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湿地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湿地科学
湿地科学

陈宜瑜

季刊

1672-5948

wetlands@neigae.ac.cn

0431-85542212

130012

长春市蔚山路3195号

湿地科学/Journal Wetland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湿地科学》是在我国出版的第一份湿地专业性学术期刊。发表国内外有关研究湿地形成与演化规律、湿地发生发展规律,湿地演化过程,湿地环境、湿地生态、湿地保护与管理、湿地开发、湿地工程建设,湿地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等创新性、前沿性和探索性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我刊的办刊宗旨是将《湿地科学》办成同国际接轨的湿地学科的学术类精品期刊,发表有关研究湿地形成与演化规律、湿地发生发展规律,湿地演化过程,湿地环境、湿地生态、湿地保护与管理、湿地工程建设,湿地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等创新性成果。我刊的读者对象为从事地理、水利、生物、环境、湿地研究、教学的科研人员、大学教师及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各级政府从事湿地管理人员,湿地保护区的科研管理人员;国际湿地科学家学会会员,国际泥炭学会会员、国际沼泽保护学会会员等。我刊已经办理邮政发行业务,广大读者可通过全国各地邮局办理订阅,我们的邮发代号为12-364。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修复区越冬水鸟群落组成及栖息地利用

    李春荣许鹏张树松陈国远...
    572-5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候鸟的重要停歇地和越冬地.于2022年11月至2023年2月(候鸟的越冬期),在该保护区的实验区的修复湿地中,对越冬水鸟资源进行持续监测,获取该区域越冬水鸟数量、群落组成等基础数据,并分析越冬水鸟的栖息地利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监测期间,共记录到水鸟36种,隶属于7目12科,累计数量23 019只;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4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3种;记录到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所列全球濒危(EN)物种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全球易危(VU)物种有3种,全球近危(NT)物种有2种;赤膀鸭(Mareca strepera)、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斑嘴鸭(Anas zonorhyncha)和白骨顶(Fulica atra)为修复区优势物种;修复区水鸟栖息地包括裸地、浅水区、深水区、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收割区、菖蒲(Acorus calamus)收割区和塘埂.不同栖息地中的水鸟数量和组成存在差异,在深水区中累计记录到的水鸟物种数(19种)和个体数量(18 372只)都最多,其水鸟群落与裸地、芦苇收割区、菖蒲收割区、塘埂的水鸟群落的相似性指数都较低,浅水区的水鸟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最大;积极开展水鸟监测、及时了解水鸟对栖息地利用的现状、关注修复湿地状况及其变化、针对栖息地水鸟资源的生态需求差异、维持修复区湿地内栖息地类型的多样性是提升保护区湿地及其水鸟资源管理能力的重要措施.

    越冬水鸟栖息地湿地修复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沅水下游中华秋沙鸭越冬种群的数量和分布变化

    张杨思睿刘培中何颖李建华...
    580-5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掌握濒危水鸟的种群数量和分布动态对于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维护极为重要.于2011年至2023年期间,在沅水下游,进行了多次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越冬种群数量和分布动态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与2011年至2012年越冬季相比,2022年至2023年越冬季,沅水下游区域中华秋沙鸭越冬数量由66只增加至119只,沅水主干流的中华秋沙鸭最大数量从37只增加至62只,其主要栖息地从凌津滩水电站大坝下游至桃源水电站大坝之间的38 km长的河段转移至桃源水电站大坝下游9 km长的河段;在沅水下游区域水库中分布的中华秋沙鸭数量由2012年1月的29只增加到2023年1月的59只,在竹园水库中分布的中华秋沙鸭数量的增长幅度最为显著;越冬中华秋沙鸭在沅水主干流分布的变化可能与桃源水电站建设导致的上游水位抬升、栖息地淹没有关;越冬中华秋沙鸭数量增加可能与2014年后水利工程建设减少、长江十年禁渔以及分布集中便于观察有关,沅水下游区域水库所处的乡镇人口流失、人为干扰减少可能是在水库中越冬的华秋沙鸭种群增加的原因之一.

    中华秋沙鸭越冬沅水下游水库种群数量

    湿地中植物的化感效应研究进展

    肖涛石强胜刘送平闻熠...
    587-5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湿地中植物的化感效应有助于揭示湿地生态系统中植物物种的组成和分布、群落演替及生物入侵等现象的机制.从湿地中植物的化感效应的基本概念、化感物质的种类及释放途径和作用机制出发,综述了当前湿地中植物化感效应研究的主要内容:对湿地中植物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的影响;对湿地中植物群落演替过程的影响;对外来生物入侵过程的影响;化感效应在湿地植被生态修复/恢复过程中的应用.提出需要进一步优化研究手段,判断湿地中植物的化感效应及其作用结果及研究非生物环境条件变化下化感效应在湿地植被物种组成、群落结构演替等过程的作用,并加强湿地生态修复/恢复过程中的自然化学调控系统的构建.

    植物化感效应群落结构演替湿地生态修复/恢复

    潜流人工湿地堵塞问题解决方案研究进展

    苏苑君刘爽谢舒婷
    594-6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污染物去除效果好、占地面积小,潜流人工湿地被广泛用于污水处理厂尾水净化.但是,随着潜流人工湿地的运行,堵塞问题随之出现,严重影响潜流人工湿地的污染物去除效果.综述了潜流人工湿地堵塞的机制、堵塞监测与评价方法,从前期工艺参数设计、后期的运维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潜流人工湿地堵塞解决方案,以期为解决潜流人工湿地堵塞,延长潜流人工湿地使用寿命,维护潜流人工湿地稳定运行提供参考.

    潜流人工湿地堵塞解决方案

    滨海湿地潮沟演变及其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艾熙航辛琨曾书军
    603-6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潮沟作为潮滩上特殊的连通性地貌单元,其承担的水文连通、物质运输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逐渐受到关注.潮沟能够保持潮滩水盐平衡,运输海—陆沉积物,为滨海植物种子提供传播通道,并作为众多海洋生物的生境和庇护所,对维护潮滩系统稳定做出重要贡献.在受到极端气候、人类活动等扰动后,潮沟形态和生物多样性的稳定是潮滩生态系统恢复平衡的标志,故研究其形态变化以及对生物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近年来潮沟演变和生态效应的主要研究成果,从潮沟分级方法、潮沟形态特征变化、潮沟变化影响因素以及潮沟的生态效应等方面进行综述,并提出了未来需要加强研究的3个方面:滨海湿地潮沟空间分布和形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滨海湿地潮沟植物种子运输功能模拟及预测;滨海湿地潮沟形态差异对水文连通及生态效应的影响.

    潮沟形态特征影响因素生态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