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研究以对象化指征和功能主义概念视角将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理解为"一直留守"或始终保持稳定的"留守"状态,过于简化或静态化处理具有潜在风险,部分地消解了留守群体的实在困境及情感体验,并面临政策立场上的抽象治理困局.生命历程理论下"轨迹"和"转变"的分析路径昭示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历程的"动态"特性,农村留守儿童"忧伤与孤独"的情感律动隐匿在"归属与分离"的成长轨迹中;"交替式监护"使亲子关系演化为"陌生人"、缺失情境的"家"观念被构造为"不团圆"等教养风险;教育历程中频繁"转学"成为既定事实并激发了农村留守儿童的主体行动与融入策略.生命历程视角下"留守"的动态机制挖掘及实践反思成为理解留守命题的新进路,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建设亟须深入基于动态情境的教育政策理解,考虑留守历程中形成、维持或加剧问题的教育事件,提高对在变化情境中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关注并施加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