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战线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战线
社会科学战线

邵汉明

月刊

0257-0246

0431-84612431 84638362

130033

长春市自由大路5399号

社会科学战线/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内容以反映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主,涉及文、史、哲、政、经、法等基础学科,也注重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时代国家荣誉制度的法治阐释:意涵、功能与创新发展

    李涛
    231-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治作为现代国家的基石,是宪法框架内国家荣誉制度构建与运行的基础.法治不仅为国家荣誉制度提供了坚实的规范性保障,而且确保了其正当性和权威性.国家荣誉制度作为法治价值与精神的重要体现,亦是宪法所确立并保障的基本制度之一.国家荣誉制度的构建与运行,不仅深深植根于时代背景之中,展现鲜明的时代性,还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内涵与实践价值,并与国家的中心任务紧密相连.国家荣誉制度的创新发展,不仅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迫切需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新时代,必须坚持以良法之治促进国家荣誉制度的与时俱进与创新发展,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应有功能,有效地服务于国家治理现代化.

    国家荣誉国家荣誉制度宪法价值国家软实力国家认同

    何种质量——教育质量观之反思与重建

    程红艳杜佳慧
    240-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质量是一个复杂的观念谱系,其核心内容指向教育系统效率(含效益、效能)之高低,即利用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达成教育目的.教育质量的考量不可避免地依赖于对教育要达成何种目的的认识.历史地看,教育质量观大致分为三类:完美主义教育质量观、生产主义教育质量观、服务导向的教育质量观.三种教育质量观各有来源,但均有片面性.中国教育质量观中完美主义教育质量观与生产主义教育质量观占据主导,致使教育被狭隘效率诉求裹挟.须警惕单一化、精英化教育质量观的话语霸权.教育质量观是多元社会主体对于教育效率达成的共同愿景和社会共识,是在教育系统内部与外部社会系统持续的对话、反馈与互动中建构生成的,具有建构性和多元性.多元教育质量观的理论依据在于,教育系统涉及多元利益的复杂性与多元价值的嵌入性.我们应秉持教育质量观的综合范式,将完美主义教育质量观、生产主义教育质量观、服务导向的教育质量观三者结合起来;在平等与效率的动态博弈中寻求好的教育实践;警惕教育质量评估的可错性风险,对教育质量的复杂多样性保持必要的敬畏.

    教育质量教育质量观教育效率教育改革

    农村留守儿童"动态"成长历程的实践图式及教育审思——基于生命历程理论

    许程姝邬志辉
    249-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研究以对象化指征和功能主义概念视角将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理解为"一直留守"或始终保持稳定的"留守"状态,过于简化或静态化处理具有潜在风险,部分地消解了留守群体的实在困境及情感体验,并面临政策立场上的抽象治理困局.生命历程理论下"轨迹"和"转变"的分析路径昭示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历程的"动态"特性,农村留守儿童"忧伤与孤独"的情感律动隐匿在"归属与分离"的成长轨迹中;"交替式监护"使亲子关系演化为"陌生人"、缺失情境的"家"观念被构造为"不团圆"等教养风险;教育历程中频繁"转学"成为既定事实并激发了农村留守儿童的主体行动与融入策略.生命历程视角下"留守"的动态机制挖掘及实践反思成为理解留守命题的新进路,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建设亟须深入基于动态情境的教育政策理解,考虑留守历程中形成、维持或加剧问题的教育事件,提高对在变化情境中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关注并施加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支持.

    动态生命历程理论农村留守儿童轨迹转变

    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无神论意蕴

    孟凡丽周泽云
    258-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纵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其整个理论体系贯穿着把人从抽象的天国解救出来,并回归现实生活的无神论旨向.经由马克思恩格斯阐发的"无神论",已经从作为"否定神而设定人的存在"的人本学概念,创造性地转化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这一转向的革命性和超越性意义在于,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不再囿于单纯的宗教批判领域,而是从实践出发完成对宗教有神论形而上学基础的哲学思维方式的彻底清算,将思维的立足点建立在实践之上,通过实践活动解释世界何以被创造,揭示真理源自实践对神秘主义的自明祛弊,指明改变世界的正确方式.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实践本体论思维方式

    以孝入法:从《胡孝子事略》看古代官制中的"孝"法律文化

    姬元贞
    264-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代在选拔、考评和惩处官员的过程中,有孝思想和文化的体现,孝德也进入了法律规范的范畴.《国朝先正事略》中的《胡孝子事略》表达了中国古代忠与孝必为一体的逻辑,也充分体现了孝德在中国古代官制中的重要地位.对于考评官员,孝是评价、衡量官员德行的重要标准;对于选拔官员,"举孝廉"自汉代开始就处于稳定地位并被后代不断沿袭发展;对于惩处官员,丁忧制度以法律的强制力形式规范了官员守丧的最低行为要求.

    《国朝先正事略》举孝廉丁忧制度法律文化

    抗战时期文化劳军运动研究

    郑宇
    270-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1942年"双十节"开始,为解决军队文化建设经费不足、设备缺乏、前线将士精神空虚、士气低落等问题,慰劳总会文化劳军运动委员会在国统区乃至海外开展了"文化设备捐募劳军运动".这一运动以劝募献金、团体献金、竞赛献金和义演(义卖)献金等多种方式,为前线募集到两千余万元劳军捐款,用于购置军队文化建设相关设备和物资,在短期内激发了海内外同胞的爱国热忱和参与热情,增进了前线将士的士气和战斗力,赢得了友邦各国的关注与支持.但这一运动在具体规划及实施中存在着诸多局限性与缺陷,未能从根本上构建军队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也无法达成预设目标.

    抗战时期文化劳军运动全国慰劳总会军队文化建设

    廉洁文化认同培育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

    杨溢
    276-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廉洁文化认同培育是增强"不想腐"自觉、筑牢"不想腐"精神堤坝的关键,是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中"精神生产"的具象表达,是新时代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内在要求.廉洁文化认同培育要以政治认同为根本、以思想认同为核心、以理论认同为关键、以情感认同为基础,夯实廉洁文化认同的物质基础,坚持廉洁文化教育的守正创新,利用好丰富多元的廉洁文化载体,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

    廉洁文化反腐败党的自我革命

    Abstracts

    281-282页

    人物介绍

    封2页

    丁申阳书法作品

    丁申阳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