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战线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战线
社会科学战线

邵汉明

月刊

0257-0246

0431-84612431 84638362

130033

长春市自由大路5399号

社会科学战线/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内容以反映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主,涉及文、史、哲、政、经、法等基础学科,也注重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神话:神性与诗性的合一

    夏锦乾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神话与巫术密切相关,巫术的本质是意志与灵的交易,这种交易构成巫术仪式的核心内容,把巫术仪式从行为方式转化为言说方式,就生成了神话,神话就是言说的方式.由此,神话的根源在巫术仪式,巫术的意志与灵成为神话的诗性与神性的直接来源.意志所显示的是原始人依凭自身"强烈的感觉力和广阔的想象力"能动地创造生活的诗性力量;而神性便是他们面对的那个蛮荒、原始的世界在头脑中的反映,那个蛮荒、原始的世界强大、无限、永恒,原始人对它既恐惧又离不开,必须从它那里获取生活资料.巫术仪式为诗性力量与神性力量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现自己、实现自己的舞台,它推动诗性力量向神性力量合一的运动,正是早期人类一种积极的生命观和世界观的体现.

    神话巫术意志神性诗性

    中国早期历史记忆留存与传播方式的变迁——以乐与诗为中心

    邱锋
    1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周代的礼乐文化中,诗歌、乐舞共同组成了保留、传播族群历史记忆的立体空间.雅乐概念的衍变标识着现实与历史的关联,其具体内涵展现了由仪式乐舞所建构的线性历史框架.其中的《大武》不仅是对周初历史的整体性和连续性表达,更揭示了仪式性活动与早期历史叙事的关联.周代乐师的"讽诵诗、奠世系"具有记忆族群世系、建构文化认同以及融合古今历史、填补记忆缺口的功能.随着礼乐制度崩坏,以及乐师主导的仪式性记忆模式向史官主导的文字性记忆模式的转变,原先附着于礼乐机制上的《诗》的乐义为后来孔子创作《春秋》所吸纳,这便是孟子所言"《诗》亡然后《春秋》作"的内涵.借助理解仪式性记忆与文字性记忆在早期文化发展中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看待此后学术发展中"口述"和"书写"两种知识传播途径,以及经学阐释在"重义"和"重事"上的两种偏好.

    历史记忆诗歌乐舞乐师春秋

    体乎经,证乎梦——经学视角下的儒者"夫子梦"

    冯兵于周
    2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孔子自述梦见周公,由此开启了圣贤梦传统,而刘勰梦见孔子则开启了后世的"夫子梦"传统,此以明代儒者最为典型.儒者的"夫子梦"与其经学实践及经学思想密不可分,其中最具特色的主要有感发梦与证成梦两种类型.感发型的"夫子梦"具有预言性质,多干预现实;证成型的"夫子梦"具有理性分析特色,通过梦境可检验做梦者的经学诠释造诣.对"夫子梦"的解读可视作从解梦角度探索经学传统的典型例证,有裨于学界对学术史既有重要问题的反思与再认识,同时梦境解读亦可视作进入经典世界的新路径.

    夫子梦经学诠释姚舜牧经典世界

    王船山的"体"概念——对宋明道学"道体"论的重构

    吴震
    3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明道学的"道体"被认为是与"今所谓本体意同"的真正本体论.程颐始以"道体"来解释"子在川上曰",并以"与道为体"论述"道体",朱子认为其"体"字为"体质"义,而非体用之体,即非体用论意义上与"用"相对的"本体"义.与此相应,朱子认为《中庸》"体物不遗"的体物也不过是"物之体"的意思.王船山延续了程朱的道体论,亦强调"体"即形体义.然船山基于其气学立场,认为道体无非是道之体,强调"道体自流行于天下"这一宇宙论形态的道体流行观.对船山而言,道之体即阴阳,也就是阴阳为道之体,故道与阴阳(器)构成了世界的整体结构.然而道与器并非分属形上形下,亦非两种"异体",相反,道器构成"交与为体"的一体关系.重要的是,在道器结构中,器为基体,道为属性,因而只可说"道者器之道",却不能说器者"道之器".这是由于世界的实在性唯在于"器",故曰"天下惟器".总之,船山哲学通过对宋明道学"道体"论的重新诠释,建构了"形形皆有""体用胥有"的气实在论,而这一理论特质印证了张岱年所说的中国哲学本体论肯定"万有众象同属实在"的论断.

    与道为体体物不遗道体流行交与为体气实在论

    从吕留良的《大学》诠释看清初的"朱、王之争"

    刘俊李敬峰
    5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朱、王之争"是清初的全国性学术议题.而缘于"朱、王之争"总在《大学》一书,故由《大学》切入此议题便成为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津梁.清初朱子学大师吕留良沿袭这一公认的学术途辙,围绕辐辏于《大学》的核心议题如《大学》的版本和主旨、"三纲领"内涵及关系以及"八条目"中的"格物"等展开细致入微的辨析,显豁出"尊朱辟王"的学术取向.而这一取向赖其卓绝而醇正的朱子学学者的地位,相应地涵具典范的学术史意义:一是在后阳明学时代拔擢朱子学地位,加速朱子学在清初的复兴;二是助推"尊朱辟王"学术思潮的高涨,成为上承张履祥下启陆陇其的关键环节.从吕留良这一具体而鲜活的个案可见"尊朱辟王"是清初解决"朱、王之争"的主流方案,为朱子学在清初复兴并再度上升至官方哲学有先导之功,映照出《大学》诠释与学术思潮、学风递变之间的互相作用的关系.

    吕留良《大学》"朱、王之争"朱子学阳明学

    货币超越、本位谜题与中国货币制度演进——兼议戈兹曼眼中的中国金融遗产

    张杰
    58-7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针对中国货币制度演进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但在分析框架重建方面乏善可陈.不过,戈兹曼属于显著的例外.他在整理"中国金融遗产"时,发现了深藏在历史深处的"货币超越"现象.循此路径,似可破解困扰学术界多年的一些中国货币历史演进谜题.戈兹曼视角中的"货币超越"是指充当交换媒介的货币不再具有内在价值,而是纯粹的价值符号.这种现象早在中国商代即已成为现实,而在西方世界则是晚近的事情.中国之所以率先完成货币超越,与"大一统"政治体系和"超大规模经济"格局的较早形成以及经济资源的"跨空配置"需求紧密相关.货币超越留下的最重要金融遗产非"无(实物)本位货币制度"莫属,而确认这种货币制度为进一步研判延亘中国货币历史数千年的铜铸币和纸币制度的信用特质提供了全新逻辑.由此出发,作为货币历史常态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便有了意想不到的新解;大唐盛世与落后货币制度相映成趣之谜将会找到合理诠释;在确认了货币分配功能之后,曾经山重水复的货币起源之谜似乎也有迹可循.当然,无本位货币制度是最先进和成本最低的货币制度,也是对政府信用要求最高和最难操控的货币制度,它最终考验的是政府的财政自律能力.毋庸讳言,戈兹曼也有意无意间显露其欧洲中心论或西方正统观的倾向,又纠结于中国没能出现任何形式的现代经济(金融)组织却拥有几千年伟大文明的"李约瑟式困局".其实,循着本文的主题,问题最终可归结为:中国一直在用自己的货币金融方式创造着灿烂的文明和繁荣的经济.

    货币超越无本位货币制度货币制度演进中国金融遗产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探讨与启示

    马涛李卫
    7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有关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探讨集中在"轻重论"与"善因论"的论争中,并根植于中国传统的"大一统"体制."轻重论"与"善因论"的长期互动、融合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综合辩证思维模式的特点,强调经济政策调控的同时还要注意相关的政治、伦理等问题,推动政府与市场互为支撑、相互协调,有力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体制.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有关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探讨和思维模式的特点,不仅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超越,也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政府与市场轻重论善因论大一统天人合一

    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经济制度逻辑

    葛扬丁涵浩
    85-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从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发展70多年历史的角度,分析社会主义改造、改革与中国工业化、现代化内在关系的历史演进.由此认为,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经济制度逻辑.改造和改革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对所有制进行的两次深刻变革,改造是所有制的根本性变革,改革是在所有制根本性质不变的情况下根据生产力发展实际对所有制结构和实现形式的调整和完善.改造和改革都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目的就是加快推进中国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造和改革二者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历程中,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经济制度保障.

    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革基本经济制度工业化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批判视阈下的社会主义数字文化研究

    周绍东李靖武天森
    96-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催生了数字资本主义.为了巩固数字资本霸权,数字资本主义竭力塑造一种与其生产方式相匹配的数字文化,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可持续性决定了这种数字文化也不可避免地陷入困境,社会主义数字文化正是在突破这一困境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文章回顾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批判思想史,从意识形态蜕化、技术应用异化和社会再生产虚化三个层面对资本主义数字文化的幻象进行了反思,在此基础上,为社会主义数字文化的生成勾勒了一个唯物史观的分析框架,认为要从社会主义经济土壤中探寻社会主义数字文化生成的逻辑主线.文章的现实指向是:基于所有制、分配制和技术应用角度,探索构建人民共有、人民共享和人民共治的社会主义数字文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领域的深刻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在数字时代的必然要求.

    唯物史观文化幻象社会主义数字文化上层建筑变迁共有共享共治

    《魏书·序纪》中的南迁传说及相关问题

    楼劲罗尔瓅
    110-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鲜卑各部的南迁传说在形态结构、内容母题上高度相似,并可与乌桓、柔然等族部原出漠北的传说印证,这是其同属东胡族系的体现.这些传说均强调自身原出漠北,肯定南迁对其族部组织和性格特点定型的关键作用,其中叠压了东胡的族源记忆和乌桓、鲜卑相关族部的史前史、孕育史和形成史,又反映了这些族部从传说时代进入历史时期以后对所承传统的梳理.揭示这种叠压了多重时空内涵的状态,是合理抉发诸南迁传说所寓史影,适当解读《魏书·序纪》内容的关键所在.

    《魏书·序纪》南迁传说东胡史鲜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