部微塑料空间分布的影响都受到湖泊水动力的干扰,渔业活动是滇池水体微塑料的主要来源,影响着滇池全湖微塑料的空间分布。

    微塑料污染源空间分布污染特征湖泊

    基于大型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的湘江干流水生态状况评价

    周湘婷黄佳颖易敏
    367-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了解湘江干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2022年春季和秋季,对湘江干流22个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及其环境因子进行了监测;通过参照采样点及评价指标筛选,确定总分类单元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捕食者分类单元数为核心指标,利用大型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体系,评价湘江干流水生态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52种,其中节肢动物门24种,软体动物门19种,环节动物门9种,出现频次最高的为环棱螺(Bellamya sp。);优势物种有6种,其中软体动物门4种,环节动物门2种;上游段采样点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数和密度都大于中下游的衡阳和株洲段;大型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体系评价结果显示,在22个采样点中,有2个评价等级为优,7个评价等级为良好,8个评价等级为一般,5个评价等级为较差,无很差的采样点;上游永州段大型底栖动物完整性显著优于中下游,衡阳和株洲段大型底栖动物完整性最差;对比环境因子评价结果发现,大型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体系相比环境指标更具综合性和敏感性,适用于湘江干流水生态状况评价。

    河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生物完整性指数湘江

    互花米草入侵对黄河三角洲湿地土壤汞及甲基汞的影响

    靳宏彪郑美洁张仲胜武海涛...
    376-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入侵已成为中国滨海湿地面临的严重问题,但是互花米草入侵是否会改变河口湿地汞甲基化过程的研究较少。于2019年7月5日至7月11日,采集黄河三角洲芦苇湿地、碱蓬湿地、柽柳湿地、光滩及不同入侵年限互花米草湿地(入侵5 a、7 a、10 a、15 a和20 a)的土壤样品,对比分析互花米草湿地与其他采样地土壤中全汞和甲基汞的含量差异,探究互花米草入侵影响下甲基汞含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互花米草湿地土壤中全汞质量比平均值为75。74 μg/kg,显著小于其他采样地;互花米草湿地土壤中甲基汞质量比平均值为4。19μg/kg,甲基汞占全汞比例的平均值为6。16%,大于其他采样地,互花米草具有较高的汞甲基化潜力;随着入侵年限增加,互花米草湿地土壤中全汞含量减小,而甲基汞含量和甲基化率总体上增大;所有采样地土壤中全汞含量与铁元素含量显著正相关,互花米草湿地土壤中甲基汞含量与全硫含量显著正相关,硫元素含量是影响互花米草湿地土壤中甲基化的重要因子。

    互花米草河口湿地甲基汞环境因子

    增温对芦苇和互花米草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方位达陈皓叶思源江星浩...
    387-3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叶绿素荧光特性和环境因子对模拟增温的响应,以江苏盐城滨海湿地芦苇和互花米草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增温组和对照组,测定环境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增温对芦苇和互花米草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增温使芦苇叶片的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和表观电子传递效率整体都有所下降,但互花米草除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外,其他参数变化规律相反;芦苇对照组叶片的表观电子传递效率与不同深度土壤温度显著相关,增温组表观电子传递效率与20 cm深度土壤电导率显著相关;互花米草对照组叶片的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和表观电子传递效率与20 cm深度土壤含水率、电导率和温度显著相关,增温组表观电子传递效率与10 cm深度土壤温度显著相关,对照组和增温组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都与光照强度显著相关;在增温条件下,芦苇PSⅡ反应中心活性和热稳定性降低,同化大气CO2的能力(固碳能力)相较于互花米草处于劣势;在增温条件下,土壤水盐因子对芦苇光合作用过程的影响增强,对互花米草则相反。

    增温芦苇互花米草叶绿素荧光特性滨海湿地

    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颈鹤越冬种群动态

    吴太平赵子蛟李世俊郑远见...
    396-4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高原湿地旗舰物种——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东部种群的重要越冬地和迁徙中转站。为了进一步提升对黑颈鹤的保护水平,同时为该物种的保护及其栖息地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分析了 2005年至2022年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颈鹤的种群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近20 a来,黑颈鹤种群数量持续增加,最大种群数量由2005年的1 065只,增长至2022年的2 260只,增长率为112。21%;年际之内,黑颈鹤种群数量在越冬前期和后期出现峰值、在越冬中期数量较小;在空间分布上,黑颈鹤分布于大海子、小海坝、长会口和殷家碑4处夜宿地,种群数量占比分别为59。28%、21。95%、12。78%和5。99%,并以大海子的种群数量增长最显著。2015年始,大山包开始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项目,累计湿地补偿面积为699 hm2,并于2018年至2020年完成了易地搬迁近8 000人,黑颈鹤种群数量在2005年至2016年期间较稳定(年平均增长2。18%),在2016年至2019年缓慢增长(年平均增长5。00%),在2019年至2022年快速增长(年平均增长15。43%);2005年至2018年期间黑颈鹤种群数量与人口数量正相关(r2005-2018=0。62),2018-2022年期间则显著负相关(r2018-2022=-0。90),湿地面积的扩大和人口数量的减少有助于大山包保护区黑颈鹤种群的增长。

    黑颈鹤种群数量生态补偿生态移民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添加互花米草碎屑的人工湿地对阿特拉津和重金属的净化效果

    李俊明肖蓉胡艳萍王雅萍...
    405-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明确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碎屑能否强化人工湿地对阿特拉津和重金属复合污染的净化作用,搭建了人工湿地装置,分析互花米草碎屑埋入土壤和置于土壤表面条件下阿特拉津的去除效果和重金属形态变化,并分析了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探究添加互花米草碎屑的人工湿地对去除阿特拉津和重金属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阿特拉津单一污染条件下,添加互花米草碎屑后,阿特拉津去除率从65。7%提升到88。7%,而在阿特拉津和重金属复合污染条件下,去除率从64。6%提升到89。6%;从阿特拉津降解半衰期看,埋入土壤的处理组半衰期为54。2 d,置于土壤表面的半衰期为60。8 d,埋入土壤的处理更能强化人工湿地对阿特拉津的净化能力;不论埋入土壤还是置于土壤表面的处理,都能够促进人工湿地土壤中重金属Cu从离子可交换态向可氧化态转化,可氧化态的占比增大10%;在重金属单一污染条件下,可氧化态Cu质量比在14mg/kg左右,在重金属和阿特拉津复合污染条件下,可氧化态Cu质量比为16mg/kg,在复合污染条件下Cu转化为稳定态的量更多,而对重金属Fe和Pb的效果不明显;添加互花米草碎屑有利于降低人工湿地的含盐量,维持人工湿地pH在6~7之间,能够促进阿特拉津降解及Cu向稳定态转化。

    互花米草碎屑人工湿地阿特拉津重金属净化效果

    若尔盖湿地各类水体的水化学与同位素特征及其补给关系分析

    吴正江孙荣卿张文耀张昆...
    418-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若尔盖湿地的水环境特征及水体补给关系,于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夏季,采集大气降水、黑河干支流河水、沼泽水和地下水样品,分析不同水体水化学及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并利用端元混合模型,估算不同水体间的补给比例。研究结果表明,大气降水是各水体的最初补给源,黑河干流中下游和西北部地下水受大气降水影响较大;黑河干流中上游受南部沼泽、南部黑河支流和降水的补给比例分别为68。52%、22。76%和8。72%;北部出湖的黑河支流受北部沼泽和降水的补给比例分别为62。88%和37。12%;东南部地下水受北部入湖黑河支流和黑河干流中上游的补给比例分别为67。88%和32。12%,西北部地下水受黑河干流中下游和南部沼泽的补给比例分别为88。59%和11。41%。

    降水河水沼泽水地下水若尔盖湿地水化学氢氧稳定同位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