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绥化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绥化学院学报
绥化学院学报

田军

月刊

2095-0438

shxyxb@vip.126.com

0455-8301079

152061

黑龙江省绥化市黄河南路18号

绥化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为社科类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的办刊宗旨概括为:追寻科学理念,探索学术真知,传播先进文化,塑造大学精神。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红色文化资源的多模态话语建构研究

    张敏黄知韵易倪叶
    7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红色文化传播力度不断增强,其传播内容和形式也呈现出新的特点。本研究从多模态语篇以及体裁互文的角度出发,构建适用于话语分析的多模态互文策略分析框架。研究表明,红色资源在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信息话语、情感话语、教育话语和市场话语四种话语类型,使用了不同话语组合模式及话语策略,以实现史实描述、话语转换、红色教育和视觉重构四种交际目的。同时,研究发现在市场传播过程中存在红色话语场域扩展致使其本质内涵被稀释、市场话语与历史话语相互侵占等问题。

    红色文化资源多模态体裁互文话语体系

    美国翻译家大卫·辛顿译介李白诗歌探析

    常红婧焦晨
    76-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卫·辛顿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家之一,但国内对辛顿及其作品的研究寥寥无几,尚无专门探讨其对李白诗歌译介的研究。文章以辛顿的《李白诗选》为语料,重点考察辛顿译介李白诗歌的副文本信息和翻译方法。研究发现,辛顿在译本中提供了大量关于李白生平、诗歌创作背景、唐朝文化和诗歌注释的副文本信息,增加了作品的深度和可读性。辛顿多采用深化和直译的翻译方法,运用现代英语诗歌中常见的韵脚休止和跨行连续的创造手法,忠实地传达出中国古诗的意境之美及其所蕴含的禅宗思想,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大卫·辛顿李白诗歌译介《李白诗选》

    文化自觉视阈下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困境和路径思考

    王珊
    79-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道风景。经济全球一体化背景下,人们对民族民间传统舞蹈文化的认知有限,缺乏创新意识和文化自信,导致民族舞蹈文化很难得到发展传承。我们要加强对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促进这一文化的良性发展方向。文章主要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所面临的困境展开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进一步探索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策略。

    文化自觉民间舞蹈文化传承

    《髹饰录》疑义考梳与比较

    丁玉璞丁晗
    8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髹饰录》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古代漆工专著,因其未刊刻出版,年代久远,故留下诸多疑义。文章尝试从作者身世、著作总目与细目、成文与成书三个视角入手,运用分析、辩证、比较等研究方法,梳理书作身世疑义,考梳其名与其人;比较朱启钤之、王世襄、长北、黄成版本体例;梳理大村西崖《中国美术史》、朱启钤、吴骞等相关研究,对《髹饰录》成文与成书进行探析。文章旨在通过文献梳理、比较,进而对其中隐晦之处进行讨论,以此切近《髹饰录》之历史真实原貌,力求为漆工理论传承与创新提供科学、真实的本源参照。

    《髹饰录》疑义考梳比较

    胡汉乐舞文化交流对汉代舞蹈的影响

    张大光
    85-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汉代,胡汉文化交流频繁,民族之间相互融合,文化彼此渗透,"诸胡汉化"与"汉族胡化"已被双方接受和认可。胡乐舞作为当时汉代舞蹈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化因素,为后世的舞蹈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胡汉乐舞两种舞蹈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既有区别又相互依存,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胡汉乐舞文化交流对汉代舞蹈的影响,可以增进文化认同,提高文化自信,培养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对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胡汉乐舞文化交流汉代舞蹈

    16世纪安特卫普版画图像的文化维度

    姚明睿王立秋
    88-90页
    查看更多>>摘要:16世纪的安特卫普,新兴的艺术市场与繁荣的城市经济使得公众与艺术的联系更为紧密,版画图像中出现了针对城市公众的审美趣味,并将市民阶层所熟悉的文化意义融入图像表达的世俗题材版画。而作为社会景观的图像以人们共同的文化理解与思考不断阐发社会意义,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十六世纪安特卫普版画文化维度

    淮河流域传统技艺资源的当代生活嵌入

    索峰
    9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淮河流域传统艺术资源底蕴深厚,在对淮河流域传统技艺的乡村振兴赋能机制考察研究基础上,文章认为淮河流域传统技艺文化具有多元叠加机理并彰显着一定的文化主体性。在当下艺术乡建之语境中,应通过优化传统文化产业机制、升华传统文化振兴理念、拓宽传统艺术产业的生活应用等嵌入路径传达当代淮河流域民众的时代精神,进一步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当代淮河流域民众精神文化生活品质,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传统技艺生活嵌入赋能艺术乡建

    德彪西钢琴作品的演奏风格和演奏技巧剀谈

    张鲜华
    9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开辟了后浪漫主义时期全新的音乐思路,他对印象主义画作的借鉴,对东方五声调式以及佳美兰音乐的融合,共同构成了其充满异域色彩的乐曲格式。文章对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风格形成的因素进行分析,以《塔》《g小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欢乐岛》3首曲目为选例,从和声调式、曲式结构、节奏织体、主题旋律等方面分析其乐曲风格;从踏板演绎、触键方式、速度与力度控制、节拍节奏处理等方面分析其演奏技巧,充分领略其钢琴作品的音乐内涵,以期对弹奏者和学习者提供学鉴。

    德彪西钢琴作品印象主义曲目风格演奏技巧

    《小偷家族》电影另类改编研究

    万魏
    97-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偷家族》这部电影获得了第71界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电影上映后其同名小说也正式发行。目前对于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的研究更多从电影美学、叙事风格、主题主旨等领域进行研究,而缺少从反向改编的研究维度。文章主要研究电影小说《小偷家族》的反向改编方法以及作家进行小说化改编的意义。是枝裕和在电影中所使用的客观、隐藏的视角在小说中则转变为全知的上帝视角,细致分析人物的心理,并在电影蒙太奇的结构中组织文章脉络,触发读者对电影的联想,在跨媒介的互文中形成对家庭问题的强调。

    反向改编电影小说小偷家族是枝裕和

    《老师·好》:博施济众、志存高远、止于至善的价值建构

    刘凤崔景赫
    101-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影片《老师·好》讲述了班主任苗宛秋老师高中三年间与学生们从分歧冲突到和谐相处的故事,爱生如子、不计个人得失的苗老师最终赢得学生们热爱、尊重和敬仰。青春校园故事里,既有对老师的感激敬佩,亦有对高远理想和纯洁友谊的追寻、探问与升华,更有勇于改过、向上向善曲折心路历程的诠释。影片通过多主题的交融,赞美了苗老师博施济众、爱生如子的师者情怀;呈现了老师引导学生们志存高远、自强不息的价值建构;彰显出澡雪精神、止于至善的情怀传承。

    博施济众志存高远止于至善价值建构情怀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