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战线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战线
社会科学战线

邵汉明

月刊

0257-0246

0431-84612431 84638362

130033

长春市自由大路5399号

社会科学战线/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内容以反映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主,涉及文、史、哲、政、经、法等基础学科,也注重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公民制度化政治参与内生动力生发机制质性探究

    朱哲吕霁航
    202-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制度化政治参与是公民政治表达的良好途径,也是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关键所在.探究公民制度化政治参与内生动力的生发机制,有助于提升公民的制度化政治参与度.遵循扎根理论,通过理论抽样,对搜集的材料进行登陆、主轴、选择性三级编码,据此构建公民制度化政治参与内生动力生发机制理论模型.研究发现,公民制度化政治参与内生动力的生发机制中包含刺激系统、固化系统和助推系统.公民对利益相关度的感知和社会流动预期会刺激其产生政治参与需要,对政治参与效能的积极预期、政治信任、清晰的政治参与主体意识会将个体由刺激产生的需要固化为积极政治参与的稳定意愿,而长期形成的政治表达良好行为倾向将进一步助推政治参与定位的产生.

    政治参与制度化政治参与内生动力生发机制扎根理论

    "单位研究"70年

    田毅鹏
    211-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中国研究的重要领域,单位研究发端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经历了"共产主义中国社会"研究(1950-1980年)、"计划体制批判"时期的单位研究(1980年—21世纪初)、社会治理背景下的单位研究(21世纪初至今)三个发展阶段,每一阶段都拥有特定的研究主题.发轫期的单位研究主要依托海外中国研究加以展开,试图发现中国社会主义体制和组织内复杂的内在联结和动员机制.而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发端的计划体制批判意义上的单位研究,其目标则是通过对计划经济的批判反思,对单位制的结构及功能展开深入分析,试图破解国企发展的体制困境.步入21世纪,顺应由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型,单位研究开始与社会治理这一时代主题直接联系在一起,如何在单位制走向消解的背景下重建中国基层社会的治理体系,成为重要的研究主题.可见,70年来的单位研究既是海外学界认识中国的重要领域,同时也是作为中国学界认识和反思中国现代社会结构的核心主题而存在的.单位研究的展开极大地拓展了理解中国现代社会的主题和空间,也推进了社会科学的本土化.

    单位研究单位制中国研究社会转型社会治理

    从"闭合"到"开放":单位组织内外边界的形塑与消解

    李珮瑶
    222-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单位组织为基础的单位制建立起来,成为重组中国社会的重要形式.从单位制的演进历程来看,其实际上可以被划分为三个阶段:单位体制边界的形成,厂办大集体的举办所带来的单位制扩张及"二元化",以及传统单位制的消解.这种变化过程具体是由单位组织内外边界的变动而塑造的,是在从"闭合"到"开放"的逻辑下完成的,同时也使得单位共同体呈现出由"闭合"到"开放"的特点.因此,单位组织边界的形塑过程也就成为理解单位变迁的重要路径.

    社会闭合单位组织边界单位体制厂办大集体

    国企技能形成体系与国家工业能力积累的微观基础——基于计划经济时期国企厂办技校的历史社会学分析

    王星徐佳虹
    233-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有企业技能形成体系是国家工业能力积累的微观基础.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的厂办技校和学徒制培训成为中国工业技术技能传承的主要途径.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之初至改革开放前厂办技校在国有企业技能形成中的历史印记,我们发现厂办技校对国有企业技术革新、技术攻关以及新老工人双向式技能提升具有正向功能.此阶段的制度环境、企业—学生—老工人之间的互惠共生关系以及情感教育对厂办技校成为国有企业技能形成主要载体发挥了重要作用.探索厂办技校在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技能形成中的贡献与作用机制,对于当下国有企业技能形成乃至中国工业能力积累都具有启发意义.

    国有企业技能形成国家工业能力厂办技校

    基于MOA模型的代际知识转移绩效影响因素研究

    卢艳秋孙丹丹
    241-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在动机、机会和能力(MOA)模型基础上提出理论框架.研究结果表明,代际学习意愿、吸收能力和组织学习氛围能够正向影响代际知识转移绩效;其中代际学习意愿的影响最显著;吸收能力和组织学习氛围能够增强代际学习意愿与代际知识转移绩效的关系.组织管理者应当积极促进年长员工参与代际知识转移活动,制定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组织学习氛围,全面提升组织内代际知识管理效率和水平.

    MOA模型代际知识转移绩效代际学习意愿组织学习

    个人微观决策机制视角下的教育投入差距思考

    方毅李盈萱
    246-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个人微观决策机制,刻画了文化资本、经济资本与教育投入的因果关系,梳理教育投入差距与收入差距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文化资本通过收入的不完全中介效应对教育投入产生显著影响,而且存在隔代传递效应;城乡、性别因素显著影响收入,但不影响教育投入.另外,不同收入群体在文化资本方面具有系统性的显著差别.高收入群体往往拥有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双重优势,有能力、有意愿增加对子辈的教育投入,这会导致收入差距和教育差距的代际传递.因此,公共政策干预是实现教育公平和缩小收入差距不可或缺的手段.

    教育投入差距收入差距文化资本代际传递

    大数据时代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路径研究

    崔巍
    251-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是解决城市发展中诸多问题的可行路径,大数据技术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基础.文章全面研究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大数据与智慧城市的关系、大数据下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底层逻辑,分析在大数据等新技术作用下,城市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共同推进信息化城市到智慧化城市、再到新型智慧城市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在大数据产业蓬勃发展背景下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体系.

    大数据新型智慧城市复杂局系统智能化技术

    先清与清"一国""一家"观念的历史变迁——以政治整合为视角

    翟墨王卓
    256-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满族是在明末东北这一特定历史时空中,由明末女真母体里衍生而来的中华民族内部的一个新的民族,在其由部落到国家,从雄踞东北到入主中原的过程中,先后完成了对明末女真、东北各族和中华民族的政治整合,建立了后金及清政权,历经从建州女真到满洲民族,从"满汉一家"到"天下一家"的历史变迁,为清末外强入侵情境下世界格局范畴内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最终形成,奠定了政治基础.

    清代满族政治整合满汉一家天下一家

    新时代革命文化的传承:价值、困境及推进路向

    闫立光
    262-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中书写的红色篇章.当前,革命文化的传承遭遇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冲蚀、教育与日常生活二分的影响、代际践行弱化倾向的挑战等多维困境.新时代,传承革命文化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建设人民的精神家园有着独特的价值意蕴.立足于新时代,推进革命文化传承,要以消解现实困境为导向,遵循理论话语强化思想认知、生活教育构筑情感认同、实践参与培育行为自觉的规律和路向展开.

    新时代革命文化生活教育实践参与

    地域形象媒介建构与东北刻板印象的历时传播

    王秀艳
    267-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媒介对地域建构与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媒介形象建构将地域转化为一种"媒介现实".群体凭借媒介取舍、加工、放大后的"实在世界"确立的地域形象认知图式常存在偏差.媒介技术演进与媒介建构方式的更迭标示了东北刻板印象的发展理路,文章通过媒介演进考察东北地域形象建构过程.早期东北印象经历了口头交流、群体互动到文学传播的建构过程;大众传播时代,决定东北印象的综合要素经由新闻报道、影视艺术塑造沉淀为东北刻板印象;"后传播"社会,社交媒体将东北置于"大众自我"建构的模式中,众媒将东北元素推至"立体传播"架构,东北地域形象的多维呈现改变了群体的单一认知,东北"刻板化"印象有所改变,但更趋复杂化.

    刻板印象东北形象地域形象大众媒介媒介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