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辑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辑刊
社会科学辑刊

双月刊

1001-6198

024-86120485

110031

沈阳市皇姑区泰山路86号

社会科学辑刊/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发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结构—行动"视角下社区工作者工作异化的形成与化解

    郑广怀
    87-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一线人员,社区工作者在不断增加的工作压力下对其工作感到无权、无意义和疏离,即处于一种工作异化的状态.这既影响政策执行,也损害人民福祉,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在"结构—行动"的视角下,理清"党—政府—社会"的关系结构、组织工作环境与社区工作者行动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与工作异化之间的联系至关重要.作为组织压力表征的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是预测工作异化的重要因素,自我效能可以部分缓解组织压力造成的工作异化.在此过程中,政社关系加强了角色冲突与工作异化的正向联系,这是造成组织压力的结构性因素;而党社关系强化了自我效能对工作异化的抑制作用,这是增强社区工作者内生动力的结构性因素.

    社区工作者工作异化角色冲突国家—社会关系

    共建"熟人社会":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困境审思与复合重塑

    蔡华玲
    97-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乡村熟人社会的运行逻辑和秩序整合为现代社区治理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元素.现代社会的复合性和不确定性不断解构城市社区的治理秩序,以实现社区善治为目标,构建具有组织韧性和行动合力的社区治理共同体是现代社区治理的关键.与传统乡村社会的高黏合性及人情、面子等无形规约不同,因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存在治理主体利益诉求分歧、文化认同不足、治理体系不畅、社会转型下的适应不良等因素,所以呈现出社区联结松散、社区公共精神式微、人情伦理不彰等"区而不社"的弱参与困境.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需要营造熟悉感、加强社区主体之间的利益关联、培育社区公共精神、优化社区治理结构、创新社区治理技术,形成复合多维的社区治理的整体构境.

    熟人社会社区治理共同体弱参与复合重塑

    中国式现代化导向下的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演进研究

    师博
    105-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化轨迹可分为两化融合、新四化同步及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三个阶段.从横向来看,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的内核是融合,而融合之道的纵向演进又与中国式现代化一脉相承.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演化的理论逻辑由市场主体融合、产业融合与技术融合所演绎,演化的内在规律则锚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服务中国特色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导向,要推进"数据—算力—算法"一体发展,夯实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创新驱动数实融合,加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填平数字鸿沟,贯彻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挖掘数字经济国际合作潜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完善现代化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构筑数字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保障.

    中国式现代化数字经济数字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数字中国

    以区域产业协调的"五大创新机制"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周绍东张恒
    117-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的产生不仅源于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本身的发展变化,各种生产要素组合搭配方式的优化也是推动生产力发生质变的重要方式,而生产要素组合搭配方式的优化表现为区域产业的协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创新等五大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生产要素的空间优化布局是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创新再到发展方式创新的重要实现路径之一,而体制机制创新和人才工作机制创新为区域产业协调提供了重要保障.五大创新机制既作用于生产力本身,同时也构成了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五大创新机制通过区域产业协调实现了"落地生根".

    新质生产力五大创新机制生产要素空间布局优化区域产业协调

    市域新质生产力:水平测度、时空演化与影响因素——基于2012-2021年全国277个城市面板数据的研究

    卢江郭子昂
    124-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范畴的当代发展,为新时代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抓手,对新质生产力水平的测度研究有利于更科学地推进经济战略谋划.近十年来,全国城市的新质生产力水平增长趋势明显,新质生产力发达的城市在全国呈现"点带状"分布.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等城市的新质生产力水平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不同城市间新质生产力水平差距较大.新质生产力的城市分布呈现明显的地区集聚性特征,且会受到邻近城市的影响.城市间新质生产力水平差异存在显著的收敛性但周期较长,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还受到经济总量、人口总量、政府干预和金融发展的影响.据此,应该从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绿色经济;打破地方垄断,促进区域协同;加强产业引导,提升金融配套三个方面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新质生产力城市时空演化水平测算

    以新质生产力全面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理论逻辑与现实路径

    高鸣宋嘉豪
    134-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核心."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为进一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提供了新的实践思路,赋予了新的发展动能.本文在试图厘清以新质生产力全面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理论逻辑与现实基础的前提下,提出以新质生产力全面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实践路径.研究发现,粮食安全面临资源环境约束,增产后劲不足以及加工、储运短板明显等现实问题,亟须以新质生产力为主导的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基于新质生产力在粮食领域的探索与实践,需要进一步协调好生产技术进步与经营方式转型、粮食增产与节粮减损、产量增长与农民增收等问题,强化种业创新,积极改善种粮环境,推进粮食产业的转型升级与粮食产业现代化,以期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实现农业强国建设.

    新质生产力粮食安全粮食产能

    信息技术型构智慧应急管理:内涵、维度与路径

    张明军李天云
    143-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慧应急管理是数智时代实现应急管理现代化的有效路径.信息技术型构智慧应急管理是指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和牵引应急管理朝着清晰化、协同化、智慧化方向发展,在技术型构与应急变革的协同演化与螺旋式上升中构建智慧应急管理模式,并以之加快推动应急管理体系、能力与效能现代化的过程.信息技术赋能应急管理有赖于价值、制度、结构、工具的有机契合,以人民为中心的智慧应急发展导向、强化制度优势的智慧应急规范建构、多元合作共治的智慧应急结构形塑、信息技术驱动的应急管理工具开发是信息技术型构智慧应急管理的关键维度.立足数智时代,智慧应急管理发展应顺势而为,要以敏捷化、集成化、智能化和迭代化为基本路径和目标指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应急管理过程高效运转、应急管理功能系统整合、应急管理能力持续提升、应急管理模式创新发展方面的赋能效应,推动中国应急管理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数智时代信息技术技术赋能智慧应急应急管理现代化

    从DB到B-Ready: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变化与中国应对之策

    孙悦范健
    153-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2003年起,世界银行采用DB评价体系对全球主要经济体进行测度与排名,加速了各经济体营商环境的优化进程.然而,DB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客观性存在不足,无法适应所有国家的评估需求,也难以反映各国营商环境的真实水平.为了解决DB评价体系的内生性问题,消弭其外部不适用性,世界银行推出了B-Ready评价体系,从监管框架、公共服务和整体效率"三位一体"层面重塑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使得评价范围更为全面、指标设计更加合理、评价方法更加科学.优化中国特色营商环境,应深入了解世界银行B-Ready评价体系的新内容,反思在新指标体系下我国优化营商环境面临的新挑战.在此基础上,剖析国际营商环境评价的新趋势,通过批判性借鉴、本土化考量与体系化回应,构建中国特色营商环境评价体系.

    DB评价体系B-Ready评价体系营商环境数字政府

    论清朝对东北的有效行政管辖及"大一统"农耕文明的形成——以"新满洲"编旗垦田为视角

    刘凤云
    167-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清朝东北的奉天、宁古塔(吉林)、黑龙江三个政区中,宁古塔、黑龙江的八旗驻防主要是由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东海女真与索伦、达斡尔等部的"新满洲"组建而成.康熙、雍正时对"新满洲"的编旗是民族认同与统一关系的确立过程,满洲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实际上经历了太祖、太宗时期的武力征服与顺康雍时期的编旗建制两个阶段."新满洲"八旗的组建是在反击沙俄侵略的战争中完成的,编旗后的"新满洲"满足了经济利益和生存的需要,清朝国家由此增强了国力,在东北地区建立有效的行政管辖.同时,"新满洲"由分散的个体编旗充兵后,经历了从打牲兼游牧的生产方式转而接受农耕文明的过程.清王朝在"新满洲"编旗的过程中完成了对东北地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设.

    新满洲编旗农耕文明民族认同大一统

    再论人工智能艺术的阐释学问题

    谷鹏飞
    183-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艺术"创造"中超越算法程序的隆规尚法而体现出拟人创造的创新生产特征表明,其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工具,而体现出艺术创造的"主体"(数字"作者")特征.与之相应,人工智能"艺术作品"则是人类进入"人—机"共创时代后"艺术"本身变革的产物,是对"何为艺术"问题本身的观念重构.它作为一种褶皱"艺术",其不同扇面所呈现的"古典—现代—后现代—智人代"艺术形式,所表现的"物—器具—艺术作品—艺术—符号"艺术内容,是"人—机"混合时代"更新代主体性"创造与理解的结晶.而人工智能"艺术作品"的意义则来源于AI算法逻辑所创造的新的数字形式,这一形式引导或重构身体自身的格式塔形式,带来身体感知形式(身体图式)的"陌生化",作品的意义就既来自陌生化形式所激发的情感盈余感,也来自身体图式付诸实践时所激发的情感动觉感.人工智能艺术阐释学如上基本问题的追问,对于建构一种兼具普遍性与特殊性的"中国阐释学"而言,有着积极的意义.

    人工智能艺术数字"作者"AI"艺术作品"ChatGPT中国阐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