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

熊月之

月刊

0257-5833

shkx@sass.org.cn

021-53062234

200020

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337室

社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实、新、活、广、深、快”为特色,立足上海,面向国内外,致力于探讨新问题,发表新观点,鼓励学术争鸣,扶植理论新秀,倡导新兴学派。同时开展比较研究,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是一本高层次,有深度,反映国内外社会科学最新成果的权威性综合理论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政治学视野中的国家安全:历史、战争与中国的和平崛起

    陈明明
    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安全是国家的重要价值,也是国家的逻辑起点.在民族国家时代,由于对抗和冲突从国内延伸到国际,国家安全既不是一个共同体内部的"合约",也不是不同共同体之间的"缔约"就可实现"永久和平"的问题,国家安全始终同国家内部的经济社会结构、体制、发展目标、发展方式、所处国际环境以及国家对这种环境性质的认知、判断和采取的行动联系在一起.在构成中国国家安全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信息安全等诸项内容中,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内核,而政治安全的根本问题是政权、制度和意识形态安全."历史造就了中国""世界走入了中国"和"政党改变了中国"三个逻辑命题规范着中国的和平崛起进程,也规范着中国的安全理念和战略,反映了中国现代国家建设和中国国家安全建构的历史、结构和行动维度.

    安全战争与国家国家安全战略中国共产党

    城乡不平等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刘守英李昊泽
    1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乡不平等是国家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对中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有重要影响.在收入、财富、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等方面,中国城乡存在典型的不平等事实,独特体制性因素加剧了这种不平等.基于权利分析视角,城乡不平等的根源在于体制秩序转型过程中城乡权利开放的差异,以此有别于结构主义理论对城乡不平等的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和权利开放推动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独特的二元体制致使农民的权利开放落后于城镇居民,进而导致二元结构加剧和城乡不平等扩大.消除城乡不平等,应摒弃单向城市化与重蹈乡建的城乡二分思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要素双向流动,通过乡村产业革命、产权制度改革、公共服务均等化、重构"人地业村"系统等方式,持续开放农民在农村和城市的权利.

    城乡不平等二元体制权利开放差异

    "活着":人的生存及其意义

    杨国荣
    3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活着"是人"在"世的第一个前提:具有生命形态,是从事其他活动的基本条件.除了劳动这种社会形式外,自然层面的人欲构成了生存的内在动力.作为人的原初规定,人欲与人的感性存在相关."活着"固然是人存在的前提,然而,在"活着"这一点上,人与动物并没有根本区别.人不同于动物的主要之处在于:动物始终只能以其物种所限定的方式生活,人则总是追求活得更好,并且实际上能够以更好的方式生存.更好的生活,离不开人自身的多样努力,后者的具体内容表现为不同的创造活动.意义的生成基于人自身的作为,有意义的生活,同样离不开人的作用.个体的存在总是有限的,好的生活或有意义的生活,同时涉及这种有限性的扬弃.人诚然无法让生命永存,但却可以使自身创造的文化影响恒久延续.在人类活动的多样展开中,生命存在的有限性与生活意义的无限性之间的张力,将不断得到扬弃.

    人的生存创造活动有限性及其超越

    先验观念论与批判实在论——论海德格尔对康德哲学的最初定位及其变化

    张柯黄璐
    42-5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屈尔佩思想(批判实在论)和拉斯克思想(先验逻辑/先验观念论)以及二者背后的洛采哲学的深度汲取,早期海德格尔进行了一种"在更高统一性中共同扬弃先验观念论和批判实在论"的努力,他对康德哲学的最初定位也因此发生了一种意义深远的变化:从认识论定位转变为存在论定位.正是从这种变化而来,青年海德格尔走上了通过"判断问题"来追问"人与存在之关联"的道路.这条"判断问题"的道路是早期海德格尔对"人与存在之关联"的追问之路,也是对"逻辑学与形而上学"之关系的追问之路,为海德格尔的整个"康德阐释"乃至本己思想道路提供了深刻的开端根据.

    批判实在论先验观念论逻辑学与形而上学人与存在之关联

    新一代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发现的新范式

    黄时进
    5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发现是凝聚了科学共同体集体智慧的重要载体.随着技术进步,新一代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发现在突破科学研究的原有框架、构建科学研究的新定义、促进科学研究发展进程和机制迭代、重构科学研究方法论、重塑科学共同体的集体意向性等诸多方面给科学研究的传统范式带来了挑战.科学共同体在运用新一代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发现的实践中,通过构建"人机融合"的本体论、"人机协同"的方法论、"多元嵌入"的认识论和"人机对齐"的价值论,形成了弱人工智能阶段的人工智能驱动科学研究的新范式.

    新一代人工智能科学发现范式

    河西之争与秦国崛起:以历史叙事和政治地理为视角

    孙闻博
    66-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理解秦如何崛起为战国七雄之一,对于认识秦统一与秦王朝的形成意义重大.其中,秦与晋、魏的河西之争是认识相关问题的重要线索,可从历史叙事、政治地理视角重作考证与揭示,并将春秋、战国秦史贯通整合.秦穆公"东竟至河"实现较早,东进的目标实际是晋南、豫东,求入中原.晋惠公背约并非"河西八城",而是河外列城及河东邑.《史记》所见"河西八城""献其河西地""秦地东至河"等历史叙事,出自后世建构,并不可信.春秋是天下秩序变动——天下中心衰落,周边崛起;战国是诸侯国秩序变动——诸侯国中心衰落,周边崛起.战国时期秦也现大臣干政,君位数易.《史记》"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之说,同样体现一定的叙事建构,包含对怀公系之外其他秦君执政的否定.战国前期,秦对外用兵积极,因魏文侯复现晋献公之势,至简公反失河西.献公、孝公改革用兵,实皆追迹穆公,并抑制权臣.惠文君收复河西,置上郡,县义渠,超迈穆公霸业,由此称王,开启秦争天下之新章.

    穆公霸业河西八城历史叙事政治地理秦惠文王

    19世纪后期中国历史思辨的变迁:以王韬为中心

    鲍文欣
    8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考察历史思辨的古今之变,应兼顾"过程"与"主体"两个维度.西方进步论和民族—国家观念的传入,是近现代中国思想史上的两件大事.王韬一方面构建了一种复合型的过程论,另一方面在主体论上接受了"国"的视角,从而对两者都有回应,在19世纪后期中国历史思辨的变迁中有代表性.借助衰退论的普遍历史开端论,他暂时脱离了华夏中心主义的窠臼,得以构想一种新型的"普遍—特殊"方案,并表现出文化民族主义的特征.通过改造传统循环论,王韬把现代世界理解为"万国",其中诸国各自循环、生灭无常,又难以察见总体上的趋势.描述盛衰兴灭的"小循环"提供了一种民族历史叙事,它既巩固了承担这一循环的"国"的主体地位,也表述了一个无法用进步论充分表述的目标——"复兴".通过对传统"大同"观念的未来化,他获得了一种对民族—国家体制的批判性视野,这种批判意识所指示的出路,则是向传统"天下"结构的复归.借助基督教神意史观和传统循环论,王韬为上述历史构想提供了一种合理性论证.他从民族历史和普遍历史的双重视野观察时代"变局".根据前者,中国处于新一轮由衰转盛的关键时刻;根据后者,世界正站在从"万国"到"大同"的转折点上.王韬认为,这两种变局有内在联系.

    进步史观循环史观衰退史观普遍历史民族历史

    德意志审美启蒙:从理性主义到"新神话"

    冯庆
    94-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意志审美启蒙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其中存在多种范式的更新.鲍姆加登的"美学",旨在促进哲学启蒙,让理性主义的方法论获得更为广泛的传播;莱辛则修正了理性主义美学,使之服务于市民群体的实践理性培育.此后的激进主义和浪漫主义者则试图编织民族的"新神话",让诗性的创作和阐释介入意义生成的过程,缔造新式审美启蒙范式,让哲学变成可感性领会的公众文化资源,进一步实现共同体内部的伦理建构.抒情诗人进而成为了审美启蒙乃至于民族自决的引导者.这种"新神话"对20世纪美学有巨大影响,但依然存在着理论上的问题.

    审美启蒙美学理性主义情感新神话

    非劝:茅盾自然主义文学转向再辨析——兼及其文学史意义

    赵京强
    106-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茅盾1921年8月携《小说月报》向自然主义转向这一事件,学界根据现有的茅盾书信和胡适日记等史料,认为胡适的"劝告"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一结论失之武断,对这一事件的完整事实及其整体性文学史意义有所遮蔽.茅盾早期文学思想复杂多变,经他理论再造的自然主义与胡适的写实主义难以归同.始终着眼于中国文坛整体走向的茅盾在其早期文论中早已排定了倡导各种西方文学思潮的"序列",自然主义转向更多的是茅盾对这一计划的适时推进和主动选择.此外,在胡适日记和茅盾书信中,还隐藏着寓于"劝""听"之间的一场观念交锋.对这一事件的辨析,将显影西方理论介入"五四"文学论争的独特方式及其本土化再造的生成路径,由此带来对"五四"文学生成机制的深入理解和对相关文学史叙述方式的重要反思.

    茅盾自然主义文学转向胡适

    韧性治理视域下社区应急管理的行动逻辑

    解为瀚汪伟全
    118-125,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区应急对于整个风险社会的安全和稳定至关重要.然而社区应急仍然存在应急制度、应急能力、应急力量、应急保障等"失灵"现象,特别是应急"脱耦"和灾后恢复重建弱化两个突出问题.运用韧性治理理论的新视野分析,梳理风险社会背景下我国社区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的问题与瓶颈,有利于探究韧性社区的应急规律.研究发现,时间、空间和物资三维构成整个社区应急的韧性生态系统,适应性启动、自组织和资源策略是社区应急的行动逻辑."以人民为中心"、制度环境、全过程管理和能力建设是韧性社区应急实现的基本条件.

    韧性治理社区应急应急管理行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