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战线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战线
社会科学战线

邵汉明

月刊

0257-0246

0431-84612431 84638362

130033

长春市自由大路5399号

社会科学战线/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内容以反映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主,涉及文、史、哲、政、经、法等基础学科,也注重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多元现代性问题及其解释学范式

    姚新中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元现代性"概念源自现代化的多维发展方式,但也内涵"一"与"多"的对立统一关系,因此是一个复杂的当代问题.立足于当代社会实践,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资源中发掘新的哲学解释框架和视角,全面把握多元现代性中的"一"与"多"各自的内涵与外延,准确定位"一"与"多"之间的张力,对于理解现代多样性问题以及其所引发的价值冲突,建构真正的多元现代性,不仅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现代性多元现代性价值冲突传统与现代

    分工与合作:源起性社会伦理的生成

    李建华刘树源
    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工与合作是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关注的重点问题,但一直游离于伦理学视野之外.就真实的社会伦理生活景象而言,社会分工关系才是人类最早的社会关系,它不仅是生产力的范畴,也是生产关系的范畴;不仅是经济现象,更是一种重要的伦理现象,因为它是人类生活的"第一秩序",也是最原初的伦理关系.因分工产生的合作是人类道德进步的标志性成果,也是社会伦理关系缔结的重要纽带,更是伦理协调的坚实基础,但合作的进化与合作的复杂性也充分表明,在现代社会,合作本身的伦理问题日益凸现,集中在合作的利益取舍上.在传统社会治理模式下,合作的规则外在于合作本身,选择合作就是先选择合作规则,而现代社会治理模式下,合作则表现为与对规则的选择与遵守是同时进行的,这其中不但有充分的对话沟通机制,而且均出自人己皆利的价值立场,否则会各自强调对自己有利的规则而导致合作失败,这就需要构建一种超越于自利性的现代合作伦理.

    分工合作人己皆利协调伦理

    作为人工智能下一个关口的意识研究——从加扎尼加的意识学说切入

    李恒威阮泽楠
    16-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近年来人工智能(AI)的惊人进步,AI是否具有意识以及如何构建有意识的AI系统越来越受到学界和公众的关注.要回答这类问题,我们仍然需要或者必须从意识理论中去寻找灵感和答案.立足AI意识问题的当前背景,我们考察了加扎尼加在《意识本能:揭秘脑是如何形成心智的》中提出的意识学说.透过脑异常这个窗口,加扎尼加得到了意识现象学的两个重要论断:意识与体验内容不同并且是可以分开的;意识首先是一种感受.为此,他提出了一个关于意识神经机制的模块—层级架构的主张,并用"开水冒泡"隐喻来形象地说明他的意识观.根据这一思路,构建有意识的A1系统需要我们在底层逻辑上辨明"意识"与"智能"的差异和关系,否则,我们就会在AI系统是否有意识以及AI是否会造成对人类的生存性威胁等一系列理论问题上产生困扰.

    人工智能加扎尼加脑异常模块—层级架构"开水冒泡"隐喻意识

    人工智能的学科汇聚现象及其对科研范式的影响研究

    王彦雨雍熙高芳
    2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5年起,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迅速与科学研究各个领域相汇聚,并逐渐成为一种通用型科研赋能工具,形成了独特的"AI for Sciences"现象.文章系统梳理了 自人工智能诞生之日起,其与科学活动的整体汇聚历程及阶段性特征,并结合人工智能研究范式的转变,以及当代科学所面临的高维灾难、数据灾难等问题,分析"AI+科学"热潮形成的动因.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人工智能与化学、地球科学、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材料科学等基础科学的汇聚态势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了人工智能技术对科学研究的独特赋能能力,如信息归类的智能化、扩展科学模拟规模、基于数据的科学预测、实现高维方程求解、进行经验试错替代、探索新科学猜想等.

    人工智能学科汇聚科研范式汇聚态势

    数字化赋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与路径

    夏杰长张雅俊
    4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使服务业发展产生了颠覆性变革,服务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服务业"成本病"问题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迎来新解.推动服务业数字化升级是培育壮大服务业发展新动能、实现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挖掘新增长点、提升高端服务业辐射能级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数字化通过扩大服务业规模、提升服务业效率、优化服务业结构、创新服务业模式和优化发展环境五条主要路径赋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究数字化赋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数字赋能、业态融合、规则创新、生态培育、品牌塑造"五位一体的实施路径,建议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推动服务业变革和创新发展,以数字化驱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建设开放优质的服务业新体系,营造优质的科技创新产业生态和消费环境,以数字化赋能服务品牌培育,充分释放数字经济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迈向新阶段.

    数字经济服务业变革高质量发展数字技术服务业结构服务业效率

    数据要素赋能创新模式演进

    潘家栋肖文唐楠
    5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据要素赋能创新模式演进是数字时代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创新模式演进是要素优化组合、重构生产函数的过程,通过要素融合共生、主体协作共生、产业融通共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创新演进的内在路径.数据要素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可以优化创新要素配置,变革创新组织体系,促使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构建创新空间网络,赋能创新模式演进.数据要素高度集聚也会导致平台垄断,遏制创新效率的提高.发挥数据要素价值,赋能创新模式演进需要加速数字技术攻关及应用、加大科研数据共享的力度、加快完善数据要素流通机制、加强数据要素规范使用保障等.

    数据要素创新模式资源配置经济—技术特征平台垄断

    政策税:激励性转移支付的理论与方法

    赵燕菁宋涛
    59-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义的税收可分为财政税和政策税.前者主要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定价,用以支持政府的财政预算支出;后者则通过价格手段影响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为政府提供政策工具.典型的政策税就是各种罚没收入,但由于在实施过程中,此类收入常与税收一起并入财政收入,用于原本应由财政税负担的支出,因此难以区分两种税收的功能,进而严重限制了政策税的广泛应用.区分以推动政策实施为 目的的政策税和以增加财政收入为目的的财政税,完善政策税返还的制度设计,有助于将政策税发展为激励性的横向转移支付,进而为以市场为主配置资源提供政策工具.

    政策工具机制设计有组织市场初始交易

    金融发展在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关系中的作用

    赵昕东沈承放
    68-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收入不平等—经济增长理论以信贷约束为假设条件,因此在不考虑金融发展水平的条件下分析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结果是不可信的.文章基于中国2008-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探讨了金融发展对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在控制金融发展水平下,收入不平等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负向影响;第二,金融发展对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直接影响效应总体是模糊的,能够削弱收入不平等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负向影响,增强收入不平等对创新投资的正向影响,但削弱收入不平等对物质资本投资的正向影响;第三,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金融业市场化反而对收入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负向效应具有增强作用.此外,金融发展能够显著削弱城乡间收入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负向影响.最后,文章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金融发展收入不平等经济增长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创新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

    赵丙奇吕惠明
    82-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善农户收入不均等现象是中国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顺利迈向共同富裕新阶段的关键.文章借助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库中的微观数据以及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1)数字普惠金融的农户增收效应具有地区异质性和城乡差异,中东部地区的农户增收效果优于西部地区,且相对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更能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获益.(2)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总体水平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覆盖广度指数的显著性水平较高,数字化程度并没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3)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优化收入结构和优化信贷配置,改善收入分配并促进农户收入增长.

    数字普惠金融农户家庭收入增长收入分配

    戊戌前后孙中山政治形象的棱镜效应

    安东强
    92-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史的叙述中,1898年前后的历史主题无疑是维新变法,事实上也是孙中山政治形象多歧性演变的历史节点.《伦敦被难记》的出版,让海内外看到一个迥异于普通匪人的中国革政党形象,甚至被西人称为变法维新党.汉学家翟理斯还在《古今姓氏族谱》一书中收录了孙中山传记,使其于史留名,首次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孙氏名人.受此影响,国内知识界通过报刊文章等渠道传播孙中山的政治言说,有的维新志士还秘密结识和联络他,引起了清政府的关注.维新派阵营内部有人希望与孙中山划清界限,明晰中国政党分野,甚至编刊《中山樵传》,以示孙中山与维新派的区别.孙中山政治形象的棱镜效应反映了清末"革命党"形象自觉及定型的过渡形态.

    孙中山"少年中国党"《古今姓氏族谱》维新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