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动态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动态
社会科学动态
社会科学动态/Journal She Hui Ke Xue Dong Tai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神话传说和考古发现视域下凤凰崇拜的观念之源

    刘玉堂吴艳荣
    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神话传说和考古发现双重视角考察,不难发现凤凰崇拜观念起源的多元性和兼容性.从神话传说中的“太阳鸟”崇拜、华夏古帝的鸟(凤)神兼日神形象信仰,到考古发现中的鸟(日)崇拜,凤凰始终与至上神结缘,凤凰崇拜观念源于几方面的融合: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与生殖崇拜的融合;原始宗教与政治宗教的融合;神性、德性与权力、秩序的融合.正是以上诸方面融合,促成了凤凰崇拜观念的产生.

    神话传说考古发现凤凰崇拜观念起源

    论郭象对庄子理想王国的重构

    张静
    18-21页
    查看更多>>摘要:至德之世或建德之国是《庄子》对理想政治秩序的描述,本质上是对小国寡民的延续,具有很大的幻想成分和精神象征意义.郭象通过“寄言出意”的方法改造了《庄子》的核心概念,将其理想王国的具体特征以及虚幻性加以消隐,甚至扭转部分含义,以符合自己的思想.郭象重构的理想政治秩序是圣人无心,百姓自为,秩序井然,万物均实现自己的价值并逍遥,且这一秩序容纳了仁义礼乐乃至赏罚等,更具可行性和现实性.

    郭象庄子至德之世明王之治无为

    时空转移、理念嬗变与众说纷纭的章太炎——以鲁迅、周作人的言说为中心

    苟健朔
    2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章太炎逝世后, “革命元勋”与“国学泰斗”是众人赋予他的双重身份,也是追忆他的主要主题,章太炎由“复古文人”被转型为“民族英雄”.而鲁迅与周作人的祭文却另构话语,周氏兄弟想象的章太炎同中有异,他们都将“国学泰斗”换形为退居书斋的“宁静学者”,又对国学、学者作出互相对立的看法.两人行文策略与内在文化理念既是1920年代“五四”逻辑的余韵,又有新语境的加工.章太炎多样面孔的生成及其演变源于时间与空间、群体与个体、主体与对象的多维叠加.在扩大章太炎被遮盖的声音时,既要去“文学史化”、去“鲁迅化”,又不能走向“章太炎化”.

    章太炎革命元勋国学泰斗周作人鲁迅

    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遵循

    肖新发肖潇
    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迎接发展新机遇、战胜各种新挑战,必须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由此,要立足战略高度认识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意义,着眼社会现实把握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价值取向,运用创新理念开创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途径.

    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战略地位价值取向有效途径

    儒家“仁”文化助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内生机制与现实表现

    彭飞孙小玲
    38-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在阐释儒家“仁”文化核心内涵的基础上,剖析其蕴含的普适性、包容性、抗污性、创新性特质,进一步明晰儒家“仁”文化助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内生机制.同时结合我国躬行仁政、诸德并举、以德报怨、发展创新的现实举措,论述儒家“仁”文化助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外在表现,指出当下亟需厘清弘扬优秀与扬弃糟粕的关系,践行“仁”文化与增强国防的关系、义与利的关系、文化宣传与避免文化侵略的关系,使儒家“仁”文化助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深入人心,行稳致远.

    “仁”文化“一带一路”内生机制外在表现

    美好生活建设与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项目供给优化研究

    江维国刘吉桓郑燕
    4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被征地农民“三维一体”的美好生活需要包括物质性的弱有所扶和住有所居,社会性的有劳有得、学有所教、老有所依、病有所医、征有所值以及心理性的市民化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为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践场域,社会保障项目的供给,理应从多维路径促进被征地农民的美好生活建设.然而,当前无论是物质性、社会性还是心理性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项目供给,均存在特定的结构性障碍.因而,有必要优化有关保障项目供给,确保社会保障功能充分释放,以促进新时代被征地农民的美好生活建设.

    美好生活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国家治理

    区块链智能合约犯罪的刑事治理研究

    盛浩张家瑜
    5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块链智能合约去中心化、去意志化的运行逻辑,在提高合约信赖、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也为犯罪活动的实施提供了降低犯罪难度的技术支持和无监管中心的平台支持.智能合约与犯罪现象之间两相结合不但使得传统犯罪行为形态更新、产生异化,也使得一些以智能合约为犯罪手段和犯罪对象的现象涌现出来,给刑法带来了行为定性模糊、共同犯罪认定不明等难题.对此,有必要支持刑法适当介入智能合约领域,并在此基础上完善智能合约犯罪中的共犯认定理论,合理解释刑法,准确认定相关行为的刑法意义.

    区块链智能合约犯罪样态犯罪行为共同性

    我国差序政府信任的形成逻辑及政治影响研究——基于国内文献考察的视角

    李书巧谭燕
    5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差序政府信任作为我国政府信任的特有格局,近些年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通过系统梳理,可以发现差序政府信任的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特征、形成逻辑与政治影响三个方面.在特征上,差序政府信任普遍存在于农民、市民、农民工、大学生等社会各群体中且具有城乡差异化特征,总体上呈现弱化演变倾向;就形成逻辑而言,制度设计、文化环境、政府效能、公民感知以及媒介信息传播等因素均在差序政府信任的产生与发展中发挥作用;在其政治影响方面,差序政府信任仍会长期存在并对政治参与方式、国家治理能力乃至政治稳定造成影响.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从差序政府信任的多角度研究、比较研究出发,更新差序政府信任的关联性因素,提出差序政府信任消极影响的应对措施,从而推动差序政府信任的进一步深化研究,为政府信任的培育和提升提供新的思路.

    差序政府信任形成逻辑国家治理

    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基于人才流动理论的研究综述

    卢青万喆石明
    6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才是乡村振兴中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乡村振兴的各方面都需要有人来实施,更需要人才来创新发展.在人力资本、劳动分工等理论基础上,国外学者从宏观、微观层面阐述了人才流动的动因,国内学者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相关的人才流动理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乡村人才成长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有利机遇,同时各类人才的“回流”有效提升了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从而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发展.未来,我国科技创新加快发展,这为促进人才流向新业态和实现“才流而人不动”的更加柔性的流动方式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人力资本人才流动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代际流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李保忠陈新忠
    7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不断变迁,代际流动研究日益成为各界学者关注的焦点.通过对改革开放后以代际流动为主题的文献进行分析,可将该研究划分为探索、积累和快速发展三个阶段.现有研究虽然对代际流动的内涵特征、价值取向、内在机理和研究方法等内容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但归纳起来,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教育投资收益研究、教育代际流动研究、职业代际流动研究和收入代际流动研究等方面.由于研究的国情复杂、主体广泛、理论欠缺、经验不足,导致我国在代际流动研究上出现缺乏有机统一、学科关照不够、实证理论分离、主观倾向严重等问题.展望未来,我国代际流动研究应通过构建本土化理论、创新系统化布局、加强科学性方法、强调多样化视角以及重视国际化经验来推动研究的深入发展.

    改革开放代际流动研究回顾研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