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绥化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绥化学院学报
绥化学院学报

田军

月刊

2095-0438

shxyxb@vip.126.com

0455-8301079

152061

黑龙江省绥化市黄河南路18号

绥化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为社科类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的办刊宗旨概括为:追寻科学理念,探索学术真知,传播先进文化,塑造大学精神。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21年黑龙江儿童文学现象观察

    张珊珊
    7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1年,黑龙江儿童文学热切呼应与深度诠释时代主题,作品获奖延续高水准、多类别.少儿主题出版弘扬红色文化等时代精神;梁晓声等作家的现实主义创作以多彩维度传递社会正能量;常新港等作家的成长书写呈现多重变奏与多元表达;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的儿童文学作品聚焦生态文明时代主旋律;左泓等作家的边疆书写展现地域与民族风貌.

    少儿主题出版现实书写成长小说边疆叙事生态文学

    20世纪后半期黑龙江美术的地域题材与形式风格探究

    孟祥龙
    74-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20世纪后半期的黑龙江美术作品为研究对象,对黑龙江美术作品进行题材上的分类,分别探讨农业题材、工业题材、冰雪题材作品中的形式特征,采用宏观的角度以及量化分析的方法,客观分析作品的形式风格,总结地域题材与形式风格之间的关系.

    黑龙江地域性美术题材形式风格

    北宋文人吴则礼生平考述

    渠嵩烽
    77-79,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吴则礼是北宋晚期文人,在诗、词、文方面均有成就,有《北湖集》五卷传世.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是今见最早记载吴则礼家世生平的文献,后世学者多因循陈氏旧说.但因其过于简略,且存在舛误,自清代起就有学者提出质疑.当前学界对吴则礼生平的过往记载进行了修订和补充,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不甚详备.文章首先分析了以往对吴则礼籍贯产生歧义的原因,接着就其籍贯及今属、家世及门荫、仕履及生年等问题逐一考证,以期深化吴则礼生平研究.

    吴则礼籍贯家世仕履生年

    《十字架上的魔鬼》中后殖民身份危机与伦理选择

    罗理浩黄晖
    80-83页
    查看更多>>摘要:被誉为"非洲民族文学守灵者"的肯尼亚世界级作家恩古吉的长篇小说《十字架上的魔鬼》详述了以魔鬼盛宴这一盗贼寓言为核心的肯尼亚独立建国后的后殖民伦理现状与身份危机.惨遭抛弃的瓦丽恩尕在自卑情结弥漫与依赖情结缺失的后殖民心绪中产生了身份危机,并在因之形成的伦理困境中,走向自杀这一早期伦理选择.获救后的瓦丽恩尕在参加魔鬼盛宴的过程中体悟到后殖民伦理的虚伪本质及其与身份认同的关联.在对后殖民伦理的批判与反抗中,瓦丽恩尕在与戛图利亚的婚变中做出枪杀老富翁这一违背伦理禁忌的弑父式伦理选择,以建构革命者身份走出后殖民危机.主人公的伦理选择蕴含恩古吉在殖民伦理批判中对肯尼亚社会的现实忧虑与未来希冀.

    恩古吉·瓦·提安哥《十字架上的魔鬼》后殖民身份危机伦理选择

    《神秘的河流》殖民书写中的"凝视"

    肖颖于元元
    84-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凯特·格伦维尔《神秘的河流》从主角威廉·索尼尔的视角再现早期澳大利亚殖民进程,试图揭露殖民的残酷并表达对土著居民的歉意.文章聚焦于福柯的凝视理论,探讨白人凝视视域下被边缘化的黑人土著群体形象,阐释凝视者与被凝视者间互为"他者"、不可消解的矛盾关系.白人携带着权力运作的目光导致了黑人土著的集体失语,最终沦为历史中无声的存在.

    《神秘的河流》凝视属下阶层他者权力与话语

    人机伦理秩序的建构:《我,机器人》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宋皓
    87-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对《我,机器人》系列作品进行解读和分析,进而呈现未来社会中人类与机器人之间伦理关系的建构历程.在宏大历史叙事背景下,阿西莫夫创造性的提出了机器人学三定律,并以此初步构建了人机伦理秩序基础;此外,文章还阐释了人机伦理秩序的正当性和自洽性,探讨并展望了未来高科技社会伦理环境中人类可能面对的种种伦理困惑,解读作家对人类未来的关注.

    艾萨克·阿西莫夫《我,机器人》建构伦理秩序文学伦理学批评

    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中国女性形象

    马琳琳
    89-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日本大正时代的作家中,芥川龙之介是一位与中国、中国文学联系最紧密的作家.芥川的作品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中国女性形象,其笔下的中国女性形象特征,以芥川在1921年的中国旅行为契机,前后有较大差异.文章从芥川的经历入手,研究其作品中的中国女性形象,明确芥川作品女性形象特征,并分析不同时期女性形象的差异性,明确其产生差异的原因.

    芥川龙之介女性形象中国印象

    汉日语言接触中"番"的语义流变

    葛锴桢王菡玉
    9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番"在汉日语言中的语义流变是语言接触下的一种体现.日语中"番"最早借自汉语表"轮流、更替"的"番",在这一义项的基础上经过转喻机制演变出表"顺序、次序""看守、照看""常用、粗劣""组合、配合"等义.现代汉语中"新番""一番"等网络新词的涌现则与日语表次序的"番"和表节目义的"番組"有关,在此基础上进行语义重构,在汉语中表达"节目"或"演员在公演中的排位次序"等义项,此时汉语的"番"也可看作是"回归词",经历了先借出后借入的发展过程.

    "番"语义流变汉日语言接触

    日语逆接复句关联标记「て」的句法语义特征和激活条件——以「XてYない」结构为中心

    陈燕青
    9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复句关联标记对厘清复句的关联机制,探究句子到篇章的构建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以往复句研究不太关注逆接关联标记「て」的用法.基于大规模日语书面语语料库,通过考察「XてYない」结构中逆接关联标记「て」的句法语义特征和激活条件,结果发现:在句法方面,关联标记「て」的逆接义激活受到前后项的词性和动词特征制约,且逆接义的「て」的前后项主语是否一致与后项动词的性质密切相关;在语义方面,逆接关联标记「て」中的既定逆接要比假定逆接更容易被激活,这是因为「て」的逆接义在语义派生过程中受到其意象图式的制约.

    逆接复句关联标记

    クレル句式中角色扩展的认知机制考察

    刘宁晖
    97-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授受动词历来是日语语言学研究的重点.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クレル句式中各个角色的扩展机制进行探究,结果发现,クレル句式在扩展的过程中,主观化的现象逐渐强烈,即从单纯的物的移动逐渐转向为对认知主体主观心理的反应.

    クレル句式认知角色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