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动态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动态
社会科学动态
社会科学动态/Journal She Hui Ke Xue Dong Tai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中国古代疫病与社会关系之探讨

    李芳谕
    7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关于中国古代疫病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研究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梳理国内史学界20世纪80年代以来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研究时段主要集中在明清两代,研究区域以南方居多,而疫病流行中的社会背景、社会影响以及社会应对则是研究重点.就研究趋势而言,从医患角度、民众心理角度展开疫病史的研究以及新材料的运用等是学界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明清以外的其他时段以及广大北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相关研究也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上述研究对未来社会重大疫病防治工作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明清时期疫病社会研究趋势

    宗族、非正式制度与浙江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

    韩文超
    78-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优化政府乡村治理体系是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以宗族为核心的非正式制度回归,与正式制度互动,塑造了浙江乡村治理模式变迁的基本路径:在正式制度缺失时期,宗族组织在经济上发挥了产权中有关治理交易的部分功能,推动了家族企业崛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在村社治理中积极供给公共产品、参与村务决策以及公共道德建设,整体上优化了制度供给.但近年来宗族在企业人力管理、技术投资以及产权规范等方面的短板日趋暴露,逐渐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下的竞争机制.与此同时,在村社治理中,宗族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以及社会道德建设.对此,浙江省通过制度改革,完善正式制度供给的方式应对挑战,具体政策包括完善产权制度规范、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加强技术投资、推动企业现代化改革、加强基层公共产品供给、完善基层选举制度、加强对基层党组织领导以及将宗族社会功能引向道德象征、乡愁记忆与文化传承等,取得了显著成效.对开化县的案例分析验证了这一判断.

    制度供给宗族非正式制度家族企业村社治理

    游走在真实与虚幻之间——电视剧《人世间》的现实主义叙事策略

    高锐
    87-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梁晓声同名小说改编的58集电视剧《人世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掀起了一股收视热潮.该剧通过民间化的历史叙事立场、现实主义的叙事模式,折射出中国普通百姓在社会历史变迁中生活的变化、命运的沉浮、情感的体验,勾勒出一幅真实而动人的时代生活画卷,表现出对于底层人们生存状况及中国社会转型的关注与思考.其忠实于个体生命体验的叙事策略、历史意象的影像化呈现,刻意营构的非虚构纪实感,使观众意识游走于真实与虚幻之间,产生亦真亦幻的审美心理效应,凸显出现实主义叙事张力与美学追求.

    《人世间》现实主义叙事策略叙事张力

    李达也是一位革命家

    沧南
    9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达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也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家.革命家有两种类型:一是用枪杆子消灭反动政权,戎马一生;二是用笔杆子揭露、批判反动政权的黑暗和罪恶,笔耕一生.李达属于后者.李达是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仰者和传播者,长期在白色恐怖和十分险恶的环境中,从未停止过宣传马克思主义,利用各种机会传播马克思主义.为捍卫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对反对建立共产党的各种假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机会主义进行了有力的批判.晚年为捍卫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真理性,反对"顶峰论",而被迫害致死.

    革命家类型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李达

    食俗与文化:论近代天津民众喜食河鲜之风俗

    白中阳
    96-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天津开埠通商以来,西方饮食和各省移民饮食相继汇入天津,丰富了近代天津的饮食种类,但天津饮食文化中的"本土"元素并没有因为外来饮食的流入而日渐消褪,反而随着该地区饮食文化的不断丰富和完善而愈加熠熠生辉.种类繁多的河鲜就是近代天津传统饮食类别中的突出代表,其因多样的河鲜食材种类和别样的烹调方式成为近代天津饮食风俗中的一道靓丽风景.而且,对近代天津民众河鲜饮食习俗的研究,既是天津民俗文化研究和中华饮食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天津区域文化研究乃至华北地区饮食文化探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代天津河海两鲜银鱼风俗

    闻一多诗歌的"人民性"探析

    唐雪薷任毅
    102-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闻一多用实际行动展示了一位爱国爱民的知识分子一生追求真理,敢于在血与火的斗争中不断追求与探索.闻一多诗歌的"人民性"蕴藉着巨大的历史和现实内涵,彰显出诗人的家国情怀、使命意识和反抗精神,体现出敢于自我解剖与批评反思的叛逆精神,更在格律与 自由、诗歌与非诗化之间,不断追求诗歌发展、寻找革命道路的探索精神.

    闻一多诗歌人民性

    闻一多与中国现代朗诵

    苏文清
    106-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清华学校学习和留美的经历,使闻一多较多地接触了包括朗诵在内的西方有声语言表达艺术.他不仅参与诗歌朗诵活动,推动新诗格律化和大众化的发展,而且积极创作朗诵文本,探讨朗诵理论,成为中国现代优秀的朗诵者.他的"用修辞方式,而不是韵律方式来朗诵诗行"的朗诵理论、注重"逗"的作用的音节分析,对中国现代朗诵理论具有积极的建构意义;他在朗诵实践中准确丰富的内在体悟、生动感人的外在表达,对中国现代朗诵具有示范与实践指导意义,堪称中国现代朗诵的先驱.闻一多从注重效率论到注重价值论的诗学思想、从精英化朗诵到大众化朗诵的方式选择,切合了时代和历史的选择,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必然选择.

    闻一多现代诗歌朗诵史

    论闻一多的《天问释天》

    葛刚岩刘心怡
    114-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天问》的"问"题源出,王逸最早给出解释,这就是"呵壁"之说.对于此说,历代文人多有质疑,蒋骥、王世贞、胡文英、胡濬源、丁晏、夏大霖等,或怀疑"呵壁"说,或认为观图之处非在庙堂.闻一多先生亦对《天问》进行了细致考订,但对于上述问题亦未申论.通过细致梳理上古时期的图像文化史,从而认定王逸"呵壁"说值得信赖.

    闻一多《天问》图像

    "时代鼓手"的爱国祈向与路径选择——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暨闻一多的道路研讨会综述

    赵亚琪庄桂成
    118-122页

    理论的深度与思想的容量——《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文库》总序

    杨耕
    123-1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