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上海口腔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上海口腔医学
上海口腔医学

张志愿

双月刊

1006-7248

sjs@omschina.org.cn

021-33183312,63121780,23271699-5271

200011

上海市制造局路639号

上海口腔医学/Journal Shanghai Journal of Stomat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92年,是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上海市口腔医学会共同承办的口腔医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杂志自创办以来,严格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及时报道口腔医学领域的新成果和新经验,被评为第二届上海市优秀科技期刊。1998年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1999年进入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并全文上网。目前杂志已发行到香港、澳门等地区和美国、日本等国家,并吸引到不少海外优秀稿件。主要栏目有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专栏论著、临床总结、综述、学术讲座等,适宜于从事口腔医学的各级临床医师、科研和教学人员参阅。从2001年起扩为96页,全部采用铜版纸彩色(插图)印刷。本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征订启事

    380页

    上颌牙列缺失患者种植支持固定修复前后唇部美学区软组织的变化

    张筠陶星如王凤于德栋...
    381-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上颌牙列缺失患者种植固定修复治疗前后鼻唇部软组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23年7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第二门诊行上颌全牙弓种植固定修复的患者50例.收集患者修复前后的病史、CBCT和三维面部扫描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患者戴牙前后软组织的改变,将各变化量与患者基本信息、种植方案和剩余骨相关参数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使用赤池信息准则选择各软组织指标变化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种植固定修复后,上唇长(sn-sto)、上唇红长(ls-sto)、上唇红面积(UVA)显著增加(P<0.01),上唇凸点到E线的距离(ls-E)显著减少(P<0.01),鼻唇角(∠cm-sn-ls)显著减小(P<0.01),人中长(sn-ls)无显著改变(P>0.05).除sn-sto和sn-ls外,其余软组织改变量均与年龄呈正相关关系(P<0.01),其余骨组织参数、种植方案、性别与各软组织改变量无显著相关性.多元逐步后退回归分析显示,各软组织变化量与年龄和术前软组织情况广泛相关,个别与骨形态相关.结论:上颌牙列缺失患者种植固定修复后鼻唇部软组织发生显著变化,主要为唇红部扩大和突出.面部软组织变化主要与患者年龄及原有软组织条件广泛相关;患者年龄越大、原有软组织形态越凹陷萎缩,丰满度改善越明显,唇部凸度改变量与剩余骨形状也存在相关性.

    美学修复牙列缺失种植支持固定修复侧貌线性相关性

    腮腺深叶良性肿瘤:与定位和手术入路相关的分类

    马学花徐江夏飞飞方桃莉...
    387-3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腮腺深叶良性肿瘤(benign deep lobe parotid tumors,BDLPTs)具有多种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与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类型BDLPTs手术方式的差异.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20年8月因腮腺区肿物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并行手术治疗且病理诊断为BDLPTs的75例患者,回顾性评估CT影像资料,根据肿瘤与各种结构的解剖关系将BDLPTs分为4类,探讨每种类型肿瘤的手术治疗方法.采用SPSS 24.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Ⅰ型BDLPTs(14/75,18.7%)完全位于下颌支和茎突下颌间隙内侧,瘤体增大时突向咽旁间隙.Ⅱ型BDLPTs(19/75,25.3%)位于下颌后间隙,以下颌支、茎突下颌间隙、乳突和下颌后静脉为界.Ⅲ型BDLPTs(27/75,36.0%)呈膨胀型生长,横穿茎突下颌间隙,从下颌后静脉延伸至咽旁间隙.Ⅳ型BDLPTs(15/75,20%)位于耳垂下方、面神经和下颌后静脉深部.经下颌骨劈开入路主要用于Ⅰ型病例(10/14),Ⅲ型病例采用腮腺入路(14例)、下颌入路(11例)和腮腺-下颌联合入路(2例),Ⅱ型和Ⅳ型病例经腮腺入路同时行腮腺切除术.结论:BDLPTs分类可为术前制定治疗计划提供有价值的见解和实践指导.

    腮腺良性肿瘤手术入路

    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下颌第三磨牙近中、垂直阻生的危险因素

    王蕊邹慧儒刘琪常攀辉...
    393-3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下颌第三磨牙近中、垂直阻生的危险因素,并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21年6月-2023年12月天津市口腔医院243颗下颌第三磨牙的临床资料,根据萌出类型分为萌出组和阻生组,阻生组包括近中阻生和垂直单侧阻生.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多因素分析,进一步绘制列线图,预测下颌第三磨牙阻生的风险因素.采用SPSS 2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43颗下颌第三磨牙中,萌出组75例(30.86%),阻生组168例(69.14%).2组年龄、性别、牙根数、Co-Go、Co-Cop、W2、W3、W4和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萌出组与阻生组Nolla、L-6缺失、L-E缺失、Co-Pog、Co-Go/Co-Pog、L6-MP、α和W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Nolla、L-6缺失、L-E缺失、Co-Pog、Co-Go/Co-Pog、L6-MP、α和W1是下颌第三磨牙发生近中、垂直阻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列线图构建显示较高的预测准确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表明,独立危险因素联合预测下颌第三磨牙近中、垂直阻生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24,95%CI为0.887~0.960,灵敏度为86.9%,特异度为86.7%.结论:Nolla、L-6缺失、L-E缺失、Co-Pog、Co-Go/Co-Pog、L6-MP、α和W1是影响下颌第三磨牙近中、垂直阻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利用logis-tic 回归分析和列线图可有效预测阻生风险,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下颌第三磨牙近中阻生垂直阻生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微创环切术对牙列缺损种植患者炎症反应及牙槽嵴顶骨吸收的影响

    姚旭飞蓝博季育周雪君...
    398-4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微创环切术对牙列缺损种植患者炎症反应及牙槽嵴顶骨吸收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6月-2023年6月在丽水市中医院接受牙列缺损种植术的患者198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微创组(n=100)和传统组(n=98).微创组采用微创环切术,传统组采用传统翻瓣术.比较2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炎症因子水平、疼痛介质、牙槽嵴顶骨吸收量、种植体松动情况、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率.采用SPSS 2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微创组手术时间、术后VAS评分、术后疼痛反应时间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微创组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NF-γ)、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5羟色胺(5-HT)水平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微创组患者牙槽嵴顶骨吸收量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2组种植体松动度和种植体留存率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微创组患者OHIP-14量表各维度评分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微创组与传统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微创环切术相比传统翻瓣术,在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术后炎症因子和疼痛介质水平、减少牙槽嵴顶骨吸收量及提高口腔健康方面表现更优,可广泛用于牙列缺损种植术中.

    牙列缺损种植微创环切术炎症反应牙槽嵴顶骨吸收

    自闭症患儿口腔健康状况及家长认知程度调查分析

    谭军艳李莉杨玉娥王伟...
    403-4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自闭症患儿家长对儿童口腔健康行为与口腔保健的认知程度,为更好制定自闭症患儿口腔健康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1月-12月收治的自闭症患儿117例为试验组,同期就诊的非自闭症患儿121例为对照组,检查患儿口腔卫生情况.以问卷形式调查患儿口腔保健行为,包括每天刷牙次数、是否使用牙膏、是否由家长协助刷牙及进食零食频次;同时采用标准化措施评估家长口腔健康知识,获取其对口腔健康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并记录家长基本情况.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自闭症患儿龋齿和牙周疾病比例较高,分别为74.36%和52.14%.多数患儿口腔卫生情况不佳,刷牙≥2次/天和一直使用牙膏的比例较低,分别为17.09%和13.68%.试验组患儿家长口腔健康知识得分[(6.40±2.55)分]低于对照组[(6.95±2.47)分],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3.16%的试验组患儿由母亲(72.65%)或父亲(20.51%)全职照顾,多数试验组患儿家庭月收入不高.对照组患儿主要照顾者及其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与试验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自闭症患儿口腔健康的因素包括刷牙习惯、主要照顾者及其最高教育程度.结论:自闭症患儿家长对儿童口腔健康行为与保健认知程度较差,应加强患儿家长口腔健康教育,提高其口腔健康认知水平,共同维护患儿口腔健康.

    自闭症口腔健康行为口腔保健

    2种矫治器对轻中度Ⅰ类错患者前牙牙根及牙槽骨的影响

    霍美玲雷颖辛欣张颖...
    407-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固定矫治器与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对轻中度Ⅰ类错患者前牙牙根及牙槽骨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2年2月收治的120例轻中度Ⅰ类错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固定矫治器,试验组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矫治前和矫治后12个月均拍摄锥形束CT(CBCT),测量2组上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牙根长度及前牙唇舌侧牙槽骨高度和厚度.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矫治前后的上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牙根长度变化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矫治前后上前牙唇侧和舌腭侧、下前牙唇侧和舌腭侧处牙槽骨高度变化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矫治前后的上下前牙牙颈部、根中部、根尖部水平唇舌侧牙槽骨厚度变化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固定矫治器相比,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轻中度Ⅰ类错患者可减轻牙根吸收、牙槽骨高度及厚度丢失.

    Ⅰ类错固定矫治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牙根吸收牙槽骨

    本刊对文稿附图的要求

    410页

    龋病患儿唾液离子浓度、链球菌、双歧杆菌变化与病情的关联性研究

    卞惠惠刘瑜黄擎王艳平...
    411-4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龋病患儿唾液离子浓度、链球菌、双歧杆菌变化与病情的关联性.方法:选择2022年5月-2023年4月收治的80例3~6岁龋病患儿为试验组,根据龋失补指数(DMFT)分为轻度组(DMFT≤15%,n=35)和重度组(DMFT>15%,n=45);另选择进行健康检查的80例3~6岁无龋病患儿为对照组.采用甲基麝香酚蓝检测唾液中钙离子浓度,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链球菌、双歧杆菌水平,采用Pearson分析DMFT与唾液钙离子浓度、链球菌、双歧杆菌的相关性,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估唾液钙离子浓度、链球菌、双歧杆菌对龋病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诊断价值,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唾液钙离子浓度、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和双歧杆菌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组显著高于轻度组(P<0.05);DMFT与唾液钙离子浓度、链球菌、双歧杆菌呈正相关(P<0.05).根据DMFT制作ROC曲线,唾液钙离子浓度、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和双歧杆菌对评估龋病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AUC分别为0.760、0.658、0.718和0.705.结论:唾液离子浓度、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和双歧杆菌水平增加与患儿龋病有关,与龋病病情程度呈正相关,对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价值.

    龋病唾液离子浓度链球菌双歧杆菌病情程度

    学龄前儿童龋病相关口腔健康行为潜在类别及异质关联分析

    翟利云姚宁孔佳新丁志民...
    415-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确定3~6岁学龄前儿童龋病相关的口腔健康行为(OHB)潜在类别及异质关联性,为制定儿童口腔健康干预措施,改善口腔健康状况提供一种有效途径.方法:使用潜在类别分析(LCA),对595例学龄前儿童的口腔卫生、饮食习惯和预防保护3个维度内的8项行为习惯进行分类,通过模型拟合和解释性度量确定最优类别;基于双变量关联检验和多变量回归模型进行聚类数据边际效应估计.采用SPSS 27.0软件包中的卡方检验和对应分析探讨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行为与龋病的相关性.结果:学龄前儿童的患龋率为54%,LCA将OHB分成有利型(88%)和不利型(12%)2个潜在类别.与有利型OHB相比,不利型OHB具有较高患龋率(58%:52%)、较差龋患状况(平均dmft为3.52∶2.44)以及较低定期检查经历(63%:66%);2个潜在类别组的龋患严重程度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学龄前儿童龋病相关口腔健康行为存在明显异质性分类特征,不同潜在类别与龋病之间存在关联性,应根据这种异质性对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制定干预措施.

    学龄前儿童龋齿口腔健康行为潜在类别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