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战线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战线
社会科学战线

邵汉明

月刊

0257-0246

0431-84612431 84638362

130033

长春市自由大路5399号

社会科学战线/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内容以反映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主,涉及文、史、哲、政、经、法等基础学科,也注重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试论陆九渊的中医哲学思想

    徐仪明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陆九渊以"医国手"自许,但"医国"与"医人""医病"不无关系,且"医国"原是从"医人""医病"而来的.《陆九渊年谱》中记载其"吾有四物汤"之语,"四物汤"者乃是治疗"血疾"之良剂,盖为陆九渊所熟谙.象山且善于补肾养肾,故其肾精充足,甚至能够做到"终日不倦,夜亦不困","劳而早起,精神愈觉炯然".其对各种疑难杂症持审慎的态度,对养生之道也是黜虚求实,脚踏实地,尤其反对服食求仙.陆九渊还认为对于"养心"危害最大者就是"心病",其云:"莫教心病最难医."因此强调对于"良心"的呵护、调养和及时的疗治等环节,防止出现"戕贼放失"等祸患,从而使之"畅茂条达",呈现出一派繁茂景象,"心病"随即就会消踪匿迹.陆九渊还认为治理道德与治理血气二者不可分割,但其又强调讲道德之后才能够治血气.当然,所谓"医国手"与一般的"医人""医病"者具有很大的不同.作为一名良吏,陆九渊忠于自身的责任与使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象山更强调"身或不寿,此心实寿",指出"心"具有恒久性,亦即是说精神生命的不朽性."心"之所以具有恒久性,因其与宇宙同体,其云:"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己分内事,是宇宙内事",即说心既是人的主体意识,同时也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这样,就为其整个中医哲学思想奠定了"心学"的理论基础.

    陆九渊中医哲学心学医国医人医病

    儒学的医疗与医疗的儒学——儒学生命教化论的一个新维度

    程旺
    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儒学与医疗关涉的理论维度十分丰富.儒学医疗之维,可以丰富对"医疗"理论面相的多元理解及相关疗治方案的选择途径,同时也有助于扩充儒学修身理论的应有内涵.孔子注重通过道德养生和礼仪培护来实现对身体和内心秩序的束导、调节和提升,揭示出儒学对身体疗治的独特光谱.中医学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作为身体康健和养护的理论总则,孟子所谓"浩然正气"则凸显出"正气"应有的另一理论向度.儒学教化促进实现身心一体的形式及内涵,其思想缘由亦可从儒学内具的疗愈意义上获得理解,抑或说儒学本身就是一味药.心学一脉就善于将自身理论用以救治人心称为"因病发药",用心学思想治疗心病、解除痛苦,说明儒学在疗治疾病上的效验和作用.从儒学与中医学互为观照的历史传统看,儒学和中医学都主张身心一体,且都未忽略身心、内外之间的交关、交互影响,二者都是生命的学问、教化的学问,都指向生命的教化,儒与医之间可以相得益彰、互为启益,将两个视域结合起来,生命的教化可以更有厚度.

    儒学中医学儒医哲学治疗生命教化

    明清时期儒、医融合的思想演变及其特征

    张玉漫刘涛
    18-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从儒、医关系发展,儒、医经典类比,儒、医思想融合三方面入手,分析归纳了明清时期儒、医融合的思想演变及其特征.明清时期的医、儒关系以互融互显为主流,医学家们多将医学经典类比于儒家经典进行论述,其中又存在着先儒后医、儒优于医等思想特点.清代出现的"儒易医难""儒书易读而医书难读"等思想,则是对先儒后医、儒优于医思想的批判与平衡.就思想融合而言,在人伦观和方法论方面,其特征体现为医学家对儒家孝道观、经权论的传承与运用.在宇宙论方面,其思想特征体现为医学家借助儒家阴阳论来评判与整合医家内部的理论分歧.在工夫论方面,其思想特征体现为医学家以儒家工夫论来诠释医学理论并将之成功运用于临床,进一步推动了儒、医融合从理论层面走向实践.

    明清融合演变

    新媒体环境下中医药文化传播体系的重构

    崔为
    2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新媒体环境对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结构与方式正产生强烈冲击,同时也为中医药文化塑造着全新的传播理念和社会观念.所以,新媒体环境下研究中医药文化传播体系的重构意义,是在中医哲学的基础上,寻求中医药文化与科技的平衡结构,或者说是寻求传播中所体现的文化生态平衡.文章通过中医药文化的哲学思想、传播基础和传播途径进行阐述,对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内涵建设进行尝试性的探索;进而从技术、人文、经济和制度等角度阐述新媒体语境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环境;最后从精神内核、认知基点、跨文化传播等三个方面重构中医药文化新媒体传播体系.

    新媒体中医药文化传播体系传统文化

    入分配理论的迷思-构建——兼论剩余分享制度

    陈享光
    3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逻辑,既不同于脱离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分配逻辑,也不同于脱离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分配逻辑,绝不能用所谓基于市场经济的分配逻辑来否定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也不能用脱离市场经济的纯粹社会主义的分配逻辑来否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有分配逻辑,否则会陷入理论的困境,收入分配理论及其相应的收入分配制度的构建应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配逻辑.文章尝试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有的分配逻辑,并基于这种逻辑考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剩余分享制度.

    经济剩余生产条件按劳分配所有权标准

    中国经济发展的独特性:一个基于土地制度变迁的考察

    高帆
    4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呈现显著的本土化特征,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独特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文章从目标、制度、绩效"三位一体"的视角提出了一个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独特性的分析框架,该框架强调经济发展的目标、制度、绩效之间存在依次影响关系和动态变迁机制,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根本制度是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和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些制度旨在回应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这样的根本绩效,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制度、绩效具有区别于其他经济体的显著特征.中国在不同阶段形成的阶段目标、阶段制度和阶段绩效是"三位一体"框架的具体展开.土地制度为考察中国经济发展独特性的"三位一体"分析框架提供了案例,中国土地制度的形成服务于根本目标、根本制度和根本绩效的关联逻辑,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推进具体制度的变迁,以此回应重工业优先发展、经济增长、经济高质量发展等阶段目标,土地制度变迁验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独特性以及这种独特性的"三位一体"分析框架.依据文章的分析,可以引申出对中国主动构建经济理论和指导新时代经济实践的相应政策含义.

    中国经济发展独特性土地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新时期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研究

    赵惠敏
    5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在原有基于粮食产量和粮农个体的"外生性"补偿为主的政策下,出现了粮食丰产但农民增收慢及农民种粮意愿降低、粮食主产区区域性经济社会发展缓慢的局面,这表明该政策的作用日渐弱化,且与新时期要求的区域协调发展、共同富裕不相适应,急需优化与完善.文章提出应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粮食大安全观,完善中央政府和粮食主销区多层利益补偿主体,明确粮农和粮食主产区为多维利益补偿对象,且突出区域性整体补偿,此外,还要在粮食主产区布局与现代农业密切相关的产业,构建行政、经济、市场相互协调、相互补充、以多元化"内生性"补偿为主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实现公平、协调、可持续的区域发展和共同富裕.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内生性"补偿区域协调发展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影响企业投资行为吗?

    董雪兵董文博池若楠
    56-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评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并识别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升了企业投资水平,对企业投资活力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第二,在作用机制方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通过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促进新进入企业投资、发挥市场择优效应影响企业投资;第三,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民营企业、低资产密集度企业和高全要素生产率企业投资水平的影响更加显著;地方政府对企业施加税外负担越少,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政策效果越强.文章结论为进一步深化简政放权改革、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供理论支撑.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制度性交易成本市场机制企业投资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创新要素配置研究

    刘汶荣
    70-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和揭示要素配置、创新效率与能力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对处于新发展格局中的制造业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实证创新要素配置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影响的研究发现,劳动要素配置正向影响制造企业创新效率,负向影响创新能力;资本要素配置负向影响制造企业创新效率和创新能力.拓展性分析表明,从企业生产率和所有制角度看,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对于创新效率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对于创新能力却产生持续的负向影响.研究结果对合理配置创新要素、保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参考价值.

    创新生产率所有制要素配置高质量发展

    后赵政权建构中的路线冲突与政治危机——兼论十六国建政与延祚的内在困境

    李磊
    76-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平四年石勒去世后,石虎以"魏辅汉故事"为依据,以丞相总摄百揆,并受封为魏王,在后赵境内建立囊括十三郡的魏国,设置魏台,为赵魏禅让做好准备.但石虎最终放弃禅让方案,直接废黜君主.之所以如此,除了石虎已经完成对襄国朝廷的全面控制并平定关中石生、洛阳石朗等势力之外,与石虎对石勒政治路线的不满有关,不愿礼遇其后嗣.自定都襄国后,石勒在继续"以马上取天下"的同时,开始考虑"以玄默治之".石勒称赵王后,经由门阀制度建设,士族取得了为制度所保障的政治权益.称天王、皇帝后,石勒建立以尚书机构和中常侍为中心的决策体制,集权于皇帝与太子.但"天下未平"的处境迫使石勒仍须"以马上取天下",这成为石虎势力生存的政治空间.后赵内部形成以石弘、程遐、徐光为一方,以石虎为另一方的斗争格局.石勒死后,两条政治路线之间的冲突最终以一场未能完成的赵魏禅让而暂时告一段落.

    后赵政治路线禅让石虎石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