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战线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战线
社会科学战线

邵汉明

月刊

0257-0246

0431-84612431 84638362

130033

长春市自由大路5399号

社会科学战线/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内容以反映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主,涉及文、史、哲、政、经、法等基础学科,也注重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洪范》《吕刑》文献来源问题新论——兼论早期口述"声媒"文献

    许兆昌朱元琪
    121-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传今文《尚书》"周书"部分的《洪范》《吕刑》两篇,都有远早于西周初年的久远渊源.《洪范》是殷商遗民箕子据其所记诵口述给武王的一篇文献,故春秋时期,人们既可称其为"周书",也可称其为"商书".《洪范》的早期流传,采用的是口耳传授方式,其原始文本具有突出的诗歌韵文特征,因此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仍可称其为"诗".其文字写本的最初出现,应在西周初年箕子口述给武王之后.《吕刑》的作者不会是周穆王,其主体部分"王曰"之王,应指某位古老帝王.从所述史事看,《吕刑》的最初产生时代甚至要早于殷商,与夏代的"禹刑"有密切的关系.与《洪范》一样,《吕刑》也有突出的诗体韵文痕迹.在文字写本出现之前,这两篇文献应都经历过很长时期的口述流传过程,一直以"声音"为媒介存世,由早期的乐官群体保存并传授.口述"声媒"文献易于记诵的文体特征,对于判断先秦文献的时代早晚及其史料价值,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洪范》《吕刑》早期文献口述文献"声媒"文献

    南方丝绸之路的拓建与管理

    方铁
    131-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方丝绸之路具有开通较早、运行时间较长、路线较多以及路况复杂、管理不易等特点.对南方丝绸之路的拓建、路况、通行之难易,以及驿站设置、治安管理等方面,历代史籍记载甚少,资料亦十分零散,致使后人难知其详.笔者收集、梳理有关资料,较全面地研究秦汉至清代南方丝绸之路之拓建、路况、驿站设置与治安管理等方面的情形.

    南方丝绸之路道路维护道路管理蜀身毒道南至海上道进桑关道

    滨海地缘与州县关系:《王宗本玄堂记》所见晚唐海州地域史

    胡耀飞
    140-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海县作为唐代难得的海岛县,海州作为唐代不多的负海州,在海外交通与地域文化的双重影响下,其州县关系呈现较为特殊的面向.新罗人在海州居住,以及遣唐使船的不时到来,为海外交通之明证;海州地域的鱼盐之利,东海县与海外的贸易,则共同促成海州滨海经济的繁荣.由此也带来州、县之间的利益冲突.《王宗本玄堂记》所记载东海县令王宗本对海州刺史"苛剥不道"的抵抗,就是这种冲突的一个案例.从田横以来一千多年的海州地域勇于反抗的社会心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作为田齐后人王宗本的胆魄.当然,海州地域的州县关系并非一直冲突,大部分时间为和平共处阶段.东海县令往往配合海州刺史的动作,海州刺史则常常做出善政的举措.

    海外交通州县关系王宗本玄堂记晚唐海州地域史

    试笔诗的形成与类型:从书法到诗歌

    张哲俊
    152-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试笔诗是迄今为止几乎没有专门研究过的诗歌类型.宋代以后,各朝诗人热衷于创作试笔诗,形成了诗作数量庞大的诗歌类型.试笔诗最初只是为了试用毛笔、纸张、墨等书写物品,并未承载诗文的其他功能,但诗人从试笔中体验到了超越一切的自由快乐,这是未曾有过的体验.试笔作为文类产生之后,或用于贺岁,或用于科举练笔,或用于患病之后"聊试笔力",形成了丰富的类型.

    试笔书法试笔诗诗歌文类

    金元之际的诗坛北移与诗歌风貌

    张勇耀
    163-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末北渡拉开了金元之际诗坛北移的序幕,此后诗人们北归家乡或寓居别地,北上燕京、和林、开平寻求救世行道之机,形成了一条浩荡壮阔的北向诗路.诗人北归使贞祐南渡后沉寂了 20年的北方诗坛重新焕发了生机,大量文人北行又带动了北上送行诗的繁盛.以耶律楚材为中心的和林诗坛成为史上最北的中国诗坛,刘秉忠、郝经等人北赴金莲川途中的创作则为诗歌拓开了一个生新旷远的空间.金元之际的诗坛北移对大都诗坛和上京纪行诗的繁荣具有导路开先的意义.

    金元之际北渡送行诗和林金莲川

    理论、历史与传播:国家形象传播视域下"中国之治"的三重逻辑

    谢清果韦俊全
    182-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下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呼唤新的全球治理秩序的出现,从而可以跳出单方主宰或文明对立的窠臼,呈现更多的可能性,并逐步发展出一个共生、共治的全球治理体系.作为中国治理体系思想结晶的"中国之治",成为传播中国形象和发出中国声音的内生动力与重要支点.在传播形态上,"中国之治"与政治传播、战略传播等紧密联系,对"中国之治"的解读与阐述不仅有助于深入思考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实践,也可为中华文明、国家形象研究开辟新的学术领地.具体来说,从国家形象传播角度观照"中国之治"生成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传播逻辑,不仅有助于推进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实践,通达"共生""共商""共建""共治"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亦有助于推动"中和"的中国国家形象与气质的建构与传播.

    中国之治国际传播国家形象传播传播气质共生传播

    名与源:关于新闻传播学"中国学派"问题的重思

    向芬
    190-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着重对新闻传播学"中国学派"问题进行历时性考察和跨学科比较分析.中国自民国时期开始引入新闻传播学,这一外来学科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经历了"美国模式—苏联模式—美国模式—中国模式"的转换,在"文化输入"和"文化适应"中不断进行着新闻传播学中国化探索.改革开放后,学界经历了从借用国外传播学理论到建构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的过程,期间出现了"到底有没有中国学派""学科本土化是个伪命题"等争论.中国化、本土化的倡导者强调在实践中寻找真理,开启中国阐释,形成中国学派.文章最后结合社会科学的知识性质和知识构成两大症结性问题进一步分析,提出应通过提升知识创新能力来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

    中国学派中国化本土化知识创新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

    数智技术赋能公共卫生治理:理论阐释与优化路径

    陈书全郝翰
    201-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智技术以数据互通为基础,通过全方位的数据整合,力图形成公共部门、技术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多元共治格局,实现公共治理水平的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治理的集中式组织结构、多样化治理手段和分流式程序理路,为数智技术赋能公共卫生治理提供了基础空间.基于数智理念、数智结构、数智技术的分析框架,公共卫生治理得以接受数智技术的全方位赋能.在数智理念层面,应当树立包容共治理念、普惠共享价值和群体安全追求,为结构重塑和技术铺陈提供宏观基础;在数智结构层面,应当完善公共卫生治理主体、行为和程序制度结构,构建内外共治、包容审慎、守正创新的制度体系;在数智技术层面,应当通过厘清概念、设定阈值、评估效能的方法,为技术赋能提供手段支撑.

    数智技术公共卫生治理治理效能多元参与外部监督

    数字信息流畅性影响治理认同的分化效应及其关系

    张洋阳
    212-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众对社会治理的认同感是衡量现代政府治理是否有效的重要依据之一.数字信息时代的治理认同培育,需要公众能够准确、有效接收政府治理过程中释放出来的信息.其中信息流畅与否会影响公众的信息接收质量,并在感知流畅性、概念流畅性、提取流畅性维度对公众的治理认同产生影响.感知流畅性可产生"助推效应",信息感知的留痕、组合特征能助力治理认同培育突破时空界限;概念流畅性可产生"迁移效应",概念认知的智能辅助工具在加快概念流畅性对治理认同过程、结果的"正迁移"效应显化的同时,也会催生技术流水线模式下的认知复制现象,从而触发概念流畅性阻碍公众治理认同的"负迁移"效应;提取流畅性可产生"唤醒效应",知识点、情绪的唤醒均可能对认同结果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在信息粗加工认知阶段,感知流畅性的"助推效应"与治理认同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在信息精细加工认知阶段,概念流畅性的"迁移效应"、提取流畅性的"唤醒效应"与治理认同之间存在着"倒U型"关系.信息生产、传播主体需重视在公众信息摄取的不同阶段找到信息流畅供给与治理认同之间的最优平衡点,唯其如此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流畅性促进治理认同的积极效用.

    数字化信息流畅性治理认同公众

    思想史传统中的民族志研究——《江村经济》与文化自觉

    卢成仁
    222-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江村经济》的民族志研究与中国本土的思想史传统有着内在的结合.《江村经济》延续了中国农业思想史传统所确立的农业与手工业合作的家庭经济结构及通过手工业提升人们收入的基本认识,在接引"合作(社)"的社会组织之思想资源中,形成对本土思想史传统的超迈.将《江村经济》放入同时代的学术争论中来看,其独特性不只在将经济生活融合于社会,更在始终坚持以农业和手工业合作的家庭经济结构为分析本位.《江村经济》历久弥新的经典意义,在于民族志研究与中国思想史传统的相互结合.

    思想史民族志《农政全书》《江村经济》家庭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