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辑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辑刊
社会科学辑刊

双月刊

1001-6198

024-86120485

110031

沈阳市皇姑区泰山路86号

社会科学辑刊/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发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体系研究

    孙其昂
    7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基础,对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熟发展和知识体系完善具有学术根基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本身是一个体系,体系研究是基本研究范式,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基本路径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4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体系研究已有诸多探索,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当前处在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在后续研究中,要坚持系统观念,运用体系思维,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整体研究、专题研究和应用研究,力争质的提升,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新发展提供学术基础、知识基础和方法论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体系研究

    学科化到现代化:40年来解答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问题的主题进展

    余一凡
    8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是一个常说常新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40年学科建设,通过提升人们认识、加强人才培养、提供学理支撑、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等,提升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以"学科化"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问题.当前,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生产力质的飞跃、新征程的中心任务以及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完善与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以"现代化"来集中应对新时代新征程上的科学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去神秘化,优化强化基本定位,促进精神生产方式革新,推动内容的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加强制度化方式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精神文明现代化、思想观念现代化.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学科化现代化

    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方法论思考

    夏锦文胡锦华
    91-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知识生产是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逻辑起点和根本动力,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关键在于知识生产.当前,中国法学知识生产存在着本土生产质料不足、生产技术依赖进口与部分生产人员主体意识缺乏三大问题.建构中国 自主法学知识体系,需要优化中国法学知识生产材料的采购与检验,通过提升中国法治实践理论的系统性阐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域外知识的反思性借鉴来丰富我国法学知识来源.同时,进一步强化中国法学知识生产技术的核心掌握,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法学研究方法,合理使用西方法学研究方法,并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来提升法学知识的中国制造法宝.为此,法学知识生产人员必须增强主体意识,坚守正确学术研究导向,深刻认识中国法治实践;坚守"为人民做学问"立场,自觉服务法治中国建设.

    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知识生产知识生产质料知识生产技术

    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范畴的中国化与时代化

    季水河季念
    103-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论述中提出的"人民史诗""中国精神""'剧中人'和'剧作者'""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等时代感强、特色鲜明的文艺理论范畴,强调了以人民为本位并用史诗笔法去书写人民英雄,以中华民族培育发展起来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为核心价值观.彰显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了文学创作现实性与理想性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崭新的、具有新时代品格的文艺理论范畴体系.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大创新,而且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标志.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范畴中国化时代化人民史诗中国精神"剧中人"和"剧作者"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

    数字时代个人信息保护权利基础的二元融贯论

    吕炳斌
    110-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个人信息保护是数字时代人格尊严保护的核心议题,但仍存在权利基础不明的基本问题,严重影响了《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实施.个人信息保护的权利基础应当兼具基本权利和民事权利的双重属性,二者不可偏废.作为一项与个人私生活密切相关的权利,个人信息的基本权利需要在私法领域落实,这为证立个人信息的民事权利提供一个新视角.个人信息的基本权利与民事权利在主动保护和被动保护、公法保护和私法保护上可实现优势互补和融会贯通,二者与民事权利的二元融贯除了依赖于内涵上的一致性,在根本上还取决于价值根基上的一致性.这二者的融合有助于夯实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的根基,为个人信息的公私法协同保护提供坚实支撑,推动实现数字时代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的政策目标.

    个人信息保护权利基础基本权利民事权利二元融贯论

    数据剩余控制权的规范表达——个人信息权益的反思与重塑

    崔聪聪
    120-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完全控制为中心的个人信息权益,对数字经济发展构成了制度性的约束.为满足数据高速流通复用的需要,法律应当弱化数据主体对个人信息的控制力度.数据主体的利益是一种基于数据处理产生的防御性利益,数据主体的权利应当由完全控制转化为对数据处理风险进行防御、对数据进行剩余控制的工具性权利.对数据剩余控制权的构建是数字时代数据权利范式的重大变革,回应了平衡产业发展与数据安全这一重大实践命题,其适用范围包括可识别个人信息主体的个人数据、匿名化数据与数据产品.当数据处理违反数据品质原则、最小必要原则和安全保障原则时,个人信息主体可以行使数据剩余控制权,以防止违法处理数据或者数据处理者怠于履行安全保障义务所引发的风险.

    完全控制感受性关系防御性利益工具性权利剩余控制

    中等收入群体和青年群体的绿色低碳消费研究——基于不同消费环节和消费领域的实证分析

    朱迪
    130-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绿色低碳消费对于我国消费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绿色消费转型不仅受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影响,在当代社会还与青年文化紧密结合,营造出新兴生活方式.然而,绿色消费不仅局限于绿色购买,而且不同领域的绿色消费机制也存在差异.通过使用2022年中国城市低碳消费调查数据,从购买、使用到处置的主要消费环节以及吃、穿、行等主要消费领域,考察城市居民绿色低碳消费的特征并引入社会经济地位和世代两个维度解释绿色消费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商品购买、使用和处置的不同消费环节都呈现阶层和世代的差异,收入越高、学历越高、越年轻的群体越积极参与低碳消费行为,中等收入群体经常购买绿色商品的比例最高;在涉及购买环节和出行领域的新能源车消费意愿上,阶层比世代的影响更重要,而在强调商品处置和 日常消费的二手消费方面,阶层和世代都产生比较重要的影响.因此,应重视发挥中等收入群体和青年在社会文化营造中的作用,塑造绿色低碳社会共享文化,引导全社会认同、追求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消费生命周期中等收入群体青年群体绿色低碳社会文化高质量消费

    消费社会何以迈向共同富裕——兼论社会责任消费发展的可能性路径

    吴金海
    142-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方消费社会在根本上是缓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稳定性和实现繁荣增长的一种方法和工具,这使其与共同富裕在短暂地相向而行之后逐渐走向背离.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虽然曾因社会建设的相对滞后出现了消费社会化与共同富裕目标之间的暂时性背离的情况,但我国所坚持和强调的共同富裕目标使得我国消费社会与共同富裕之间始终保持目标一致性.在中西方社会共同面临贫富差距和环境问题的当下,这种中西方消费社会的差异,不仅让我们窥见了西方社会责任消费发展既有路径中对"自律市场"的执念及其所导致的显著局限性,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我国在社会责任消费发展问题上所具有的优势,这一优势体现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强国家"传统以及需由国家力量推动的隐性社会责任消费发展的可能性路径之中.

    消费社会共同富裕隐性社会责任消费道德张力

    身体资本:消费社会的身体观

    刘子曦李荣誉
    150-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的身体社会学研究较为缺乏对身体商品化现象的系统描述,需要探索更完善的理论视角以解释消费社会中的身体形态与身体实践."身体资本"概念的提出能够优化身体商品化研究的分析工具与理论框架.身体作为资本的意象和逻辑,存在三种形式:身体形象资本、身体健康资本和身体部件资本,这三种身体资本的不同形式密切相连且彼此相互影响.个体的身体形象通常与其健康状况和特定身体部位相关联.身体资本的生产性、积累性和转换性切中了消费社会对身体的商品化机制,从而凸显了身体作为投资商品、管理过程与剥削对象的观念基础与运作条件.随着科技的发展,个体的身体资本也在数字化时代得到了延伸和拓展.社交媒体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平台使个体能够以数字化的形式展示和管理自己的身体资本,进一步影响着个体在社会中的价值和影响力.在当前消费社会的宏观背景下,研究身体资本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身体资本身体社会学消费社会身体商品化

    消费正义的应然内蕴与发展审视——基于"生态—社会—人本"的三维表达

    刘凯强
    158-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消费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攀升,如何通过消费进一步促动社会良性运行已是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然而,现实中因各类理性要素"间歇缺场"诱发的非正义性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现阶段国内多项事业的有序建设.消费正义恰是扎根此背景下,尝试纾解部分消费矛盾而被呼吁的一种价值观照,其属性包含了"人与 自然"的生态正义之维、"人与人"的社会正义之维和"人与心"的人本正义之维.建立在该内蕴上的消费正义可以从强化主体生态认知 自觉、扩容社会公平渗透范围、控制消费失范发生频率、稳步导入谐序性消费伦理等角度进行安排,旨在将其视为个(群)体追求美好生活和自由全面发展过程中参照的前提性正当取向.

    消费正义应然内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