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学研究
社会学研究

李培林

双月刊

1002-5936

010-85195564 65122608

100732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社会学研究/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社会学学术期刊。注重发表翔实、科学的社会调查和社会学论文及国内外有关信息,探讨社会发展中各方面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和重大理论问题,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变迁和其他社会问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以中释外:基于文明互鉴的中国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梁永佳
    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提出"以中释外",主张用华夏文明的原创思想释译域外世界.作者认为,现代社会科学体系是欧美学者用理解自身的知识展开域外研究的产物,其创新之道不在于到远方发现新"例外",而在于回到"希腊罗马认识域"进行新解读.这种通过释译域外世界丰富自身文明的思路承袭了人类共有的文明互鉴智慧."以中释外"旨在通过文明互鉴超越"中国特殊论",探索中国思想的普遍性,用华夏视角对无限复杂的域外世界进行文化翻译,在具体经验研究中通过对话与欧美论述形成互补,从而建构能以理服人的中国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以中释外文明互鉴自主知识体系文化翻译

    中国社会学的知识积累与遗忘(1980-2022)

    李钧鹏周港
    2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知识是怎样变迁的?它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本文以恢复重建以来的中国社会学为个案,分别考察了从1980年至2022年的形式性与实质性知识变迁,发现中国社会学的知识变迁在形式上体现为扇形伸缩,遵循"少数定律"在增长繁荣期和增长式微期之间更替,并受到国家建构进程的直接影响;实质性知识变迁在分支领域内体现为知识积累,在学科整体上体现为知识遗忘,这既发生在中国社会学家的代际转换中,也发生在学科本身的碎片化脉络里.

    知识社会学知识变迁知识积累知识遗忘

    社会流动性如何影响生育率?

    蔡昉
    4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极低生育率条件下,认为生育率只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下降的传统理论几乎无法为旨在提高生育率的政策提供任何依据和指导,而现实中鼓励生育的政策措施也显现出碎片化倾向.本文根据国际经验比较发现,存在一个与更替水平相同的普世生育率,因此存在从高和低两个方向朝这个水平趋同的一般现象;历史与现实中妨碍生育率回归的因素可归结为社会流动性孱弱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就提高生育意愿提出了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政策建议.

    生育意愿普世生育率社会流动女性劳动参与率

    计划生育政策调整与家庭生育响应——基于社会分层视角的分析

    杜永潇董浩
    64-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关注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对生育行为的干预作用,重在系统识别由家庭间社会经济地位差异塑造的异质性政策响应模式.利用2013年"单独二孩"政策形成的独特研究机会,基于非参数匹配和回归调整的因果识别策略,通过分析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微观数据样本,本研究发现,政策目标夫妻生育二孩的概率较其他夫妻显著升高,而且夫妻响应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二孩生育行为基于其社会经济地位呈现分层现象,表明当前有关生育及后续养育、教育等多方面效用成本的预期对生育决策有重要塑造作用.

    计划生育政策评估社会经济差异异质性响应模式

    财政社会学的起源、发展与启示

    欧阳静
    87-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被称为"财政社会学之父"的葛德雪对财政社会学进行过明确界定,指出财政社会学是财政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用社会学方法研究历史和现实经验中的财政问题,探讨财政、国家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社会学分支.财政社会学起源于葛德雪和熊彼特对财政危机的探讨,发展于马丁等人对税收秩序的分析.财政社会学将回应我国财政研究的"经济化"问题,满足国家提出的"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理论需求.

    财政社会学国家社会秩序

    土地金融如何塑造中产阶层?——基于金融社会学的分析

    葛天任杨晓晨郑路
    110-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地金融是理解中国中产阶层大规模快速崛起的重要维度.已有研究尚未对此给予足够关注,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分析往往忽视土地金融的社会影响.本文尝试从金融社会学视角构建土地金融与中产阶层崛起的分析框架,剖析土地金融塑造中产阶层的动力机制及其后果.研究表明,土地金融促进产业升级与职业中产规模扩增、刺激货币创造撬动中产阶层住房地位快速提升、提供公共资源塑造中产阶层身份认同,加速了中国中产阶层发展壮大,但同时也带来社会风险和金融风险的累积.本文最后就如何防范土地金融带来的风险提出了政策建议.

    土地金融中产阶层城镇化金融社会学

    清末民初外官制改革与国家治理转型

    狄金华
    133-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末的外官制改革是近代中国国门打开后朝廷运用外来的"中央—地方"官制系统改造传统"内—外"官制体系的过程,其目的是通过行政权的调整来化解内部的困境,并提升行政效率以应对国际竞争.本文将省制问题重新带回到行政分权的讨论中,以外官制改革这一国家治理转型中的重要事件来洞察帝制中国的行政由"一人政府"的组织结构、以"防弊"为主的制度设置转向以"治事"为核心构建分科治事的完整行政结构的历史过程,审视其面临的困境以及在此过程中所孕育的现代行政治理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思考行政分权的组织条件与制度根基.

    省制官制改革行政分权军民分治组织基础

    人工智能的决策替代与社会缓冲——以X智能电厂为例

    陈氚李晓曼
    156-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背景下,人工智能表现出替代人类决策的可能性.在X智能电厂的数字化改造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客观物质属性构成了对工程师的部分决策替代和既有组织权力结构的冲击.企业性质、战略目标、既有利益格局等多重因素使得各方行动者通过算法的重写、策略性弃用、替代的转换等实践,形成了对人工智能技术冲击的社会缓冲.本文的发现揭示了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冲击将引发不同的社会缓冲机制,社会因素成为技术影响社会的缓冲层和过滤器.

    人工智能决策替代功能可承担性社会缓冲

    乡村社会主体性的双重结构及其动力机制——以一个环保公益组织的实践为例

    孙飞宇张雨欣
    180-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质性研究材料,采用现象学社会学的理论视角以及过程—事件的研究方法,以一个环保公益组织的"社区互助金"项目的实践遭遇为研究对象,试图从生活世界的角度来理解中国乡村社会的主体性.本文发现当地富有历史内涵的家庭、家族和作为整体的村庄是乡村社会主体性的主要承载形式,其特点是在社会空间维度上的结构性弥散和在社会时间—历史维度上的承续性,其动力则来自乡村社会中的伦理关系与道德习俗所激发出的情理.

    现象学社会学乡村社会主体性外来激发结构性弥散和承续性情理动力

    事件社会学——从"结构—事件"到"关系—事件"

    严飞刘明轩
    204-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事件"是历史学与社会学研究中的关键因素.传统叙事史学对事件的推崇受到20世纪法国年鉴历史学派的检视,尤其是布罗代尔长时段理论的质疑;社会学则以事件为切入点,深挖事件背后的社会机制与运行逻辑,揭示事件与结构的辩证关系.从小威廉·休厄尔的事件性时间性与事件社会学研究出发,本文重点考察社会学与历史学对于事件的分析及其与社会结构的关联,剖析"结构—事件"路径的逻辑与得失,发掘事件社会学理论脉络中暗含的关系思维,在迈向"关系—事件"的路径中重新审视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历程,以及历史社会学研究的跨学科旨趣.

    事件结构关系社会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