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

熊月之

月刊

0257-5833

shkx@sass.org.cn

021-53062234

200020

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337室

社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实、新、活、广、深、快”为特色,立足上海,面向国内外,致力于探讨新问题,发表新观点,鼓励学术争鸣,扶植理论新秀,倡导新兴学派。同时开展比较研究,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是一本高层次,有深度,反映国内外社会科学最新成果的权威性综合理论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国外利率冲击与宏观政策的组合应对

    马勇吕琳
    109-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构建包含多元宏观政策的开放经济DSGE模型,初步探讨了国外利率冲击下的最优宏观政策规则及多元政策协调配合问题,相关结果显示:(1)当国外利率上升时,通过实施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和独立的货币政策,汇率波动和贷款收缩趋势均减小,从而对总产出形成支撑;(2)较之传统的政府支出和税收规则,"财政整顿"视角下的债务规则显著降低政府支出和债务比率的波动,但也造成了财政政策"扩张不足",而在债务规则之上增强政府支出调控力度的政策安排则可以兼顾财政稳定性和财政有效扩张的目标;(3)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调的基础上,宏观审慎政策可以"组合调控"的形式出现(如逆周期的资本缓冲政策和准备金政策),这有助于同时稳定资产价格、企业杠杆、政府债务、银行杠杆等多个金融变量.

    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宏观审慎政策政策协调汇率制度

    叙事、时间与事件:阿伯特的过程社会学

    李钧鹏张鹏
    124-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当代西方社会学的领军人物,安德鲁·阿伯特在多个领域做出了开创性贡献.但是,由于其系统性理论著作迟迟未能面世,阿伯特作为杰出社会理论家的身份未能得到应有的承认.对因果性、时间性与过程本体论的阐发构成了阿伯特的社会学理论的主轴.在因果性方面,面对标准实证主义的"变量分析",阿伯特提倡叙事以呈现出行动者实际的因果性活动,但他后来也意识到叙事不可避免地具有目的论色彩,因而走向抒情社会学.在时间性方面,阿伯特关注多元时间性之间的相互缠绕,这不同于布罗代尔的层级性多元时间.最后,在过程本体论方面,受怀特海启发,阿伯特强调事物的永久流变性,从而拓展了社会理论的更多可能性.

    安德鲁·阿伯特过程社会学因果性时间性事件

    定义亲疏:中国城市家庭互动的模式及成因

    严飞黄思奕
    138-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下中国城市核心家庭与其同代的亲属核心家庭之间关系的亲疏,更多基于血缘关系的约束还是经济理性的互惠?引入基于职业声望的社会阶层位置作为分析视角,对湖北省S市8个案例组家庭的深度访谈和研究发现,工作资源交换、经济支持、人情礼物往来、劳务互助和情感支持已经逐渐成为城市亲属家庭间互动的主要类型,而基于血缘的规范互动则不再能很好区分家庭关系强弱.各家庭的职业类型越相似、社会阶层越接近,家庭之间的互动也会更加亲密,其本质是基于利益互惠原则的社会关系嵌入到了基于血缘的亲属关系网络中.这证明家庭现代化对亲属关系的影响不只有增强或削弱两个可能,而是在亲属关系网络基础上,对不同的亲属家庭有了超出血缘关系以外的、社会交往意义上的亲疏之分.

    核心家庭亲属关系职业分层关系网络家庭现代化

    专业规范、治理情境与社会工作理论悬浮的形成机制

    徐选国陈雪
    154-168,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社会工作被希冀在治理场域中充分发挥专业效能,然而,在专业规范的要求下却出现理论悬浮于实践的反常现象.现有的许多讨论忽略了来自西方情境下的专业规范与本土治理情境的适应性及其张力机制,因而不能完全解释我国社会工作实践中的理论悬浮现象.对K市困境儿童社会工作实践进行的考察发现,理论对实践的单向建构、理论在实践中沦为书写工具,以及理论的碎片化组合运用,构成我国社会工作服务实践中理论与实践互动的现实图景.深入地看,社会工作理论悬浮现象是以西方知识体系为中心的专业规范与本土治理情境之间的张力形塑而成,二者冲突下形成的形式自证、实践先行与专业妥协是导致理论悬浮的内在机理.增强社会工作文化自觉、理论自觉、实践自觉和专业自觉,促进基于我国本土实践情境的社会工作知识生产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是改变这一现象的关键性行动.

    理论悬浮专业规范治理情境社会工作形成机制

    公司目的与公司社会责任制度的进化

    高丝敏
    169-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观点认为,公司营利性目的所衍生出的股东利益最大化原则和管理者信义义务的目标会给公司履行社会责任造成一定的束缚.其实,公司的营利性不是对外活动的唯一目的,更多是对内体现为将公司的剩余利润和价值分配给成员,从这个角度理解公司目的,就为公司的社会责任留下了可以执行的空间.从公司受益人角度看,公司营利性目的和非营利性目的之间具有兼容性.因此,讨论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和利益相关者利益之间的兼容性以及二者真正的冲突需要从公司价值分配的视角来观察.从制度层面看,有可能通过公司共益性目的制度化实现公司社会责任制度的落实和进化.

    公司目的公司社会责任营利性共益性制度化

    近代中国公司融资的信用逻辑及当代启示

    张玲玉
    181-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历史经验来看,信用是洞察公司融资领域各种复杂现象的关键所在.在社会信用不足的情况下,近代中国从引入公司制开始,就始终面临着认股易、缴股难的问题.尽管当时公司法提供了股债两种正规金融方式,但早期中国公司仍习惯性地依赖于传统信用机制,通过私人借贷等非正规金融方式进行融资.借助现代"社会资本"理论,近代中国公司融资背后深层的信用逻辑得以揭晓.现行《公司法》第47条的出台旨在解决中国实行认缴资本制以来股东滥用期限利益的问题,可被认为是针对资本领域信任危机的一次制度救弊.解决公司融资难题必须超出人际信任的范畴,建设和完善普遍的社会信用体系.当代中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需要以传统信用为基础建立普遍的社会信用,同时也需要借助现代法制提高制度信任水平.

    公司法公司融资社会信用社会资本

    书讯

    封3页

    投稿须知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