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战线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战线
社会科学战线

邵汉明

月刊

0257-0246

0431-84612431 84638362

130033

长春市自由大路5399号

社会科学战线/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内容以反映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主,涉及文、史、哲、政、经、法等基础学科,也注重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共产党"学哲学、用哲学、创造哲学"的百年经验探析

    成龙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是未来的镜子,经验是宝贵的财富.中国共产党能够实现"三个伟大飞跃",创造"两个奇迹",这与其百年来一以贯之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创新、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全党有着密切的关系."学哲学、用哲学、创造哲学"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好传统,其根本经验就是坚持唯物辩证法,强调不同创新主体和要素之间的结合.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以来"学哲学、用哲学、创造哲学"的经验,对于我们把握理论创新发展规律,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创新经验

    中国共产党革命观的百年演进

    杨凤城肖政军
    1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思想与实践的重要理论母题.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观经历了从"社会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从社会主义革命到"不断革命",从"改革是第二次革命"到以党的"自我革命"带动新的"伟大的社会革命"的历史演进.综观党的百年历史,可以说"社会革命"始终是其全部革命言说与实践的根本主题.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就是为进行"社会革命"而创立的.一百年后,"社会革命"又在历史继承和时代赋义中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社会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自我革命

    构建新型现代国家:中国共产党救国、兴国、强国的百年道路

    周光辉彭斌
    26-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动员、带领中国人民走过了救国、兴国、强国的百年道路.从国家构建的角度讲,当代中国确立的国家治理体系既不同于以皇权为中心的传统国家体制,又不同于西方国家所采用的政党竞争、分权制衡的国家制度,而是一种新型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国新型现代国家构建是在救国、兴国、强国的百年历史进程中展开的,实现国家统一和独立自主是克服国家生存危机的政治前提,构建新型现代国家是兴国、强国的政治基础.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不断推进新型现代国家的构建,是实现国家有效治理、促进现代化发展的制度保障.中国新型现代国家的构成要素是,中国共产党掌握国家领导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国家根本原则;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指导思想;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采取民主集中制的国家权力运行机制.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是新型现代国家的鲜明特征.中国新型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内生性、创新性、有效性、正当性和可持续性,积累和形成了坚持实事求是、统一领导、包容多样、以变求通、和平发展等基本经验.

    新型现代国家中国共产党救国兴国强国

    "差异性"和"多样性"的世界:庄子的"物之不齐论"

    王中江
    39-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庄子思想中最显赫的符号之一是"齐物"或"齐同",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一直为研究者所关注.但庄子思想同时包含着与之相对的万物殊异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概念.庄子不仅提供了一幅世界丰富多彩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图像,而且从不同方面说明了万物为什么具有差异性,为什么是多样的和不同的.这不仅取决于万物的内在之德和内在之理等,而且也取决于人们如何观察和看待万物("以差观之")以及如何运用万物的眼光和价值观.整体上考察庄子的世界差异性和多样性论域,揭示庄子与"齐物论"相对的"物之不齐论",才能完整地呈现庄子的"万物异同观".

    庄子差异性不齐

    治教分离视域下人性善恶问题之勘定

    陈赟
    49-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欧阳修对"三代以上"与"三代以下"的区分为先秦儒学的理解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在从"治出于一"到"治教为二"的结构性变化中,君师合一的结构被"德有天下"的圣者与"位有天下"的君主二分结构所替代,圣王的分职关联着治教的分域,正是这种分域导致了"独善其身"的修身可以在政治性的礼法秩序之外成为独立的自我确证方式.治、教二域遵循不同的原则,即"王者尽制"与"圣者尽伦":"尽制"遵循下行性的防御原则,不直接以导人向善为目的,但却必以止恶为首要目标;"尽伦"遵循上行性的引导性原则,借助教化激发人的向善、向上的激情,圣贤生命人格的榜样示范作用就是教化的基本形式.在以上视域中,性善论作为内在而先天的原则,应当被勘定为教统的人性论原则;而性恶论针对的是人性的经验性表现,则当勘定为治统的人性论原则.唯有合孟子、荀子人性之论,基于"治出于二"的格局,方能使性善、性恶之说各得其所.以教统——性善为内,以治统——性恶为外,以内外去"结构"教统与治统,才是内圣外王的根本指向,也是中国思想在"治出于二"之后的基本理念.

    圣者与王者尽制与尽伦性善与性恶内圣外王

    基于广义论证理论的藏传寺院辩经研究

    鞠实儿曾欢
    56-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采用广义论证理论研究藏传寺院中的辩经活动.通过比较藏传量论研究的主要方法论,阐明了采用广义论证方法研究辩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遵循广义论证研究程序,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对陀乐寺辩经案例的数据进行分析;进而揭示了案例展现的辩经过程中,辩经者的语境、采用的规则以及相应规则生成的语篇块的策略功能;在此基础上描述了上述辩经过程的分层结构.依藏传量论和寺院文化背景对上述辩经规则进行辩护,考论它们具有佛教意义上的合理性.从而揭示辩经福慧二资粮积累之自利利他的成佛修行实践体认.由此,辩经将不再被认为是一个由术语编撰而成的抽象物,而是僧众遵循藏传佛教文化规范的社会互动过程.

    逻辑藏传量论广义论证田野辩经

    诡辞抑或正理?——广义论证视域下的"离坚白"之辩

    郭桥
    70-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离坚白"是先秦辩者提出的一个命题,在先秦乃至秦汉尤其是班固撰写《汉书·艺文志》以后,遭到诸多学者的批评.在传世本《公孙龙子·坚白论》中,保存有公孙龙关于"离坚白"的详细论证材料.这些材料,涉及名的澄清和界定、名的适用范围,等等.《坚白论》中所构建的论辩属于无效论辩,双方的争执仅限于语言层面.在这一辩论过程中,公孙龙提出了其名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同的名之间具有"相离"关系;运用具有相离关系的名,可以实现正名万物的目标.

    离坚白公孙龙论证方法名学思想

    中国经济体系的形成与演进:一个历史地理学视角

    张杰
    8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期以来,国内外文献对中国经济体系问题多有关注,但总体上缺乏历史地理学角度的考察.可是,中国经济体系形成的深层机理恰好掩藏在特殊的地理环境之中.文章旨在为探究中国经济体系的形成与演进提供一个历史地理学的视角.在中国经济体系的形成过程中,特定的地理因素在起点上赐予其特殊禀赋并对此后的演进路径施加影响.数千年来,基于黄土高原的地理约束,中国先民一直在艰苦探寻成本最低的经济制度安排.在此过程中,"满天星斗"般闪烁的多元文明汇流于中原区域,铸就了文明核心区,"和而不同"与"因俗而治"渐成基本理念,而横亘高原北部边缘的农牧交错地带以及由此产生的农牧力量的冲突与融合,则不断锤炼着中原腹地的经济行为方式.唐宋以来出现的政治中心北留与经济中心南移的空间组合,持续内生出对统一经济模式的巨大需求.而游牧文明曾经施之于中原文明的边缘冲击连同近代以来源自西方的外部冲击,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经济结构的自省、成熟与更新.绝大多数时期中国经济体系都在封建与郡县或者分权与集权之间周期性摆荡,千百年来人们对经济体系最适结构孜孜以求,虽然既往文献未见明确刻画,经过汉唐的检验,合理调配上层与民间力量的基本内涵却清晰可见.值得关注的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启动的经济改革进程中,这一基本内涵及其绩效已然以政府与市场合理搭配的方式得到新的体现与检验.

    中国经济体系黄土文明农牧文明冲突基本经济区历史地理学

    再论银行学派与通货学派的历史争论及其当代意义

    贺力平
    93-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1840年前后,围绕英格兰银行发行的银行券和政府政策引发了通货学派与银行学派的争论.两派在货币概念、货币与物价的关系、货币与经济波动的关系等问题上表达了针锋相对的见解.尽管两派都同意货币数量论的基本等式,政策建议却迥然不同.通货学派的观点因"政治正确性"被吸收进1844年《银行特许状法》.但实践证明,银行学派的观点更适合正在成长中的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发挥货币政策效果.争论促进了货币信用理论的学术进步,回顾这场争论有助于理解人们在21世纪遇到的一些货币理论和现实问题.

    通货学派银行学派货币货币数量论1844年《银行特许状法》

    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历史演进与实践愿景

    宋冬林谢文帅
    101-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历史演进,经历了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探索建立,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发展完善,始终依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主线,最终形成一个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基本分配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共同构成的完整有机统一体.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为进一步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要以人民为中心、以"两个毫不动摇"为关键点,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以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为出发点,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为着力点,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经济学逻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分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