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战线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战线
社会科学战线

邵汉明

月刊

0257-0246

0431-84612431 84638362

130033

长春市自由大路5399号

社会科学战线/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内容以反映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主,涉及文、史、哲、政、经、法等基础学科,也注重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理论的凸显:社会史论战对史学的一个影响

    罗志田
    97-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理论与史料的紧张颇困扰令人,其实是个相对"年轻"的问题,大致起源于北伐后的社会史论战.论战本为解决现实问题而起,却的确可以说是中国史学界首次受到理论(当时特指唯物史观)的冲击.初试啼声的理论与方法携手,一鸣惊人,气势颇盛.其间更提出了理论即结论的主张,并提倡依理论以找证据的取向,影响广远.这些现象共同彰显出一个显著的倾向,即理论的凸显.尽管也有不同的看法,理论从此再也没有离开史学,中国史学的面貌因此发生了不小的转变.

    理论方法史料社会史论战唯物史观中国史学

    略论近代学人阐释诸子学的路径问题

    王锐
    108-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着近代中国的世变与学变,诸子之学重新受到各派学人的重视.不少人常援引域外之学诠释禹域旧章,从子书当中抽绎出古所未闻的"义理",将诸子遗言视为各类西学在中国古代的遥远知音,致使所谓"古学复兴"的背后,实质上是远西之学以另一种方式向中国传播.与此同时,近代依然有一些坚持中国历史本位,强调分析问题要从中国历史与现实出发的学者.他们在阐释诸子学之时,多能将其置于中国历史演进的脉络当中来理解,阐发其中关于国家与社会治理的学说,希望能完整地呈现诸子各派面对战国时期社会转型所做的政治思考以及这些思考对后世中国制度设计与政治实践产生的巨大影响.对于这些不同的阐释路径,需要从当代文化实践角度出发予以评析.

    近代诸子学中国传统西学中国政治文明

    "新帝国史":西方帝国史研究的新趋势

    刘文明
    118-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帝国史作为一个专门研究领域,出现于19世纪末的英国.20世纪上半叶,以《剑桥英帝国史》为代表,确立起一种关于英帝国史的宏大叙事,以宗主国为中心从政治、经济和军事扩张来解释帝国史.这种叙事在20世纪末的《牛津英帝国史》中仍然有所体现.帝国史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的去殖民化浪潮中一度衰落,但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而出现了复兴和发展,并在后殖民理论、新社会史、妇女和性别史、新文化史、全球史等思潮影响下出现了"新帝国史".在这种"新帝国史"中,性别、种族、文化、身份认同、互动网络等成为理解和解释帝国的重要维度,尤其是让殖民地人民"说话"和去宗主国中心化,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以宗主国为中心的传统帝国史叙事,但这一任务的完成有待非西方学者的参与和努力.

    "新帝国史"帝国史后殖民理论全球史

    现代化理论视角下的俄罗斯帝国

    И.В.鲍别列日尼科夫许金秋史旭超
    127-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俄罗斯学界对18至20世纪初帝俄时期现代化进程的解读,存在不同的理论视角和诠释观点.从进化论视角出发,现代化进程遵循普遍且主要是内源性的规律,是一种从原始社会生活向现代社会生活演进的阶段性运动,对俄国现代化进程持乐观主义或悲观主义的观点;从多元论视角出发,现代化进程发生在不同文化和文明背景之下,相应地依托各种社会文化传统,具有多向性和独特性,强调俄国特殊的发展道路;"主体论"视角分析了推动现代化进程的主导性社会力量、社会联盟或社会冲突对现代化进程及特点的影响;"区域论"视角强调了现代化进程中空间维度的重要性,关注国家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空间方面的特点.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出发,对俄罗斯帝国时期现代化进程的诠释大相径庭,形成了有关俄国历史的不同形象.

    现代化进程俄罗斯帝国进化论"扩疆型"

    中国文论理论性的三个维度——八论后五四时代建设性的中国文论

    胡晓明
    134-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理论与知识,是文论学科的两个轮子,日渐偏于一端,不免是学术内在的不平衡.理论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批判性;第二,建设性;第三,前瞻性.我们这个时代,不仅不应该排斥中国文论的义理部分,而且还要充分生发、创造性地转化文论中的义理,营构中国文论价值体系,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理论的建设性最根本的宗旨是以中国文化为主体,消化吸收西方文明的滋养,可谓"活中化西",这也是包括中国文论在内的理论工作很重要的建设性任务.理论的前瞻性,是深深海底行,高高山上立.对古典中国的精神内涵越是有深入的了解,越能产生真正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中国文论批判性建设性前瞻性

    凤鸟与中国艺术精神

    韩伟
    142-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凤鸟"作为中国信仰体系中的族群性概念,它不仅是艺术实践领域的重要意符,更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深层建构者.从石器时代的出土文物及有关"传说时代"的文献记载中,可以确定凤鸟崇拜在华夏信仰中具有共通性.随着"凤鸟"逐渐从天地信仰体系向艺术信仰体系的滑移,其对时间性艺术(如乐舞、音乐文学)和空间性艺术(如绘画、建筑)发生了全面影响,从而促进了中国艺术精神中"凤鸟模式"的形成."凤鸟模式"对中国艺术、美学产生影响的根源在于:凤鸟与天地的关系,促进了"艺以象德"与"艺以适性"两种艺术主题的形成;凤鸟呈现出来的理想化形式美,构成了催动艺术发展、完善的重要"形式因";凤鸟对"和谐"的艺术理想、"感物"的艺术发生观以及"动天地,感鬼神"的艺术功能论的形成,都具有理论层面的原型意义.

    凤鸟艺术实践艺术精神图腾

    犹吐光芒配残月——论陈三立诗文创作

    关爱和
    152-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陈三立是晚清颇负盛名的宋诗运动中同光体诗派的代表作家.同光体以"杜韩苏黄"为诗学路径,其诗歌创作影响延续至民国初年.陈三立早年随父亲参与湖南的维新变法运动,戊戌政变后被革职,离开政坛,改作诗人.文章将陈三立的诗文创作分为袖手人、悲歌人、亡国人、无归人四个历史阶段,勾勒出末代士大夫阶层斑斓多彩的情感世界.陈三立用燃烧生命与情感的方式,参与了新旧时代的历史过程.这种投入与参与,使一弯残月的旧秩序、旧文学,呈现一抹光芒.

    陈三立同光体家国情怀古典诗学杜韩苏黄

    闻一多《神话与诗》的学术境界与人文思想

    杨庆存郑倩茹
    173-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闻一多是"富有发明力的天才"学者,《神话与诗》是代表当时传统诗歌研究水平的经典著作.著作以诗为核心,深入发掘诗中蕴含的神话元素及其深层文化意韵,揭示诗本义与神话故事生成的内在关联,实质乃是"人的神化";以诗歌作品与作家为根基,从人类发展史视野考察中国诗歌发展与民族特色,从中华文化高度探寻诗歌创作艺术规律,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深刻理念与浓郁的家国.情怀.《神话与诗》充分体现着中华文化"以人为本"价值观、"天人合一"宇宙观、"尊道贵德"发展观的三大理念,为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

    闻一多《神话与诗》神话学术境界人文思想

    欺骗自杀分析范式的检讨与转换:从"被害人"到"行为人"

    王志远杨建民
    182-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欺骗自杀问题上,中国刑法学受日本刑法学的影响,采取被害人同意作为分析范式,以自杀者的决议真实性来判断欺骗自杀行为到底是自杀的教唆行为还是故意杀人的间接正犯行为.然而,欺骗自杀问题与被害人同意分析范式存在语境偏离,其表现有三:其一,欺骗自杀问题与被害人同意分析范式的事实构造存在差异;其二,被害人同意分析范式不具备解决欺骗自杀问题的理论机能;其三,错误类型判断基准难以统一.而且,被害人同意分析范式将被害人视为犯罪认定过程中的核心,会导致刑法评价的不当性.因此,对欺骗自杀问题的分析必须由被害人视角重新回归行为人视角,无须考察自杀者决意的有效性,通过对行为人在被害人自杀过程中的支配性判断可以直接认定欺骗自杀行为的违法类型即支配情形下成立故意杀人的间接正犯行为,反之成立自杀的教唆行为.

    欺骗自杀被害人同意分析范式行为人视角支配性判断

    积极刑法立法观下法益论局限分析——以中日涉信用卡犯罪刑事立法为视角

    刘瑞瑞
    192-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日信用卡诈骗犯罪立法动向的共同特点是刑罚积极主义倾向,亦即"积极刑法立法观"的确立,其中"法益保护的早期化"与"保护法益的抽象化"特点尤为突出.在日本,此种关于刑法立法动向上的理论总结大体是基于结果无价值论的自由主义法益观,以法益概念的具体化、明确化以及"法益侵害原理"的贯彻所得之结论,而且,对此种立法动向大多持批判态度.借此,日本理论界甚至针对作为实质违法论之核心的法益概念是否具有立法批判功能产生质疑.反观中国法学界,持结果无价值论的学者对积极刑法立法观则持支持态度,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理论在法益概念的理解上存在内涵泛化之倾向,对于"法益侵害原理"之内容亦存在误读.面对积极扩张的刑事立法之动向,法益理论已然捉襟见肘,比例原则才是今后探讨刑法立法合理化问题应予关注的一个原则.

    积极刑法立法观法益刑事立法比例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