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战线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战线
社会科学战线

邵汉明

月刊

0257-0246

0431-84612431 84638362

130033

长春市自由大路5399号

社会科学战线/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内容以反映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主,涉及文、史、哲、政、经、法等基础学科,也注重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一带一路"倡议与体制性产能过剩:一个分析框架

    皮建才张鹏清
    9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通过构建基于博弈论的分析框架,研究了"一带一路"倡议影响我国体制性产能过剩的内在机制."一带一路"倡议可以降低每单位补贴所带来的体制性产能过剩,并提高产能利用率.通过促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可以降低使本国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最优补贴率,并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体制性产能过剩.这一过程不是单纯通过维持原有产能、开拓国外市场来实现的."一带一路"倡议改变了企业与企业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博弈均衡结果,使企业即使投资新产能,也会主动提高产能利用率,减少产能过剩和体制性产能过剩.

    "一带一路"倡议体制性产能过剩产能合作内在机制

    中国古代史学的以易解史

    汪高鑫
    98-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过程中,以易解史成为史家阐发其史学思想的重要模式.中国古代的易史关系源于巫史合一,史官长期兼有巫的身份,执行卜筮的职能.作为记录卜筮结果的《周易》,与史官有着不解之缘.史官参与《周易》的撰述、保存与流传,其对历史变动的解说丰富了《周易》的思想.易学思维是中国古代史学的哲理基础,其整体思维启发了史学的"究天人之际",变通思维启发了史学的"通古今之变","一致百虑"思维启发了史学的"成一家之言".中国古代易史关系的基本模式有史料学视角的以易说史和历史思维视角的以易解史两种,前者无法解说持续数千年之久的易史因缘,后者则可以通过探究易学内蕴的丰富思维术之于中国古代史学持续的思想影响,揭示出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易学思维特征.在中国古代史学的具体实践中,历代史家普遍重视治《易》,他们通过在史书中采用"《易》曰"以及编纂易学著作等形式,运用以易解史的模式来阐发史学思想,对为政之道、天人关系、古今之变以及道德史观等史学思想做出了系统阐发.

    中国古代史学易学以易说史以易解史

    十九世纪何以成为"漫长世纪"——兼论全球史书写中的革命话语与西方中心观

    胡晓进
    111-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纪年上的19世纪是全球史的"轴心时代",在这一百年间,世界各国和各地人民之间乃至人与自然之间的接触更加密切.在很多全球史学家的笔下,这种史无前例的密切互动,起源于18世纪的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以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其顶点和分界线.因此,这批全球史著作拉长19世纪的断限,称其为"漫长世纪".但是这种欧美革命话语主导之下形成的漫长世纪叙事,又不可避免地带有西方中心论色彩,没能完全实现全球史书写希望破除西方中心论的学术使命.为此,有些全球史著作将历史重心前移,重新发现19世纪之前东方主导的全球化和全球体系,并以动植物、商品与疾病的全球化,破除西方主导的工业生产和政治观念全球化.这类长时段、大区域式的全球史写作尝试,同样冲破了传统的历史分期模式,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漫长世纪"概念和叙事的合理性.但是,若以"漫长十九世纪"观照中国近代史,可以发现全球史视角下的另一番景象.

    全球史"漫长十九世纪"艾瑞克·霍布斯鲍姆于尔根·奥斯特哈默

    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潮

    王加丰
    123-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潮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前一时期三种相关思潮的基础上,后一时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思想流派.其中,那些根据现实发展而不拘一格地吸取他人长处,提出新的解释,作出新的决策,并尽可能付诸实践的思想家所产生的影响最大.种种原因导致他们的新思想在总体上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但其所引导的斗争实践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两代领导人的不同评价,也许可以从建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客观需要和当时法国工业化和无产阶级的具体发展状况来理解.

    法国19世纪上半叶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

    拉维斯式史学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殖民扩张刍议

    吕一民白玮
    134-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国败于普法战争后,令人印象深刻且不无意外的是,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前期就摆脱战败阴影,成功地以"伟大的法兰西"面貌重新跻身世界一流强国.其间,法国的海外殖民扩张远走在所有欧陆国家前面,从而突兀显现法国在近现代史中的一大吊诡现象,这就是庞大法兰西殖民帝国竟然是在始终高调宣示自由、平等、博爱治国理念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达到极盛.这一过程中,以拉维斯为首的一些法国史学家积极以历史知识生产与传播服务于本国海外扩张,并在学界着手建构法国殖民史学.他们的上述努力,无论是在引导当时法国朝野人士转变对殖民扩张的看法、推进殖民主义成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官方意识形态之一,还是在正面塑造法国对外扩张中的国际形象、从历史维度为扩张提供必要性和合理性上,确实都起过不容低估的作用,甚有必要予以深入考察和认真反思.

    拉维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历史知识生产与传播殖民史

    大语言模型在学术研究中的价值、风险及其规避

    苏君阳陈亚涵刘腾宇
    149-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时代下,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引发了多领域的范式革命,探索其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价值与风险规避具有必要性.大语言模型本质是字词从语言空间向语义空间的转换模型,具有同构性、统一性与稳定性的特征.大语言模型在学术研究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原创性、知识管理与应用认同三个维度,提供了跨学科学术创新、学术体系发展与提升学术研究影响力的价值.大语言模型存在的结构性与能动性局限主要表现为方法模糊、责任模糊、评价模糊、主体性模糊,易造成研究信效度难以认定、人机角色责任划分不清,产生学术伦理不端与研究者关键技能退化的风险.规范和引导大语言模型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应增强研究者的主体性、重视研究的解释性与反思性、探索梯级人机协同研究策略与加强学术伦理建设.

    生成式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学术研究人机协同

    作为爆发的文学:从蒂尼亚诺夫到洛特曼

    奥格·汉森-勒沃郑文东
    156-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20年代的俄罗斯在分析性艺术思维框架内最激进的理论,就是形式论者用演变模式的结构规律取代文学、文化和艺术的历史起源研究.尤里·洛特曼在演变理论、历史发展领域的研究和发现与尤里·蒂尼亚诺夫的相应思想有关,但尤里·洛特曼将其对文学体裁演变、对共时和历时语境的观点扩展到了一般文化领域.这一扩展借鉴了俄罗斯的传统,包括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形式论者的传统,这种广阔的视野具有全面的文化和艺术理论意义.

    尤里·蒂尼亚诺夫尤里·洛特曼文学的演变体裁理论文学日常

    "文学性"理论的中国化阐释与多维度延展

    赖大仁
    162-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中国当代文论学术史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引入"文学性"理论展开研究,既受到当代西方文论影响,也与我国当代文论观念变革和理论重建密切相关."文学性"在一定程度上转换成本土化文学理论问题,得到多方面、多维度的中国化阐释,推进了中国当代文论创新发展."文学性"理论的中国化阐释与多维度延展,总体进程是从语言形式论阐释,推进到文学审美论、文学本质论阐释,以及走向文化研究转向中的理论阐释与外向性延展,然后随着近期"后理论"转向而形成不断深化延展的阐释趋向.从内在理论观念来看,则是从比较单一视角的文学文本特性探讨,延展为多维度、综合性视野的理论探讨;从基于文本事实的抽象化文学本质特性的概括阐释,扩展到文学实践机制及其文学功能—意义的系统性阐释,推进了这一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的深入研究,对当代文论创新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文学性"理论中国化阐释多维度延展阐释空间

    跨文化阐释:路径与机制——从"阐释即对话"与"阐释即翻译"谈起

    周启超
    172-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阐释学可谓文学研究中历史最为悠久、形态最为多样的一种基本范式.以文学形式、文学结构、文学功能的深耕为根本旨趣的现代斯拉夫文论,对文学阐释学有独特贡献.高扬"复调—对话—狂欢化—外位性"的巴赫金和潜心于"文本—符号—结构—功能"研究的洛特曼,都对跨文化阐释做出了具有学理性的开拓.巴赫金在文化哲学层面上展开其阐释学命题建构,提出"阐释即对话",认为积极阐释生成于多声部对话,外位性视界促成了跨文化交流中的创造性阐释.这是在方法论层面探索跨文化阐释的路径.洛特曼则是从符号学角度提出"阐释即翻译",认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互动乃不同文本符号代码的转换互译,跨文化互译会有意义创生.这是在认识论层面探索跨文化阐释的机制.从学术史与思想史来看,巴赫金与洛特曼这些命题实则是与阐释学重镇德国阐释学思想理念的创造性对接.

    阐释学跨文化阐释对话互译巴赫金洛特曼

    在人工智能时代重审对话性与互文性概念

    钱翰
    179-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概念是在巴赫金对话性理论之上的进一步延伸,以文本的相互作用取代了后者的人文主义的主体观.但是克氏所构想的全体文本的海洋对于每一个人而言只能是一个想象,不可能成为现实.目前刚刚兴起的ChatGPT等人工智能大模型则有可能阅读和利用人类海量的文本数据,并且进行深度学习和训练,从而真正实现整体文本的相互碰撞、引用和变异.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互文性概念的生产力,以及人工智能对文学写作和作者观念的冲击.

    人工智能对话性互文性作者ChatG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