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绥化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绥化学院学报
绥化学院学报

田军

月刊

2095-0438

shxyxb@vip.126.com

0455-8301079

152061

黑龙江省绥化市黄河南路18号

绥化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为社科类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的办刊宗旨概括为:追寻科学理念,探索学术真知,传播先进文化,塑造大学精神。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保健意识视阈下约翰·辛克莱尔饮食养生思想

    周琦凯
    3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18世纪中叶,英国社会开始兴起研究养生知识热潮.苏格兰政治家约翰·辛克莱尔(John Sinclair,1754-1835)也积极投身其中,将饮食作为最主要的养生方式,并对其加以研究,最终形成了因人而异、素食与肉食相结合的有别于当时主流养生思想的饮食养生思想.辛克莱尔养生思想起到了向社会公众传播养生保健知识的启蒙作用,提高了公众的健康意识,减少了疾病的发生,节约了社会的医疗支出,对英国保健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然而受制于时代及个人知识储备,辛克莱尔的饮食养生思想也存在着局限性和一些不足之处.

    工业革命约翰·辛克莱尔养生思想保健医学

    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生态旅游互动融合发展研究

    马琪
    40-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将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对于充分利用乡村资源发展乡村经济能产生积极作用.文章结合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现状,对农村地区生态旅游与乡村振兴战略互动,融合发展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找出优势并结合问题来做好分析,以此来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策略,助力乡村经济发展.

    乡村振兴生态旅游互动融合发展策略

    安徽传统村寨形象感知研究

    刘捷刘立冬
    43-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网络文本内容分析地方旅游项目颇为常见,其中所囊括的有价值信息数量较多,为旅游项目未来发展建设提供了最为重要的数据来源.文章基于网络文本内容分析层面探讨了国内安徽省传统村寨形象感知情况,提出具体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分析处理数据来源,对安徽传统村寨形象的积极感知因素、消极感知因素展开分别分析,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相关发展建议.

    网络文本安徽传统村寨形象感知发展建议

    乡村振兴背景下福建省农村养老服务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黄志斌杨建州
    45-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农村空巢老人逐渐增多,农村养老服务问题日益加重.推动农村养老服务发展,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是乡村振兴战略下必不可少的一环.文章对福建省老龄化以及农村养老服务的财政政策现状进行分析,针对乡村振兴战略下福建省农村养老服务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乡村振兴人口老龄化农村养老服务财政政策

    安徽省老年人农村互助养老参与意愿及影响因素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

    王一鸣苏立宁
    4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安徽省人口老龄化加剧的现实背景,提出了老年人对于农村互助养老参与意愿影响因素的假设,建立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假设检验.结果表明:个体因素、保障因素负向影响其参与意愿,认知因素、环境因素正向影响其参与意愿.基于此,文章认为应构建农村互助养老需求精准识别机制、引导老年人互帮互助形成积极养老观、打造更为完善的农村互助养老政策体系,以推动安徽省实现农村互助养老事业的高水平发展.

    农村互助养老参与意愿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

    "以病为医":《伦敦场地》中疾病意象及其隐喻解读

    徐晓宸刘明录
    54-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英国作家马丁·艾米斯的《伦敦场地》中,疾病意象贯穿文章始末涉及癌症、性病、百日咳、哮喘等,展现出一幅毫无生气、疾病肆虐的荒原图鉴.小说中关于荒诞、丑陋疾病意象的文本书写,造就了艾米斯独特而残酷的文学世界,即透过疾病的表征,展示西方人在现代社会环境围堵下的生存困境.文章从疾病意象的角度解读其所代表的两个维度的隐喻:对核威胁、种族歧视等政治方面的讽刺和批判,以及对女性"第二性"身份的解构,形成作家对疾病的独特思考,以病为医,诊疗社会.

    马丁·艾米斯《伦敦场地》疾病意象隐喻解读

    《朝圣者之路》的忧郁症书写

    伍月周芸芳
    57-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朝圣者之路》是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第二部小说,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桑给巴尔学生达乌德移民英国后的忧郁生活.移民后的达乌德陷入了自我否定、自我封闭、自我幻想的困境.其忧郁的根源是殖民主义留下的创伤感,家园和亲人丧失带来的流亡感,以及英国种族主义造成的幻灭感.达乌德忧郁症的治疗过程表明,忧郁症对缓解个体创伤有积极的生产作用.小说的整体故事也显示了在后殖民时代的英国,种族化移民重塑身份和重建家园的可能.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朝圣者之路》忧郁症殖民主义种族主义

    荆棘中成长:《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中韦瑟罗尔奶奶形象

    张岳贤
    60-61页
    查看更多>>摘要:《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是美国女作家凯瑟琳·安·波特的代表作之一,整部小说讲述了美国南北时期的普通女性成长路程,通过意识流手法,描述女主人公韦瑟罗尔奶奶弥留之际的心理活动,在现在、过往的时空中跳跃、穿插,回忆了韦瑟罗尔奶奶成长历程中三次被"抛弃"的经历,展现了当时的人情世故,并反映出韦瑟罗尔奶奶成长在艰苦成长岁月中,从丧失自我到学会寻找、发现、爱惜自我的成长经历,在荆棘中成长的故事.基于女性成长视角分析韦瑟罗尔奶奶形象可以给当代人们思想启迪.

    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女性意识成长荆棘自我

    《罗生门》结构主义二元对立

    袁晓婷
    6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罗生门》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1915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小说描述了一个普通人在利己主义驱使下堕落的整个过程,通过对"小恶""恶""最恶"人物形象的描写,慢慢地对读者的心理产生影响.基于利己主义的影响,无论是违背道德还是损害他人利益,都是利己主义者实现自己理想的垫脚石.《罗生门》在写作的过程中利用结构主义二元对立的方式将时代背景下的善恶、生死进行展示,通过老妇人以及仆人的形象对时代背景下的人性进行揭示.

    二元对立结构主义《罗生门》

    父权的"女儿国"想象 ——《即临之族》与《西游记》对比研究

    李靖钟洁
    65-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即临之族》是写于维多利亚时期的一部早期科幻经典.《西游记》为著名的神魔小说.这两部小说都有着精彩的情节刻画和世界建构,虽写于不同的两个时空,却刻画出来类似的"女性乌托邦".在《西游记》的女儿国,女性从事士农工商,为社会主体.而在《即临之族》的维利雅社区,女性不仅在身体上,也在智力等各方面都优于男性.然而,在女性为主体的表象下,却是父权意识的社会框架.通过对两个"女性乌托邦"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作者通过颠覆男女社会角色、回归现实选择,各自完成了对于社会秩序和性别等级的恢复.在男权下的"女性乌托邦"想象,只是海市蜃楼,女性尽管成为主体,却只是复制男性的身份和欲望.

    《即临之族》《西游记》鲍沃尔·利顿女权主义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