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上海预防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上海预防医学
上海预防医学

彭靖

月刊

1004-9231

zazhi@scdc.sh.cn

021-61957522/1 62788894

200052

上海市延安西路1326号22楼

上海预防医学/Journal Shanghai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拥有一支由一流预防医学专家组成的编委会队伍。本刊坚持预防与临床结合,普及 与提高兼顾的办刊物色,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于一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主编新年寄语

    吴凡
    1页

    公共卫生实践中的队列研究及其意义

    张宏伟
    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队列研究在阐明危险因素与疾病关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广泛应用于病因研究、疾病预后评估、疾病自然史以及新药上市后监测等方面.队列研究提供的数据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可为公共卫生实践提供所需要的依据.队列研究实施前一定要进行科学设计.队列研究设计时应当重点考虑样本量、暴露和非暴露人群的选择、随访、结局判断以及研究的时长、分析的指标和方法等.队列研究已经成为获取科学依据的重要途径.国际知名的人群研究队列如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和弗雷明汉心脏研究队列等,为促进人类的健康提供了大量的具有科学价值的证据.队列研究所提供数据的质量极为重要,队列研究要不断纳入新技术和新方法,以提供客观、准确、可靠的手段来确定暴露和结局,并控制偏倚.队列研究有着非常大的应用空间,必将为维护人类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制定提供更多高水平的科学证据.

    公共卫生队列研究危险因素病因研究疾病预后评估疾病自然史

    上海社区自然人群急性传染病前瞻性随访研究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郑雅旭俞晓吴寰宇吴立明...
    5-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为例,介绍基于社区自然人群的急性传染病前瞻性随访研究方法在传染病监测中的探索与应用,为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阶段按概率比例抽样方法,在上海市16个行政区所有街镇进行抽样,建立基于社区自然人群的急性传染病监测队列,对所有监测对象开展基线调查,并发放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收集2022年12月21日—2023年9月30日前瞻性随访监测对象每周新冠病毒抗原、核酸检测情况,描述监测对象的基线特征以及随访情况.[结果]急性传染病监测队列共纳入12 881名监测对象,男性6 098人(47.3%),女性6 783人(52.7%),基线调查显示35.2%(4 540/12 881)的监测对象既往有新冠病毒感染史.2022年12月21日—2023年9月30日随访期间,该队列人群发病密度为0.61/人·年,女性(0.63/人·年)发病密度高于男性(0.59/人·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0.64/人·年)和有基础性疾病者(0.67/人·年)发病密度较高.医务人员的发病密度(0.84/人·年)明显高于其他职业人群.截至2023年9月30日,该队列人群中共有340人发生二次感染,首次感染和再次感染的时间间隔中位数为170 d.[结论]本研究将队列研究方法应用于急性传染病监测中,为社区急性传染病感染率估计和传染病预测预警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可作为一种新的急性传染病监测方法应用推广.

    急性传染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前瞻性随访研究社区自然人群发病密度

    上海市全人群出生队列的创建及概况

    虞慧婷崔欣梁舟蔡任之...
    1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介绍上海市全人群出生队列的基本设计思路、建设方案和建设目标,以及队列收集的主要数据和入组人群的基线特征,为未来生殖和健康相关领域研究提供重要信息参考.[方法]上海市全人群出生队列以2005年1月1日为起点,纳入每年在上海出生的新生儿及其父母,运用信息化数据链接技术,结合现场调查的方式,收集生殖健康、生殖治疗、出生特征、生长发育状况,以及疾病的发病、治疗和死亡等信息,形成全生命周期的出生队列.[结果]截至2022年10月,共纳入2 978 538名出生儿童及其父母,其中自然受孕子代2 905 135(97.54%)人,辅助生殖子代73 403(2.46%)人.辅助生殖治疗夫妇中,女性平均年龄为(32.56±4.12)岁,男性为(34.62±5.34)岁,高于自然受孕夫妇的(28.02±4.71)岁和(30.07±5.54)岁.辅助生殖治疗夫妇中≥30岁的女性和男性占比分别为77.12%和85.08%,高于自然受孕夫妇的35.28%和49.66%.大学及以上学历占比分别为73.23%和73.66%,高于自然受孕夫妇的49.98%和50.91%.辅助生殖子代多胎占比33.81%,高于自然受孕子代的1.88%.子代早产、低出生体重发生率分别为24.47%和19.08%,高于自然受孕子代的5.47%和3.73%.[结论]上海市全人群出生队列全面收集在上海出生的新生儿及其父母的生殖和健康相关信息,可为研究生命早期遗传、环境、生殖治疗等因素相互作用是否对后代健康产生影响提供重要信息参考.

    出生队列生殖健康辅助生殖技术自然受孕信息技术基线特征

    上海市双生子出生登记队列建设概况

    晋珊钱耐思林维晓方利萍...
    16-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上海市双生子出生登记队列(STBC),分析遗传因素、共享环境以及非共享环境的相互作用对新生儿出生健康和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基于上海市全人群出生队列,筛选2015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户籍双、多胎婴儿家庭进行全面调查,收集双、多胎婴儿的出生健康、生长发育以及家庭环境信息.[结果]截至2021年12月31日,STBC共成功纳入调查的双生子7 195对(14 405例),双生子出生平均身长为47.20 cm,出生平均体重为2 465.30 g,异卵双生子占69.05%,早产儿占57.07%.双生子母亲平均年龄为31.82岁,父亲平均年龄为33.87岁,超过80%的父母文化程度在大专及以上.母亲采用辅助生殖技术的有44.50%,孕期患病的有7.40%,15.90%的母亲孕期存在被动吸烟.调查期间,双胎婴儿的身长平均每月增加2.09 cm,体重平均每月增加0.53 kg.[结论]双生子人群的母亲剖宫产率、新生儿出生早产和低体重等不良结局发生率较高,依托STBC收集双生子人群出生健康以及儿童和青少年期的生长发育信息,为研究儿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心理、行为异常等由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复杂健康问题奠定良好的数据基础.

    双生子出生队列遗传环境生长发育

    上海市长宁区10例猴痘病例临床及流行病学分析

    李丽张羽頔顾沛云张霞...
    2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上海市长宁区人感染猴痘确诊病例的临床与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其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在2023年7月20日—9月30日由上海市长宁区医疗机构发现报告或居住在本区的猴痘病例1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流病学个案调查并由就诊医疗机构采集咽拭子、肛拭子和皮疹拭子标本,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进行猴痘病毒核酸检测.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分析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10例人感染猴痘确诊病例均为青年男性,平均年龄35.4岁,均为男男同性性行为(MSM)人群,无职业聚集性.病例主要临床症状以发热、皮疹、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肌肉酸痛为主,9例病例出现皮疹,7例出现发热症状.10例病例中出现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肌肉酸痛者1例;出现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者3例;出现发热、皮疹、全身酸痛者2例;仅出现皮疹者2例;出现发热、皮疹者1例;无症状1人.其中9例出现皮疹的病例出疹部位均为生殖器或肛周,四肢或躯干同时出现皮疹的情况较少.所有病例发病前21 d内均有非固定性伴侣MSM史,末次可疑高危暴露到出现可疑症状的间隔时间为4~10 d,平均间隔时间6.90 d.从出现发热到出疹的间隔时间为0~5 d,平均1.87 d.[结论]人感染猴痘以发热、皮疹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MSM是感染猴痘的高危人群,其感染来源可能与MSM暴露有关,发病早期症状较轻,容易漏诊,同时调查过程中患者存在隐瞒事实的情况,造成疫情防控难度增加.

    猴痘临床特征流行病学特征长宁区

    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亚型感染临床随访研究

    康晓宇张琳王亮亮严瑞...
    2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无症状和轻症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患者的病毒转阴时间和转阴持续时间.[方法]收集2022年4月9日—5月20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方舱医院第三分院5F-B区收治的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的244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和临床数据信息.主要观察结果为COVID-19核酸转阴时间.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风险模型确定核酸转阴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新型冠状病毒RNA转阴持续时间中位数为9 d(7~12 d).患者确诊感染后的第5、7、10和14天内核酸阳性的患者分别占68.4%、47.1%、20.1%和5.7%.Kaplan-Meier曲线显示,高血压患者的核酸转阴时间中位数为12 d(10~14 d),而非高血压患者为9 d(7~11 d),年龄≥60岁患者为11 d(9~13 d),<60岁患者为9 d(7~11 d).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仅高血压是核酸转阴的相关因素(RR=1.60;95%CI:1.03~2.49,P=0.036).[结论]奥密克戎亚型感染的无症状或轻症患者中20.1%在感染10 d时仍会出现病毒核酸阳性的情况.SARS-CoV-2核酸转阴时间的独立相关因素是高血压病.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奥密克戎亚型核酸转阴时间危险因素

    白纹伊蚊体内沃尔巴克氏体感染及基因分型调查

    吕锡宏张驰乔雪飞王飞...
    30-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白纹伊蚊体内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的感染及基因分型情况.[方法]2020-2021年采集居民区和野外区的白纹伊蚊成蚊和幼虫标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沃尔巴克氏体表面蛋白(wsp)基因并进行wAlb A和wAlb B分型扩增,测序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不同地区生境、雌雄成蚊及成蚊幼虫之间的检出率差异采用χ2检验.[结果]白纹伊蚊成蚊和幼虫的沃尔巴克氏体检出率分别为43.5%(77/177)和70.4%(190/2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086,P<0.001),均以共同检出wAlb A和wAlb B为主;白纹伊蚊雌蚊和雄蚊的沃尔巴克氏体检出率分别为50.7%(76/150)和3.7%(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533,P<0.001);松江野外区、居民区及虹口居民区的白纹伊蚊成蚊沃尔巴克氏体检出率分别为91.7%(55/60)、18.8%(22/117)和41.7%(30/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54.322,P<0.001).基因分型和系统进化分析显示,白纹伊蚊成蚊和幼虫感染沃尔巴克氏体主要为A群wAlb A型和B群wAlb B型;另外存在个别序列单独形成进化枝,且与其他序列的遗传距离较大.[结论]松江区白纹伊蚊体内沃尔巴克氏体的感染情况较普遍,基因型主要有wAlb A型和wAlb B型,可能还存在其他亚型,值得进一步探究.

    白纹伊蚊沃尔巴克氏体wsp基因进化分析

    《上海预防医学》杂志第五届编委会名单

    35页

    2020-2022年上海市嘉定区麻疹监测结果分析

    张倩杨亚费洁钟培松...
    3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分析2020-2022年上海市嘉定区麻疹监测系统(MSS)监测结果,为嘉定区麻疹消除工作提供参考.[方法]结合实验室结果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对上海市嘉定区2020-2022年麻疹监测系统结果和麻疹确诊病例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20-2022年上海市嘉定区麻疹监测系统共报告疑似病例120例,其中实验室确诊麻疹病例12例,实验室确诊风疹病例9例,排除麻疹、风疹病例99例,2020、2021及2022年排除麻疹、风疹病例报告率分别为1.44/10万、2.01/10万和1.99/10万.48 h完整调查率、血清标本和病原学采集率、送达及时率和报告及时率均为100%.2020-2022年12例确诊病例中7例常规免疫对象均按要求完成麻疹类疫苗接种剂次,5例成人有2例有明确麻疹类疫苗相关接种史.确诊病例中发热伴出疹病例6例,仅出疹病例5例,仅发热病例1例.[结论]上海市嘉定区麻疹监测结果显示监测系统运转总体良好,但敏感性仍须进一步提高,特别对非典型症状病例的发现和报告.仍须继续保持适龄儿童麻疹类疫苗高覆盖率,进一步开展疫苗补充免疫活动,提高全人群免疫水平.

    麻疹麻疹监测系统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