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家
社会科学家

黄晓伟

月刊

1002-3240

glkxj@163.com;glkxj@sina.com

0773-2898540

541001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西山路6号

社会科学家/Journal Social Scientist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社会科学刊物。以发表社会科学各学科学术研究成果为主,特别重视发表社科研究成果,以促进社会科学研究的繁荣和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做社会之社会研究 寻三农之三农之路——北京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雷明教授访谈

    雷明王钰晴刘晴晴
    3-8页
    查看更多>>摘要:访谈中,雷明教授主要围绕贫困治理、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话题讲述了三农问题学术研究之路和要旨.在他看来,人才问题是乡村振兴的元问题,应当塑造乡村人才的可持续能力,实现造血式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建设"和美乡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当坚持"两山"理念,既要"百姓富"也要"生态美",既要美丽经济也要美丽生态.共同富裕战略下,亟需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应加快构建以初次分配为基础、以再分配为重要补充、充分发挥三次和四次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同时也要打造城乡联合共生体.

    贫困治理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二元结构连体共生

    向变而生乡村重构:"熟人社会"到"陌新社会"——兼论乡村社区新型共同体建构

    雷明
    9-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乡村空心化、产业多元化,特别是休闲康养趋势化的当下,我国乡村社会正经历着不同于传统乡村、"乡民"不同于传统农民、"产业"不同于传统农业的嬗变.城乡融合、城乡要素互动趋势加强,新乡村正在以不可阻挡的态势发展.乡村正从生存依赖型社区向乡村生活居住型(生活+生产)社区转变,居住地与职业的关系不断弱化,乡村居民的职业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和多变,传统乡村因血缘相关而形成的差序结构"熟人社会"正逐步被以血缘+利益链接为关联的血缘+契约型"陌新社会"替代.在这种情况下,打造乡村社区新型共同体势在必行.文章正是基于大量实地调研观察,对乡村这一变化进行了深入刻画和剖析,并对在这一变化前提下乡村社区新型共同体建构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论述.

    熟人社会陌新社会乡村社区共同体乡村重构乡村振兴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宋才发
    1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根脉和灵魂,更加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要更加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新表达,中华优秀法律文化为建设法治国家奠定坚实法律基础.中国式现代化是奠立在深厚文化自信基础之上的,蕴含着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精神特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文化强国,需要在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下,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悠久的中华文明是独具特色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中华法律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创新发展之源,"和而不同"的中华文明涵养人类文明形态创新发展.

    中华法系法律文化文化建设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文化是立国的根基"论断的蕴涵及创新

    张红岭
    2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形势新任务,"文化是立国的根基"论断突出了文化建设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总体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凸显了文化建设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意义."文化是立国的根基"这一论断包涵着对文化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的重新界定,蕴涵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建设的功能、地位和作用的全新认识和重要意义的深刻洞察."文化是立国的根基"论断展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规律、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中华五千年文化发展规律和世界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上的升华和发展.深入挖掘和领会"文化是立国的根基"论断的丰富蕴涵及重要创新,对于全面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产生的历史逻辑和精髓要义,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习近平文化立国根基丰富蕴涵重要创新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逻辑体系

    庞卡
    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和重大工作部署,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在于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逻辑展演中对文化的价值与地位、使命与任务、战略与举措等层面作出论述与部署,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在文化的地位与作用层面,提出"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能够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文化支持和保障、为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丰厚的文化资源、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文化引领和支撑.在文化使命与任务层面,提出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之需,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之要,是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时代之责.在文化战略与举措层面,指出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坚持人民立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以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定文化自信,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思想基础与精神力量;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统筹推进"七个着力"工作,系统把握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重点内容.

    习近平文化思想逻辑体系文化地位文化使命文化战略

    建党百余年来农民土地问题的辩证分析

    刘丽伟
    38-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党百余年来,农民土地问题一直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既包括有效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的"正向实践"阶段,同时也有忽视了农民土地问题的"负向实践"阶段."正向实践"阶段的成功经验在于中国共产党在大浪淘沙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把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在乡村振兴的主旨引领下结合国情和乡情,不断升华农民土地问题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负向实践"阶段的教训在于脱离了国情乡情、违背了生产力发展规律,使得农民群众利益遭受损失.知往鉴今,新时代需秉持解决好农民土地问题之要义,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建党百余年农民土地问题乡村振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式现代化主体自觉的三维审视

    皮坤乾杨秀琴
    44-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主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活动,蕴涵着高度的主体自觉.从历史维度审视,在近代救亡图存的顽强抗争中被动启程的中国式现代化,在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和奋斗中创立和拓展,充分彰显了中国人民巨大的创造伟力和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从理论维度审视,建立在对"三大规律"深刻认识、准确把握、科学运用之上,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指向的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是高度自觉的现代化.从现实维度审视,中国式现代化是有先进政党领导、有科学思想指引、有坚强制度保证、有系统战略部署、有深厚文化底蕴、有人民团结奋斗、有大国责任担当的"七有"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更有信心,更加自觉主动.新征程上,中国人民的主体自觉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硬核力量,我们必须以"最大的政治"的清醒和坚定,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断深化"两个结合",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更加充分地激发中国人民的主体自觉,奋力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马克思主义中国式现代化中国人民主体自觉

    丝路经济带核心区旅游企业营商环境与旅游资源分布协调关系

    严荣李翠林
    5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上指出要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1]丝路经济带核心区作为全国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它的旅游资源能否得到充分利用,对于研究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经济水平、投资支出、消费需求、人力资源、城市魅力以及自然资源六方面分析了旅游企业营商环境和旅游资源之间的耦合关系,通过设计科学严谨的指标体系,构建旅游企业营商环境和旅游资源之间的耦合协调模型,并以丝路经济带核心区 2011-2020 年的数据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丝路经济带核心区旅游企业营商环境和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指数f(x)和g(y)近十年来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丝路经济带核心区旅游企业营商环境与旅游资源的耦合性出现由2011年的轻度失调逐渐变为 2020年的濒临失调,说明两者之间的耦合性正在走向优化趋势,也说明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不断加强;从 2011-2020 年丝路经济带核心区旅游企业营商环境与旅游资源之间的耦合水平一直处于中级水平的状态,表示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有待加强.因此,丝路经济带核心区需要改善旅游资源管理水平来实现旅游企业营商环境的优化.

    旅游企业营商环境旅游资源丝路经济带核心区旅游空间

    西部陆海新通道旅游产业提质增效研究——以我国中西部南北绿色经济带构建为例

    赵临龙
    6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以"交通强国战略"和"两山理论"为引导,对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南北绿色经济带旅游效益进行实证分析,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实践案例说明:"交通格局解决旅游格局"带来旅游人气、"交通+文旅"融合发展提升旅游效益、"交通旅游双城化"提升旅游消费水平、"交通旅游原生态"诱发旅游井喷,并且从旅游双城化、独立旅游交通、交通连接线、交通旅游市场运营等影响方面进行反思,对西部陆海新通道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第一,以"交通强国战略",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构建;第二,以都市圈的交通优势,实施旅游城市"双城化";第三,以旅游城市交通网络,实现旅游市场与资源对接;第四,以城乡旅游交通连接线,塑造旅游文化形象标识语,以期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旅游产业提质增效.

    西部陆海新通道南北绿色经济带旅游产业提质增效交通强国战略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风貌保护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及模糊综合评价

    陈炜
    69-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村落风貌是其文化内涵和乡土特色的重要体现,也是传统村落保护的关键要素,加强传统村落风貌保护对维护当地民众共同的空间记忆、传承和延续区域文化精髓,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民族地区传统村落风貌保护要实现提质增效,需科学构建传统村落风貌保护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并开展多维度综合效果评估.从传统村落主体场所形象、传统村落外部空间环境、传统村落生产生活条件和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发展四个方面,系统构建民族地区传统村落风貌保护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以南岭走廊为例,采用模糊综合评级法测算其传统村落风貌保护成效,可为深化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整体性、系统性保护,优化创新传统村落风貌保护的内涵和路径,提升传统村落风貌保护成效,助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指导与现实依据.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风貌保护评估指标体系模糊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