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论坛
社会科学论坛

赵虹

月刊

1008-2026

shkxlt@heinfo.net

0311-83035752

050051

石家庄市裕华西路67号

社会科学论坛/Journal Tribune of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
查看更多>>社会科学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半月刊,全年出版第1至24期。每期208页,异型16开。单数期每月10日出版,双数期每月20日出版。从2010年第1期起,本刊将做重大改版。届时,封面学术气息将更加浓厚,装帧设计(包括开本)将更加大气,期号标示将更加规范,栏目设置将更加科学,所刊文章及编校印质量将更加上乘。取消原上半月期学术评论卷和下半月期学术研究卷的形式。所设栏目都将由全国知名学者特约主持:1.学术论衡(特约主持: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2.学科新探(特约主持: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3.学术评论(特约主持:清华大学许章润教授)4.学界人物(特约主持:中国政法大学杨玉圣教授)5.学人随笔(特约主持:北京大学贺卫方教授) 6.学者论坛(特约主持:中共中央党校吴忠民教授)7.学界观察(特约主持:厦门大学谢泳教授)8.书林评介(特约主持:清华大学仲伟民编审)特别声明:本刊从未与任何中介机构或个人进行组稿等活动,凡以本刊名义向作者组稿者都是假冒本刊名义。请作者直接与本刊联系投稿事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自然概念与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关系论析

    王伟潘军辉
    5-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黑格尔、费尔巴哈到马克思,他们之间的思想联系首先是通过自然概念发生的.费尔巴哈以自然为切入点,批判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性质,恢复了唯物主义权威,为马克思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根基.在对黑格尔"双重错误"的批判中,马克思吸取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为自己思想的形成确立了方法论基础,而黑格尔的"双重错误"都是与自然有关的.在认识论上,马克思既不满意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角度理解自然,也不赞同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只是从主体的角度理解自然,而是主张以主体与客体兼具的视角、从实践的方面理解自然.马克思紧紧抓住自然和精神两个因素,以主客体兼具的双重视角作为理解自然的角度,建构起新唯物主义自然概念,并以此为端口,完成了自己的哲学变革.可以说,在哲学变革的最初,自然概念是理解马克思哲学变革的窗口,起到了重要作用.

    自然概念马克思哲学变革

    形质与体用:对朱子理气哲学研究之省察

    李彬曹夕
    1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港台新儒家心性论研究逐渐式微,港台学者开始逐渐重视东亚儒学思想中的反理学思潮即"气学"思想.但事实上,宋代儒学创立伊始,关于"气""气禀""气质""气质之性"的讨论就占有半壁江山的地位.通过考察冯友兰、钱穆、牟宗三、张东荪、唐君毅、陈来、杨儒宾、杨立华等学者对宋明理学尤其是朱子理气哲学的研究,可知理解朱子的理气关系尤其是其气论,不能停留在形质论的层面,而应该深入到体用论的层面.

    朱子理气论形质论体用论冯友兰牟宗三

    徐复观之眼观胡适:潜而未发的中国哲学研究"范式"之争

    楼庭坚
    3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徐复观自身的学术思想见解常在对胡适的评述中展开.然则从治学取向到文化理念,二氏间存在不可逾越的观念鸿沟,这背后是两代学人间容易被人忽视的中国哲学研究"范式"之争.有别于前人与胡适的论争,徐复观既质疑了胡适承自乾嘉考据学的"科学方法",给出一套考证与疏释结合、提要钩玄思想家的中心结构的思想史方法,又对胡适以西方现代启蒙理念评判传统的"科学态度"作了细致反思,力图从中国本位出发,发掘本国文化的价值.徐复观对胡适"科学方法"与"科学态度"的省察,可为今日中国哲学的发展提供借鉴经验.

    徐复观胡适中国哲学范式现代性

    主观利己抑或有限利他:罗尔斯的人性观及其伦理反思

    敦鹏张仕斌
    49-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性问题不是罗尔斯《正义论》重点论述的内容,但对人性的界定与使用,却为其整个正义理论的走向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在《正义论》中,罗尔斯把原初状态下的人性预设为两个特征:一是人性冷漠而理性利己;二是人性有限利他.这看似矛盾的人性观,实际上是为了满足理想契约环境之下的论证需要.从西方人性传统和文本逻辑上看,罗尔斯的人性论依然倾向于自利目的的利己性而非利他性.虽然罗尔斯的利己人性观在满足分配正义的论证上有其合理性,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使得差别原则在现实中难以落实.因此,反思罗尔斯自利与利他两种人性设计的本义,也为研究罗尔斯正义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

    罗尔斯《正义论》人性自利利他

    扬弃、和解、超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三重向度

    赵玲玉陈富国
    59-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开启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上,克服了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的劳动异化以及人的异化状态,在实践中不断促进入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新型文明形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批判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资本逻辑主导和技术理性泛滥,重塑了人的尊严,并开启了人与自然和解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

    人类文明新形态资本逻辑和谐共生自由全面发展

    论梁启超对卢梭联邦思想的容斥

    李健
    69-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央与地方关系是近代中国政制设计的重要方面.作为新旧古今之交的政治理论家,梁启超为近代中国的国家结构贡献了初期设计方案,推动了中国政治思想的近代转型.在梁启超近代国家思想形成过程中,卢梭的政治思想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卢梭的联邦思想符合梁启超地方自治的问题意识,故而梁启超曾容纳卢梭的联邦思想,推崇其为近代中国基本的政治制度.但是随着对联邦制认识的深化,梁启超逐渐拒斥卢梭的联邦思想,由地方自治转向中央集权.其后,出于时势需要,梁启超再度回归联邦主义,提倡联省自治.廓清梁启超的联邦观及卢梭的影响,有助于探讨近代中国政治制度设计的早期方案,并追溯中国政治思想近代转型的思想渊源.

    联邦思想梁启超卢梭容纳拒斥

    论诗文创作中历史人物的层次性批评及其多重意义——以唐代文学中的司马相如现象为例

    苏利国
    8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两汉辞宗司马相如在唐代文学中具有极高的关注度,各个分期的文学大家都对其有所谈及.唐人分别以景点、地域、故事、时人等角度入手,将司马相如从单纯历史人物的文学书写逐渐转变为时人精神世界与生存状况真实呈现的重要载体.对于司马相如文学创作的批评,则是李唐综合国力、时代风气、文学思潮诸因素合力影响之结果.于是,个体生命过程的丰富性结合有唐一代社会历史发展的独特性,使得司马相如在唐代文学中呈现出难以复制的多重意义.

    司马相如唐代文学层次性批评

    经世思潮与经学总结背景下的胡培翚《仪礼》学

    陈功文
    97-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胡培翚《仪礼》学研究与清代嘉道年间的社会状况、经学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基于嘉道年间经世思潮的兴起,以及对《仪礼》研究进行学术总结的历史使命,胡培翚选择《仪礼》作为治学对象,希望通过对《仪礼》的疏解实现以礼经世之目的.胡培翚对《仪礼》学研究进行了集大成式的学术总结,在总结过程中勤于搜罗各种文献资料,善存秘逸.胡培翚针对历代《仪礼》学研究中所出现的讹误、偏蔽进行了学术纠偏,他不持门户之见,主张汉宋兼采,考订了《仪礼》文字之误及前人研究之失,统一了《仪礼》经说,实现了论归一定.胡培晕《仪礼》学研究在学术史、思想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古代《仪礼》学研究画上了一个较为完美的句号.

    胡培翚《仪礼》经世思潮学术总结学术纠偏

    清代书院奖助学制度的历史考察及现代启示

    黄漫远
    108-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遵循传统"教养相资"理念,清代书院大多建立了相对完备并普遍实施的奖助学制度,其中助学大致包括膏火和宾兴,奖学大致包括考课花红和中式花红.书院奖助学制度可以缓解生徒在治生、赡家以及举业治学过程中出现的经济困难,但由于书院对奖助学进行待遇差异化给付,促生了生徒领受行为不端等现象.而清代书院奖助学制度与领受人学业表现、德育水平紧密结合并动态调整,在运行中融入育人环节,对当前我国高校奖助学制度体系的完善、资助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以及矫正领受人畸态行为等方面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书院奖助学制度历史考察现代启示

    肇建与重修:明代高阳文庙丛考——以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所藏高阳碑刻拓片为中心

    刘美然
    119-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地方府、州、县学,又称为庙学,其兴废盛衰是衡量当时某地文教科举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河北省社科院所藏高阳碑刻拓片中与明代文庙有关者有12通,其中标题直接标识文庙重修者有4通.通过这些碑刻并结合其他典籍和碑刻资料可知,高阳文庙肇建于洪武三年(1370年)的说法是错误的,其至晚可追溯至宋元时期.自洪武三年易址重建后,各时期重修不辍,但分布并不均衡,主要集中于明万历年间.这与该地当时文教和科举之盛呈正相关,并相互促进.

    高阳碑刻拓片明代文庙科举万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