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学研究
社会学研究

李培林

双月刊

1002-5936

010-85195564 65122608

100732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社会学研究/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社会学学术期刊。注重发表翔实、科学的社会调查和社会学论文及国内外有关信息,探讨社会发展中各方面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和重大理论问题,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变迁和其他社会问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等级到阶级:瞿秋白论士绅及其近代历史流变

    李放春
    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五四运动到国民革命时期,瞿秋白持续关注中国社会中"士的阶级"问题,并开创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方法对士绅这一群体及其演变加以历史的剖析.除阶级分析外,他还率先尝试采用"阀(阅)"(亦即等级)这一社会学概念工具来把握士绅的身份特性.随着对农民运动与土地问题的关注,瞿秋白进而初步勾勒了士绅从"贵族士绅"向"地主士绅"演变的近代历史图景.瞿秋白关于中国士绅的探究是中国社会学史上不容忽视的知识遗产.

    瞿秋白士绅等级阶级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走出"应成一困境"——早期中国社会调查的方法想象与本土策略

    何祎金
    23-4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早期中国学者的社会调查实践产生了丰富的成果.由于社会调查的开展困难重重,早期学者应成一甚至有"一个不受调查的中国"之提法.基于舶来"技术"与"中国土壤"的互动,本土学者结合切身的田野经验形成并拓展了社会调查的方法想象,还根据遭遇的"困难"对方法进行调适与修正,并发展出契合社会现实的本土策略.早期中国社会学者不仅以行动扩大了社会调查方法的实际内涵,其学术韧性也是新时代建构中国自主社会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历史资源.

    社会调查应成一困境中国社会学方法论本土化

    流动的种子——现代育种技术对农业遗传资源权利关系的重塑

    李静松
    45-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育种技术实现了种子与基因价值的分离,使品种成为不受农户控制的商品.在绿色革命和基因革命推动下,种子先后经历从本地共有物到全球共有物、再从全球共有物到商品化的私有物的权属转变.尽管农户与之利益相关,他们却相对沉默,其原因在于种子从位空间抽离、进入流空间,形成新的权利关系和劳动分工,从而弱化了农户参与种子选育的能力.农业生物多样性对粮食安全意义重大,有必要重申遗传资源的公共物属性,激励种植者参与在地保护,增强种子供给系统的抗逆力.

    农业生物多样性粮食安全商品化育种者权利流动社会学

    城乡融合进程中的农商互补机制研究——以安溪茶叶产销为个案

    颜燕华
    68-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推进城乡融合的背景之下,如何构建城乡有机连接的机制是一项有待深入研究的议题.不同于以往研究主要从农工互补结构出发的讨论,本文以安溪茶叶产销为个案,探讨农商互补结构推动家与业在城乡两地扎根的现象和机制.伴随茶叶的流动,安溪商人形成了覆盖全国的经营网络,并与地方社会形成农商互补关系.通过对乡缘关系的盘活和超越,茶商推动了生意和家庭在城市的扎根,并在不断的乡村回返中实现了对乡村产业的反哺.流通渠道的数字化赋予了农商互补结构新的意涵,也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城乡融合农商互补家业一体数字化

    数字时代的就业风险分配:制度主义的视角

    张顺吕风光
    90-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风险社会的制度主义视角,从失业风险和收入风险两个维度衡量就业风险,构建数字时代就业风险分配的理论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数字时代影响就业风险存在两种路径:一是数字技术系统通过创造就业和扩大竞争,促使失业风险向收入风险转化;二是在制度系统路径中,人力资本、政治资本和社会资本分别作为市场机制、组织体制机制与关系机制产生相异的分配效应,三者均能降低失业风险,政治资本和社会资本降低收入风险,而人力资本扩大收入风险.本研究进一步显示,数字技术重构了制度路径的作用空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风险分配的制度性作用空间下降,使得失业风险趋于收敛,而收入风险加剧分化.

    数字时代就业风险制度主义失业风险收入风险

    双重涌现与网约车的市场地位获得——基于平台型社会生产结构的分析

    张兆曙王朝阳
    113-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平台型社会生产结构的角度系统考察了网约车的市场地位获得及其特殊路径.在平台型社会生产结构的运行中,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开放的交易结构相结合,使平台系统演化为一个复杂系统,并在双向技术赋权的推动下发生双重涌现:其一,在平台企业的基础上涌现出一个庞大的市场.平台市场的涌现意味着在传统市场规制体系之外的市场建构.其二,在平台市场的基础上涌现出一个强大的社会.平台社会的涌现奠定了支持网约车发展的社会基础.平台系统涌现出的市场建构之"形"和社会基础之"势"共同推动了国家对网约车服务的认可、接纳和授权.

    市场地位平台型社会生产结构涌现平台市场平台社会

    劳资均势的生成——基于中高收入国家来华白领劳动者的研究

    杨旸
    137-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中高收入国家来华白领劳动者的调查,本文分析了由迁移方向所调节的国际移民劳动生产体制的形成与运作.当劳动者从原籍国向人均国民总收入更低或相近的国家迁移时,他们有身份和技能溢价,在劳动力再生产方面对资方的依附程度较低,且移入国对他们的就业管理较有弹性.与此同时,劳务中介也塑造了劳方自主性.因此,劳方所处的生产体制存在个体谈判制度,这分散了劳资冲突,助推了劳资均势的生成.本文提供了国际移民劳动生产体制研究的新视角与新路径,拓展了国际移民研究领域的跨国劳务中介研究.

    迁移方向国际移民劳动生产体制世界体系跨国劳务中介

    金融化如何重构劳动过程——平台金融化与平台劳动者劳动过程研究

    庄家炽
    159-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对网约车司机的田野调查研究发现,网约车平台的金融化对网约车平台劳动者的劳动过程产生了深刻影响,平台会按照金融市场的估值逻辑来组织和重构平台劳动者具体的劳动和生产过程,具体表现为用工的弹性化、劳动工具的金融化与劳动数据的产品化.平台金融化对平台劳动者劳动过程的重构导致平台劳动雇佣关系变得模糊化,并且以加剧劳动者竞争、增加劳动者对资本的依附程度等方式增强了资本对工人劳动过程的控制与管理能力.为了理解工作和劳动是如何变化的,我们有必要在数字化之外考虑金融化这一驱动因素.

    劳动过程平台金融化平台数字化劳动控制金融市场估值

    个体社会资本的国际比较——结构跨越和资源获取的双重视角

    李晓光郭小弦
    180-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聚焦于个体社会资本的国际差异及其解释机制.基于2017年国际社会调查项目(ISSP),本文使用定位法和资源法测量个体社会资本,并对全球29个国家展开实证比较.研究发现,第一,不同国家的个体社会资本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社会资本建构维持中的结构跨越性和激活动员中的资源获取性.第二,各个国家在经济、文化、社会维度上的整合与分化态势是影响个体社会资本国际差异的制度性力量.以上发现对于理解全球视野下人际交往模式的国际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资本社会网络国际比较定位法资源法

    文字与口述——都柳江流域"三王诞"的仪式实践与中介过程

    黄瑜
    204-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方社会的礼仪变革与文化传统涉及文字与口述之间的交互关系.本文以清代以来都柳江流域"三王诞"仪式为核心,揭示了礼生、戏师、歌师扮演的文化中介角色如何在仪式实践中将王朝礼法制度与地方文化习俗在文字与口传体系中相互转译,进而在接纳王朝礼制的同时形塑地方文化传统的中介过程.本研究为考察中国西南地区社会文化的历史进程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思考路径,也有助于理解"礼仪下乡"过程中文字与口述承载观念的传播机制.

    文字口述仪式实践中介过程礼仪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