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绥化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绥化学院学报
绥化学院学报

田军

月刊

2095-0438

shxyxb@vip.126.com

0455-8301079

152061

黑龙江省绥化市黄河南路18号

绥化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为社科类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的办刊宗旨概括为:追寻科学理念,探索学术真知,传播先进文化,塑造大学精神。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乡约与社会秩序的契约伦理价值探析

    文茂臣刘卫华
    3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近现代资本主义的诞生,西方各国完成了从"身份社会"向"契约社会"的转型,并以此作为进步的标识,形成了相应的契约伦理和社会契约论。而中国早在北宋时期同样出现了具有一定契约伦理色彩的共同体组织——吕氏乡约。虽然乡约最终没能引起中国社会结构的现代性转向,但深入探析乡约中的契约伦理思想与正义的价值原则有利于总结其当代价值,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贡献力量。

    乡约社会秩序契约伦理

    "00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现状及提升策略

    尹成超王平
    40-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培养"00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即引领广大"00后"青年群体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矢志不渝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当前"00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已初步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逻辑支撑、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为现实支持、以马克思主义美好愿景为信心保障的基础框架,但在实践过程中仍有提升空间。文章围绕顶层设计,提升党委领导牵引力;阵地建设,加强课程建设驱动力;主体协作,增进多方合作协同力;技术赋能,发挥先进工具创新力四个方面,提出"00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进路。

    "00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顶层设计课程建设

    旅游文化品牌媒体传播优化创新研究——以淮河流域为例

    吴雪吴启祥
    4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些年,旅游业发展迅速,人们对旅游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欣赏到优美的景观,还要感受旅游文化内涵、享受高质量的旅游服务等。淮河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流域文化,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这些旅游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如果能够顺应新媒体的发展趋势,打造淮河流域旅游文化品牌并对外传播,就能够在保护旅游文化的同时发展旅游业。

    淮河流域旅游文化品牌传播路径

    产教融合背景下低碳旅游与数字化运营赋能酒店管理创新探索

    刘婷金声琅
    46-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教融合模式在教育实践中有着很好的运用价值,基于该背景,酒店管理的教育教学与实践工作需要不断的更新,其所培养出的人才也要不断与目前行业的多样化需求相适应,如此酒店管理方式才能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与创新。当前,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中,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因此,低碳旅游理念应运而生,将其与数字化运营相结合,能够有效促进酒店管理的发展。

    产教融合低碳旅游数字化酒店管理

    产业融合背景下陕西省文化因素渗入乡村旅游研究

    赵毅聂淼钟艳
    50-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合理渗入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能够较好地推动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面对产业融合下文化因素渗入乡村旅游的现实困境,相关方应妥善利用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旅游、深度挖掘利用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强化产业联动与信息技术运用。

    产业融合文化因素乡村旅游动力及出路

    爱的残缺:《儿子与情人》社会问题书写

    叶光华邵玉辉
    53-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儿子与情人》描写了 19世纪末叶英国工业社会和城市化过程中中下层人民的生活和在资本主义工业化条件下的各种矛盾关系及冲突,揭示了一个扭曲、畸形的社会现状。文章对当时英国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的社会问题进行解析,以期探求导致中下层劳动人民身心遭到极大摧残和人性扭曲的原因。通过对小说中莫雷尔一家感情冲突的分析,明确莫雷尔夫妇的关系、莫雷尔夫人与保罗的关系、保罗与克莱拉的关系因受到资本主义工业化损害而人性扭曲的必然性。

    工业化进程扭曲的人性迷茫的追求

    尤利斯基短篇小说中的精怪形象摭谈

    林官琼
    57-60页
    查看更多>>摘要:鲍里斯·米哈伊洛维奇·尤利斯基是20世纪上半叶的在华俄罗斯侨民作家。与其他俄侨作家不同,他的作品主要以边境森林警察工作的亲身经历和中俄边境民族文化元素为基础展开叙述,极具特色。文章以尤利斯基的两部短篇小说《蔡夫人的回归》和《狐狸的脚印》中的精怪形象为研究对象,结合世界文学作品中的类似形象进行分析对比,通过《蔡夫人的回归》中的鼠精形象和《狐狸的脚印》中的狐精形象,尤利斯基在文本中将边境民族文化和魔幻故事融为一体,模糊了真实与虚构叙述的界限,创造了独具一格的边境神话。

    俄侨文学世界文学精怪民族文化边境神话

    规训·觉醒·歧路——论《威尼斯商人》中的性别博弈

    张晓平
    6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从多重理论视角解读《威尼斯商人》中的性别博弈,从弑母、空间压制、客体化方面揭示男权机制对女性的规训,从自我叙述、反欲望、女性联盟揭示女性主体的觉醒历程,从理想化、自我评价机制分裂、女性性别霸权主义方面揭示女性在反叛中所误入的歧路。莎翁在为女性主体建构提供一种新颖的叙事范式的同时,又将能否成功反规训男性设立为评估女性价值高低的衡量标准,从而误入了女性中心主义的桎梏之中,需要引起学界及社会的警惕。

    《威尼斯商人》规训觉醒歧路

    论莫言《生死疲劳》中的非自然叙事

    牛艳争
    65-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死疲劳》借由佛教六道轮回的艺术图像,通过讲述一个村落近半世纪的历史变化和发展,展现出广阔历史环境下的真实人性。小说中多重叠加的叙事视角、双重循环和二元对话叙事结构以及非自然叙事空间都体现出其反规约和反模仿的"非自然"叙事特点。文章以非自然叙事为理论基础,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和叙事空间几个方面聚焦《生死疲劳》中的非自然叙事元素,解析作者对传统叙事规约的颠覆和解构,深化对莫言文学特质的认识,进一步丰富对《生死疲劳》的研究。

    莫言《生死疲劳》非自然叙事

    主观视点与心理距离——论动趋式"(X)来/去"的二语认知策略

    罗依薇
    68-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动趋式尤其是复合式动趋式的引申用法,一直是二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主观视点调控着"来"和"去"的选择与使用,心理距离会影响趋向形式的选择。我们聚焦"主观视点"与"心理距离"这两条主线,基于意象图式和隐喻投射机制,在空间域、时间域及心理状态域等概念域中讨论几组动趋式"(X)来/去"的二语认知识解策略。将抽象位移转化为具象化空间演示,在其中找到言者观察参照点,知晓目标与对象的心理距离,这样才能给出更简要明晰的统一性解释。

    动趋式认知主观视点心理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