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重庆大学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重庆大学

双月刊

2095-6304

hsfwest@126.com

023-65122667,023-65126307

400045

重庆市沙坪坝区沙北街83号(重庆大学B区)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Journal Journal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West China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建筑学术刊物。主要报道国内外室内设计学术研究成果,交流总结室内设计经验,促进设计、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解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建成环境与成都老年人步行频次的非线性关系和协同效应:可解释机器学习分析

    魏东杨林川
    75-8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步行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健康中国两大战略背景下,构建满足老年人步行出行需求、支持老年人步行活动的空间,已成为城乡规划学科的一项紧迫任务.现有研究已广泛证实了社区建成环境与老年人步行行为的密切关联,但大多未能充分考虑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非线性关系及其协同效应.本研究以成都市为例,借助POI和街景图像等多源大数据,运用前沿的可解释机器学习方法(融合LightGBM和SHAP模型),分析了社区建成环境与老年人步行频次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和变量之间的协同效应.结果表明,对老年人步行频次影响最大的3个建成环境变量是人行道占比、归一化植被指数和休闲娱乐设施可达性.SHAP模型进一步揭示了社区建成环境对老年人步行行为存在阈值效应,并详细描述了变量之间的协同效应.最后,提出了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提高社区步行道通达性、营造高品质公共空间,以及考虑建成环境要素的交互作用四个方面的规划建议.本研究为城乡规划学科参与老年人活动研究展现了新的视角,并为以支持步行活动为导向的适老步行环境规划设计提供了科学支撑.

    建成环境物质环境步行行为人口老龄化健康老龄化可解释机器学习

    建成环境对不同时段轨道交通站点客流的影响机制分析

    庞磊任利剑姜宇逍孙忠...
    8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轨道交通站点客流作为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的基础,其时空需求和特征分布直接关系到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城市土地使用、空间结构和设施布局.既有研究对建成环境与轨道交通站点客流量之间关系的分析相对成熟,但对不同时段站点客流量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不足.基于多源地理空间数据构建"5D+N"维度的建成环境指标体系,采用OLS、GWR、SGWR模型解析建成环境对不同时段站点客流量的影响效果.针对天津的案例研究表明:不同时段站点客流量影响因素类型及其作用方向存在差异,站点开通时长、出入口数量、行政办公设施POI密度、公交站点密度等因素对多个时段客流量都有正向作用,而POI混合度与距公交站点平均距离则有负向作用;建成环境对站点客流量的影响呈现全局效应与局部效应的差异,其中密度维度的建成环境因素多为局部影响变量;局部影响变量对站点客流量的作用方向及强度表现出空间异质性特征.不同时段客流量影响因素类型与作用方向的差异性以及影响效应的空间异质性特征为客流效能的提升与TOD高质量开发提供了分时分区的差异化策略指引,也为站点周边建成环境的更新优化提供了引导.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量建成环境半参数地理加权回归空间异质性

    基于流程挖掘的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患者流线适老化研究

    王琦杜苗
    91-96,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患者流程数据能真实反映患者在医疗流程中的转移路径及效率,从而帮助设计者从患者的角度厘清医疗流程各环节在医疗空间上的状态与关系,为医疗建筑的设计提供真实可靠的前期资料.本文以重庆市西南医院老年医学科门诊为研究对象,运用流程挖掘法提取了患者高频诊疗流程,并分析概括出相关空间节点间的关联度.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患者转移路径的分析与比较,从科室定位与功能配置的角度提出了3种流线优化模式.最后为解决老年多病患者诊疗流线问题,提出"老年医学诊疗中心"概念,并结合调研数据对其内部的功能配置与布局进行了初步探索.

    患者流线流程挖掘适老化老年医学科诊疗中心

    简便易操作的绿色建筑项目管理框架和绿建标准优化研究试点

    贾倍思刘思贝陈年鸿李敏儿...
    97-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绿色建筑管理是绿色可持续建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绿色建筑管理面临一些问题.《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下简称"绿建标准")的申报计划与建筑项目进展阶段不协调;"绿建标准"版本过于繁复,条款分类和项目流程脱节;项目管理者缺乏快速了解"绿建标准"条款、条款的公众认受度和条款增量成本率的提示工具.通过文献整理分析、企业访谈、问卷调查、专家采访、国内外案例研究和编程实验,本文定性和定量地研究了"绿建标准"框架、高得分条款的认受度和其直接增量成本率,并开发了以项目开发为导向的可操作决策工具.该工具可让项目开发管理者清晰地定位绿色建筑,同时有助于项目管理者和决策者按空间层级组织不同专业人员制定相应的绿色建筑措施.最后,本文还开发了简便易用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应用手册》和绿色建筑管理小程序,旨在提高"绿建标准"在项目中的可操作性,并调动决策者的积极性.

    项目管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可操作性空间层级认受性增量成本率决策

    街道拓扑形态与宜骑行性——天津多年跨度截面流量数据分析

    盛强
    106-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街道形态对促进非机动车使用有重要作用.现有文献多在宏观尺度分析密度对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或在微观尺度聚焦个体骑行行为,缺乏中观尺度对空间结构自身作用的深入实证研究.本研究基于天津13个案例街区、401个街道断面以及2014年和2018年的实测交通截面流量对比,在街区和街道两个尺度分析非机动车道路使用情况受街道形态、轨道交通、城市密度、道路设计四大类因素的综合影响.研究发现四年非机动车占比明显增加,但其增量主要替代了步行而非机动车.在街区尺度,对非机动车出行影响最大的因素为商业密度,街道拓扑形态与建筑面积次之.在街道尺度,街道拓扑形态是影响非机动车流量分布的主导因素,建筑密度为辅助因素.本研究提出"小街区、顺路网"的街道拓扑形态更适宜支持骑行,有助于实现双碳目标.

    非机动车街道拓扑形态空间句法出行方式选择截面流量

    缓解中小学通学型潮汐式拥堵的服务区划研究

    冯霄董晓霍小平
    112-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潮汐式拥堵已成为各大城市最严重的城市问题之一,而城市中小学"通学"在时间和空间上与"通勤"叠加,加剧了城市交通潮汐式拥堵现象,目前研究多聚焦在缓解"通勤"交通拥堵,而忽略了"通学"引起的交通拥堵问题.为了缓解城市潮汐式交通拥堵问题,提高城市环境的宜居品质,从中小学服务区划角度研究缓解"通学"引起的交通问题势在必行.在对西安市大量中小学进行线上、线下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选取西安市雁塔区中小学为案例,运用SPSS相关分析对多个致堵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基于GIS平台,通过交通可达性分析、基于路网的服务区分析、缓冲区分析及泰森多边形等空间分析,分析现状道路在不同速度下的可达性,评价中小学空间布局现状,提出中小学服务范围区划方法.研究发现:在综合考虑中小学规模的基础上,将基于路径的服务区划方法与泰森多边形相结合进行服务区划分的方法,可有效提高区域中小学的可达性.该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城区的中小学服务范围划分提供参考,对缓解城市通学型潮汐式拥堵,促进城市高效低碳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通学中小学GIS服务范围可达性

    基于空间生产三元辩证关系的城市综合体空间供给与更新研究

    于世伟苏小雪杜常龙王美清...
    120-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一方面需要适配空间正义需求,满足受众基本空间权力,实现对需求、特征、分层等适合度层面的权衡把控,同时还应考虑到其组构体系的可及性与效能发挥的显著性.城市综合体作为新型公共服务有机延续与功能复合的空间载体,其空间实现过程可以为多元主体创造经济、社会与环境耦合的多维价值合力.本文以空间生产三元辩证环节为研究视角,结合对国内外成功案例的图解分析,试基于"感知—认知—觉知"的层级体系,从物质空间叠合、构想空间耦合、社会空间和合三个维度提出相应营建策略,以期通过空间生产内涵集聚介入空间供给体系、实现综合体空间适应性更新提供一定思考与参照.

    空间生产三元辩证过程城市综合体空间供给

    多要素协同更新理念下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策略研究——以苏州山塘桐星社区为例

    吴尧吴秋颖吴勇澜丁子容...
    127-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城市化进程步入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的关键转型期,老旧城区的保护更新成为城市风貌提升的重要举措.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因其复杂的产权属性和特殊的空间肌理在更新过程中面临多重困境.为实现居住性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如何实现居住性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的平衡,本文选取苏州山塘历史街区桐星社区为研究对象,借助社区营造理论,提出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的多要素协同更新的理念,以社会生活、物质空间、经济产业三个层面,从人、文、地、产、景五个角度探索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多要素协同更新的策略.研究表明,居住性历史街区的保护需从社区主体多元化、历史文脉的传承、物质空间的保育、特色产业的活化和景观环境的优化五方面因地制宜考虑街区要素协同发展,为今后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

    社区营造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多要素协同更新物质空间社会生活

    基于气候适应的东疆绿洲城镇存量灌渠综合服务功能提升研究——以哈密新星市为例

    应文李海燕
    134-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疆特指新疆东部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以农灌输水为主导功能的灌渠水网是东疆干旱地区地表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指导下,东疆部分城镇进行职能转型与用地拓展,大量原本处于城郊的灌渠水网逐步纳入城市用地之中,作为当地稀缺的地表水资源,对其转型利用以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极其必要.论文以东疆存量灌渠水网为研究对象,结合文献分析和田野调查,探索其综合服务功能提升路径.研究揭示了存量灌渠水网转型利用中面临的困境,包括用水结构及用水量变化导致用水需求激增与干旱缺水的矛盾、服务功能转型与存量渠网水系空间形式的矛盾、综合服务功能提升与当地气候制约的矛盾.针对现实困境,结合现代绿洲城市职能转型和高品质人居环境建设需求,提出气候适应下的转型利用策略:一是营造适应转型需求的多功能水系,充分发挥有限水资源的价值;二是基于气候特征构建智慧调控水网,实现复合用水、智慧引水、精准用水;三是应用节水技术保障用水需求,促进水系的高效益、可持续运行.最后以哈密新星市中心城区为例,探索该提升路径在存量灌渠转型利用中的应用实践,以期为干旱地区城镇灌渠水网建设提供路径参考.

    气候适应绿洲城镇存量灌渠综合服务功能集约利用

    香港城市地下空间先导区策略性开发经验与启示

    洪小春
    141-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香港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为了解决土地稀缺与地面环境严重拥堵等问题,香港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截至目前,相关研究对香港地下空间开发的历程、规划体系、法规建设、岩洞利用等方面开展了较多研究.近年来,香港为进一步提升地下空间开发的综合效益,开展了《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策略性地区先导研究》;以香港土木工程拓展署、规划署公示的规划过程文件、国内外典型研究现状为基础,在分析香港城市地下空间先导区策略性开发的动因与目标、流程与策略的基础上,归纳香港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体系并与内地城市的地下空间开发特征对比,反思香港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经验和教训,总结香港城市地下空间先导区策略性开发对内地城市的启示,为内地城市地下空间精细化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城市地下空间先导区策略性开发香港精细化开发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