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动态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动态
社会科学动态
社会科学动态/Journal She Hui Ke Xue Dong Tai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持有的行为定型之争:立场、方法和标准

    童德华何秋洁
    70-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持有行为的性质归属至今争论不休,主要表现为作为说与第三行为形式说的立场对立.第三行为形式说认为持有具有动静交融的特点,并以自然行为论为基点认为持有与作为、不作为存在本质差异.第三行为形式说的逻辑误区在于持有的静止性特征仅存在于事实评价层面,不具有动静交融的规范意义.持有行为性质的理论进路中,应当重申社会行为论,以实质解释持有的行为性质;应当肯定规范区分论具有优势地位,在规范区分论下,作为与不作为形成二元关系.作为与不作为的具体判断中,应当从类型化的角度新构"语义表达与前提条件之证成"的双重判断标准.持有型犯罪的罪状呈现的是禁止性规范,持有是背反禁止性规范的作为.同时,唯有作为属性的定论方能落实持有型犯罪的刑事政策和实践需求.

    持有作为行为理论行为规范刑事政策

    尺度之"立":《论衡》在中国学术史上的核心价值

    倪晓明
    79-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末以来,"疾虚妄"成为《论衡》"破坏性"的重要标识.重读《论衡》,可发现其"破坏性"仅为表象,"建设性"才是目的.《论衡》之"建设性"反映在臧否人物、评议公案、建构汉德等多个方面."为汉平说"是《论衡》重要的价值理念,它反映出王充试图在经学话语之外建构新的话语体系,致力于建立汉家为主导的价值尺度,这是《论衡》有别于其他汉代典籍的重要特征,也是其在中国学术史上的核心价值所在.

    《论衡》章太炎价值尺度为汉平说

    近代中国佛教史研究综述

    刘琼
    8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00年之前,许多学者习惯用"复兴"来形容民国佛教的历史.虽有学者提出对民国佛教复兴论的质疑和警惕,但受制于史料、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路径等因素,学界仍然习惯从太虚等革新派僧侣的社会活动、佛教在民国出现的新事物为出发点,继续讨论民国佛教的复兴议题.2000年之后,中外学界对近代佛教复兴论的进一步反思,催生了许多新的议题.在这股民国佛教研究的新浪潮中,民间佛教研究成果渐多,精英佛教的研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视角,地方佛教史和佛教社会史亦有新的突破.

    复兴民国佛教史方法论

    基于高频数据的地区宏观经济运行分析与调控机制

    夏梁张钰林
    9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智时代,地方政府通过开发利用市场主体活动产生的高频数据,搭建宏观经济大数据分析平台,构建可视化的预测分析指标体系,以实现对经济运行状态的前瞻性把握.但目前仍存在数据采集鸿沟、数据分析方法实用性不佳等困境.基于地方政府与技术手段的现实条件约束,建议重点优化经济数据归集汇总机制,在基于高频数据开展地区宏观经济分析时以增加经济运行分析的维度为中心,深化研究高频数据与分析预测对象之间的成分性关系,重点把握其结构性关系.最后,针对在经济预测结果可能不准确的前提下,对地方政府调度工作进行了探讨并建议应建立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

    高频数据宏观经济客观经济预测地方政府

    抗战时期延安新华外文广播的政治宣传

    郭倩
    99-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延安新华广播创建于1940年,先后开创了中文、日文及英文广播.日、英两种外文广播分别创建于抗战时期的战略相持及反攻两个阶段.日文广播以口语的方式,运用心理瓦解战的策略,对侵华日军进行反战及中共宽待俘虏等政策的宣传,在增强日军厌战、反战心理方面取得了成效.英文广播以文字的方式,运用舆论宣传战的策略,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宣传中共抗战策略及其根据地的真实情况,并揭露国民党政府的专制独裁统治,在使美国高层增进对中共的了解进而改变对其印象、争取与美国进行合作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尽管设备简陋,条件艰苦,但延安新华外文广播作为中共对外工作的一个重要窗口和平台,发挥了重要的政治宣传作用.

    延安新华广播日文广播英文广播政治宣传

    "电影"作为"修辞"在小说《人世间》中的运用

    钟梦姣沈嘉达
    107-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小说《人世间》中的名词"电影"及其相关影片名称、电影人物、涉"影"话语等,统称"电影",将之作为一种大的语言"修辞",置于小说的整体框架之中,来探讨作者梁晓声对此运用及其效果,可以发现:其一,通过背景介绍和历史见证,"电影"发挥了"时间政治"符号表达功能;其二,通过对人物先在界定和人物性格直接刻画,"电影"于人物塑型而言起到了应有的修饰作用;其三,助力作者直抒胸臆和建构真善美文艺理念,弘扬作者主体精神.

    《人世间》电影修辞时间政治人物刻画主体精神

    《篇》《韵》配合与音义学的式微

    李艳丽陈云豪
    112-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玉篇》为代表的字书文献和以《切韵》为代表的韵书文献在历经几次演变改编之后,在宋代形成了相互配合的局面.这种《篇》《韵》配合现象起源于宋代,光大于金代,繁荣于明代.与此同时,音义学文献则逐步趋于式微.正是由于《篇》《韵》配合的流行,导致了音义学的式微.《篇》《韵》配合在功能上几乎取代了音义书的功能,在检索便利性上又大大超越了音义文献.因此,《篇》《韵》配合越是紧密的时代,音义学越衰弱.

    《玉篇》音义学字韵书

    如意金箍棒的制器之道

    胡以存
    117-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意金箍棒的原型是棍棒类武器.铁棒多见于佛教典籍,民间用以凸显超人的膂力;镔铁与佛教渊源颇深,又因异域色彩被神化.金箍棒借鉴了殳、金吾等武器的形制,金箍更偏重装饰.器物形态随心所欲(如意),体现出先民对器物神奇功能的渴望.物质层面的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幻想型器物的生成理念与路径,以及蕴含其中的民众心理及文化内涵,制器尚象的传统造器理念仍具有重要意义.

    《西游记》如意金箍棒制器幻想型器物设计

    主题鲜明 推陈出新——《共同富裕视阈下农村低收入人口返贫预警机制构建》读后

    黄承伟
    123-124页

    史实建构、中西融通与现实关怀——陈景良教授《学步古今:中国法律史略论稿》评介

    朱磊
    125-1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