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家
社会科学家

黄晓伟

月刊

1002-3240

glkxj@163.com;glkxj@sina.com

0773-2898540

541001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西山路6号

社会科学家/Journal Social Scientist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社会科学刊物。以发表社会科学各学科学术研究成果为主,特别重视发表社科研究成果,以促进社会科学研究的繁荣和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聚焦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人才强国——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刘云教授访谈

    刘云刘晴晴
    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刘云教授的采访,明确了国家创新体系的内涵及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标准和重要性.刘云教授认为,应着力从产学研主体之间的互动、基础和应用研究科研成果的转化、注重基础研究和前沿科技构建卓越科学研究中心、改革高等教育吸纳全球青年人才等四大方面突破.同时,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核心是一个国家从整体上,从知识的发现、创造到知识的传播、转移和运用,强调要健全促进创新主体互动和创新要素流动的制度体系以提高创新体系的效能,其内在机制就是要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从源头即基础研究开始,到应用研究到关键技术研发和新产品开发,再到实现产业化的整个创新过程,强调将源源不断的源头知识发现变为有价值的知识,再变为产业竞争力的这个过程的整体效能.

    国家创新体系人才强国创新型国家科技强国基础研究

    教育、科技、人才协同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思考

    刘云
    10-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是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未来产业,是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教育、科技、人才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推动我国未来产业创新发展,需要按照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积极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的战略联动、一体推进、一体设计、一体部署,通过加快出台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主体协同、制度协同、资源与环境协同的相关政策,优化学科设置及人才培养和选拔模式,完善具有国际化视野和战略水平的复合型、创新型、专业型科技创新人才成长成才配套制度等,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有力支撑我国未来产业创新发展,显著提升我国未来产业综合实力,努力使我国成为世界未来产业重要策源地.

    未来产业创新发展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

    中国共产党贯彻群众路线的基本历程、主要经验和现实启示

    金德楠
    1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群众路线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被正式确立为党的根本路线,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进一步发展却历经曲折,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得到了全面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了历史性综合创新.一百余年来,党在贯彻群众路线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诸如: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作为落实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坚持把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作为落实群众路线的基本前提、坚持把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作为落实群众路线的价值取向、坚持把发挥社会组织纽带作用作为落实群众路线的重要环节.此外,党贯彻群众路线的历史与经验也昭示出以群众路线的党内教育为新时代落实群众路线的切入点、以网络群众路线建设为新时代落实群众路线的突破点、以构建和谐党群干群关系为新时代落实群众路线的着力点、以党风建设和民生建设为新时代落实群众路线的关键点、以健全群众工作制度为新时代落实群众路线的支撑点等现实启示.

    群众路线群众工作人民群众观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中心

    自信与他信:中国国家形象的维度构建与感知

    魏卫
    2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自信是国家肯定的、积极的自我认识和评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新时代背景下,中国自信是"自信"与"他信"的双重审视与辩证生成,而国家形象则是中国自信的具体表现.国家形象不仅需要获得"我者"即国内公众的认同,还需要结合"他者"视角对国家形象再次予以肯定,共同塑造中国自信力.文章从中国自信出发,探讨了中国自信视域下对外国家形象的维度建构问题,并以 305位外国来华旅居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对中国国家形象他信感知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国家形象整体的他信感知是肯定的、正面的.(2)中国国家形象的他信感知可划分为文化形象他信力、经济形象他信力、政治形象他信力、社会及生态形象他信力4个维度,感知评分依次递减.(3)各维度的他信感知水平均较高,其中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形象最受外国来华旅居者喜爱与认可;"中国智造"的崛起是肯定中国经济形象的最突出表现;中国政府的有担当、有作为提升了对中国政治形象的好感与信任;中国社会及生态形象较之以往有所改善,而在环保意识提升等方面还有着较大进步空间.

    中国自信国家形象他信感知外国来华旅居者

    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发展模式、评价体系与当前挑战

    陆军
    3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旅游产业、国际文化交流蓬勃发展和科技创新技术进步的大力推动下,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已成为各国扩大国际文化影响力、促进经济多元化增长和提升全球竞争力的关键战略之一.文章在界定世界级旅游城市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归纳出其兼具全球旅游的资源集聚交汇点、旅游网络枢纽、集成创新中心和交流传播载体四大核心特征.研究表明,在逾半个世纪的多阶段发展历程中,世界级旅游城市先后完成了发展理念更新、治理结构多元化、建设模式一体化和保障体系全面化的演进路径.文章还从经济贡献、产业配套、社会安全和智慧城市四个维度,提出了世界级旅游城市的核心评价体系.最后,针对当前市场竞争与需求变化、技术与劳动力冲击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对世界级旅游城市发展的严峻挑战,提出了创新旅游产品和服务、促进绿色治理模式升级、构建人才技术支撑体系和提升城市差异化竞争力等四个有效路径与策略,以助力其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世界级旅游城市功能定位演进模式评价体系主要挑战

    面向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的人才需求、挑战与培养路径——以桂林为例

    刘霄泉
    4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才是国家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指标,也是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的重要基础.2023 年 9 月,《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发展规划》正式获国务院批复,标志着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进入了新阶段,人才发展的紧迫性也进一步增强.文章通过分析桂林旅游人才的培养特点、需求与挑战,结合世界级旅游城市发展目标,探索提出人才的培养和发展路径.广西旅游高等教育培养规模位于全国中上水平,为桂林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提供了重要支撑,但是从企业招聘需求和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需求的角度来看,仍然存在一定的结构偏差,同时也面临着产业发展和人才竞争环境的多重挑战.面向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桂林未来应:(1)深入分析发展需求,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探索具有桂林特色的"场景化"人才培养模式;统筹国内外资源,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推进国际合作,提升人才国际化能力,全面提升专业人才培养实力.(2)通过构建跨领域人才交流合作机制、搭建产学研发展平台、建设人才终身成长路径、加强多元化人才储备等方式,加快人才体系建设.(3)全面增强文旅行业信心、制定多层次人才引进和发展政策、优化人才发展软环境,全面增强城市人才黏性.

    世界级旅游城市桂林人才需求人才发展人才政策

    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目的地品牌成长路径及提升策略

    许峰詹崔婧
    49-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世界级旅游城市作为文旅产业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崭新命题,是当前对外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载体.站在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的新起点,桂林亟须在"桂林山水"主品牌引领下,进一步优化集山水风光、文化旅游、康养休闲、旅游消费于一体的目的地多品牌架构体系.文章通过文献资料调研以及逻辑分析法,基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及品牌理论,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桂林市旅游发展划分为探索期、参与期、发展期、巩固期共四个生命周期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目的地品牌资产要素发展程度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将桂林目的地品牌发展历程划分为创建阶段、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对各个阶段目的地品牌成长的内外部驱动因素及关键事件进行梳理.最终,提出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目的地品牌提升策略,以期为桂林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旅游城市品牌"提供建议参考.

    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目的地品牌品牌成长目的地营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方法论自觉、时代必然与实践理路

    刘子怡胡海波
    5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既是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铸就百年辉煌的经验总结,也是其在当代仍须肩负的历史责任.深入考察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的方法论自觉,厘清"开辟新境界"的时代必然性,是进一步明确和把握新时代"开辟新境界"所应遵循的实践进路的前提和基础.百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结出丰硕理论成果的关键,就在于党始终从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出发、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理论创新的方法论自觉.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来检视,"开辟新境界"是顺应历史发展、实践发展、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期,继续"开辟新境界"需要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提升主体自觉,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语境转化;立足伟大变革,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注入新时代内涵;拓展世界眼光,以中国智慧丰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共产党新境界理论创新

    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多维审视

    仲娜
    65-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精神密码.其植根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科学内涵十分丰富,集中体现了党对唯物史观的深刻把握、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对艰苦斗争的始终坚持.这种自信不仅源自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更是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理论创新、党百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在奋斗中铸就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历史自信不仅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承诺,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前进的不竭动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汲取历史智慧、进一步深化全面改革,是增强历史自信、向历史交出优异答卷的关键.这要求我们深刻理解历史发展规律,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开放心态和坚定步伐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同时,坚持问题导向,勇于自我革命,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新的赶考路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

    唯物史观视域下孝的历史衍变与现代发展

    禹建平黄长义
    7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与变革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推动的.孝是具有独立价值体系的意识形态,也在社会基本矛盾的博弈中不断演变和存续.孝的历史衍变主要表现为实践形式的历时性变化与价值形态的演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孝的实践形式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表现方式,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中各具特征.孝的价值形态的衍变规律表现在三个方面:孝的价值形态以常态和异态叠加并存的方式延续,孝的价值地位由社会核心意识形态转向家庭伦理范畴的一般价值观念,孝的价值继替方式从传统承继到跨文化交流.当前社会正处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与数智社会叠加发展的时期,孝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为:孝的实践形式越来越个性化和多样化,科技发展带来的孝道人文精神缺失的风险正逐步加剧,多元文化背景下孝的道德认同感具有分化与弱化的趋势,孝的伦理责任结构正在转变.结合对孝的发展态势的分析,从孝的主体的价值追求、孝的现代发展的核心价值要素、孝的现代发展的价值目标来探讨孝的现代价值取向,对于孝的现代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伦理历史衍变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