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家
社会科学家

黄晓伟

月刊

1002-3240

glkxj@163.com;glkxj@sina.com

0773-2898540

541001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西山路6号

社会科学家/Journal Social Scientist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社会科学刊物。以发表社会科学各学科学术研究成果为主,特别重视发表社科研究成果,以促进社会科学研究的繁荣和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乡村旅游有助于吸引人才回流吗?——来自304个村庄的证据

    宦梅丽武舜臣
    7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外流,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女性化等问题日益严峻,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带来诸多挑战.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基础和保障,但在能否吸引人才回流方面仍需做进一步探讨.基于 2022 年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 304 个村庄的数据,综合运用OLS回归、PSM、ESR、IPWRA等方法,实证分析乡村旅游发展对人才回流的影响,并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1)乡村旅游有助于吸引人才回流,助力提升农村人力资本,带动村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2)发展电子商务、提升农村宽带覆盖率和出台特色产业扶持政策有助于吸引人才回流.(3)乡村旅游对处于不同区位、不同类型村庄人才回流的影响存在异质性.替换核心自变量、运用ESR、PSM、IPWRA模型估计的结果均显著,表明模型结果具有较强的稳健性,证实了乡村旅游有助于吸引人才回流的观点.由此,应充分发挥村庄优势资源条件,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吸引优秀人才回流,提升农村人力资本,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旅游劳动力外流人才回流外地人才下乡乡村振兴

    旅游龙头企业助推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机制——以桂林为例

    王清荣韦湘云
    86-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既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也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目前,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仍然存在融合度不够高、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这在客观上需要充分发挥当地龙头企业(旅游龙头企业)的集聚功能和辐射功能,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完善产业链条、丰富新产业和新业态,尤其是要构建起党建引领、产业纽带等相关机制,才能更有效地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其真正成为帮助农民增收和加快乡村振兴的新载体和新动能.文章通过对大碧头、遇龙河、龙脊梯田等三家广西旅游龙头企业在助推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中发挥特殊功能作用的调研,提出建立健全党建引领、产业纽带、人才联培、利益链接、共治共建等五大机制,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视域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入探讨的空间.

    乡村振兴旅游龙头企业产业融合体制机制

    新质生产力发展对民众自主环保意识的影响机制

    鞠国魁徐义圣李伟
    9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目的在于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生态优先,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其对"科技-生态-经济"耦合关系的强化,在经济社会中将表现为民众更为丰富的物质精神双重财富获取和更为先进、自主与高效的生产活动实施.科技赋能下的节能减排能够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兼顾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如此,民众对于更低能耗下更高数量和更高质量产出的认同,将进一步刺激其内生性环保意愿,提升自主环保意识.不仅如此,当科技驱动下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高质态新兴路径后,民众对于已经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也将产生更强烈的修复意愿,对于尚存的良好生态资源则会借助于科技手段加强保护力度而积极构建人类可持续发展环境.未来,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水平和文化传统,在提升民众自主环保意识上需基于"科技-生态-经济"耦合度,以促进共同富裕、增进民生福祉为根本目标,注意结合内外部环境与政策的变化,使具体策略措施更具针对性.

    新质生产力以人民为中心"科技-生态-经济"系统自主环保意识科技驱动

    新质生产力赋能企业绿色动态能力培育的路径机理

    宋阔
    99-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高质量发展目标,国家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致力于以科技创新的方式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下粗放扩张、低效发展的生产力发展路径,在重塑创新业态、催生产业变革、重构产业链的基础上形成全新生产关系,并加快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对于企业而言,这就将通过市场环境优化、生产资料拓展和生产工具创新以及新型经济形态模式,提升绿色认知、提高机会警觉、改善资产编排,通过强化外部绿色环境激励内生环保动力.未来,企业管理者应对国家战略布控和方向引领始终保持高度警觉性,重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绿色生态底色和其中蕴含的潜在机遇与资源;还应加强自身绿色资源获取与整合能力,注重外部先进生产资料、生产模式和优质资源抓取,在关注短期技术变革的同时更应就企业长期绿色体系构建、绿色制度标准完善进行战略谋划.

    新质生产力企业绿色动态能力环境融入技术创新

    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作用路径及政策效应——基于产业生态的视角

    郎元柯范柏乃黄素勤
    107-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充分释放数字经济潜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而厘清其中机制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文章基于生产力理论构建新质生产力的测度指标,从城市层面探索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机制与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通过数字创新赋能、要素配置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而产业生态在发展生产力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不同种类数字经济相关政策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贡献度差距较大,供给型政策效应强于需求型,政策组合效应普遍强于单一政策;单一政策中公共数据开放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政策组合中数字基建和产业创新的政策组合促进作用较强;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会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生态的变化发生变化.文章的研究推动了新质生产力发展动因以及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效应、机制和地区差异的理解.

    数字经济新质生产力空间溢出效应政策效应产业生态

    数字嵌入背景下资本流动、形态表征与增殖实现

    王璐王晓广
    117-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嵌入背景下,数字资本作为全新要素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参与生产经营,既催生出新型数字产业而推动数字经济加速发展,也通过物化数据要素的方式加速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具体而言,数据要素通过参与生产流通与交易过程,推动了资本循环过程中货币资本、产业资本、商品资本的数字化形态表现,使其利益效率提升、循环周期缩短,资本价值创造能力整体提升;资本数字化转型更直接突破时空、区域、产业领域限制而增进资本流动,加速对社会分散资金的有效汇聚,进一步提升金融机构服务能力;数据资本拥有者及相关平台企业也日渐成为市场重要的构成主体,可凭借对关键技术和数字要素的掌控而不断强化数字资本的资源属性、连接属性和网络属性.即数字嵌入背景下,资本增殖既可以产业资本增殖加以表现,也可通过商品资本增殖得以最终实现;既可作用于传统生产资料、劳动力等生产效能的改善,也可促进生产方式数字化转型升级而提高产能.为进一步发挥数字资本的经济加速效应与财富积累效应,未来应进一步提升全社会数字红利共享、提高公共数据与专业领域数据流通速度;继续加大资本数字化基础上的循环与积累速度,深化金融服务渗透率;持续推进货币资本样态、产业资本样态和商品资本样态的数字化形式创新,促进多产业深度融合,加速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从技术层面持续优化算力、完善平台建设,并通过立法规章构建数据分级、分类与确权机制.同时,还应基于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对技术创新的高度重视,将数字资本增殖目标的实现建立于资本与科技的持续深度融合基础上.

    数字资本数字产业产业数字化资本样态资本增殖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出版业数字化研究——以社科学术期刊为例

    阳玉平
    125-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以科技为创新驱动,是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建设与发展的最新的理论提炼与指导方针,需要各个领域因地制宜地发展与之相关的各种形态的新的生产力.在文化领域,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新质生产力的赋能,数字化不仅能够加快数字出版,而且可以助力数字中国建设.作为出版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社科学术期刊,它的数字化选择一方面基于新质生产力与数字信息技术的不可分割;另一方面基于社科学术期刊提升其影响力、传播力和实现其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社科学术期刊的数字化选择将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的"三大体系"和增强国际话语权作为目标任务,实现社科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数字化社科学术期刊传播力

    公安机关行政案件快速办理程序执行研究——以J市为例

    张李斌
    131-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行政案件快速办理程序是公安机关推进案件繁简分流的创新举措,使执行情况开展研究能够摸清现状、发现问题、瞄准方向.借鉴霍恩-米特系统模型,创建"政策目标-政策资源-主体意向-系统环境"四维分析框架,综合运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以江苏省J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行政案件快速办理程序执行中存在部分条款适用有争议、警力资源投入不充足、民警价值认知有差异、考核指标设置不科学等问题.研究表明,提高行政案件快速办理程序执行效果需要多措并举,包括统一规范执行标准、科学有效配置资源、加强法治教育培训以及健全多元考核机制.

    行政案件快速办理程序政策执行霍恩-米特系统模型

    著作权法的利益分配机制——基于工具主义视角的考察

    曾青未
    138-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知识产权工具主义曾被视为是一种存在"否定知识产权倾向"的理论,实际上这是对工具主义观的错误解读.将工具主义理论适用于著作权法之中探求著作权法的立法目的,并以此为利益分配作出正确指引,对于构建著作权法作为整体的利益分配机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确定分配原则时,由于著作权利益链上参与主体、构成要素各异,理应遵循各要素的贡献对利益进行公平分配.要素贡献理论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分配观,更满足公平分配的著作权法价值追求,故应当以要素贡献作为利益分配机制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之上,以市场定价为量化标准,以各方合意为基本手段,以司法裁判为最终救济,实现要素贡献原则指引下作品利益的公平分配.

    作品利益利益分配要素贡献工具主义分配正义

    环境污染事故中董事对第三人民事责任探析

    张宝王广辉
    145-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制度成为重中之重.生态环境污染事故往往会给公众造成巨大损失,而董事往往实际掌控公司运营和重大事项决策权,为了更好地保护受害者的权益,应当建立董事在环境污染事故中对第三人承担直接责任的制度.这种特别法定责任"回应了董事会中心主义的客观发展趋势,同时契合第三人利益保护的客观需要"[1],通过约束董事行为,从而更好地维护和保障社会公众的环境权益.环境污染事故中董事承担直接责任不仅是法律发展完善的应然趋势,是公司所承载的社会责任的内在要求,也体现了平衡董事权责的实际需求.当然,在重新定义董事对第三人责任的同时也应当注意保护董事的权益,以免董事因担负过重的责任而怠于行使职权.在董事承担环境污染事故侵权责任完善路径的选择上,应当构建由外及内的董事责任保险适用制度和由里及外的董事责任内部控制体系制度.

    第三人民事责任董事责任环境污染事故责任保险内控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