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上海预防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上海预防医学
上海预防医学

彭靖

月刊

1004-9231

zazhi@scdc.sh.cn

021-61957522/1 62788894

200052

上海市延安西路1326号22楼

上海预防医学/Journal Shanghai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拥有一支由一流预防医学专家组成的编委会队伍。本刊坚持预防与临床结合,普及 与提高兼顾的办刊物色,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于一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上海市浦东新区新型冠状病毒重复感染情况分析

    张戈张安冉贾逸林张黎...
    117-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掌握2022年春季上海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中既往感染者的重复感染发生水平、人群特征及疫苗接种史,基于浦东新区不同时期不同变异株感染者的重复感染水平及人群特征,为新冠病毒重复感染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从2022年3-5月上海市浦东新区报告的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和确诊病例中随机抽取9 250名调查对象,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人口学特征、核酸或抗原检测情况、感染后的症状等.比较不同人群的重复感染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年龄和疫苗接种情况对重复感染的影响.[结果]9 250名调查对象中实际回收有效问卷7 571份,应答率81.85%.男性4 043人(53.40%),女性3 528人(46.60%);年龄最小1个月,最大101岁,年龄中位数为34(P25,P75:7,61)岁;疫苗接种率为59.44%.调查对象中,2022年12月重复感染563例,重复感染率为7.44%,3~岁人群重复感染率最低(2.86%),30~岁组重复感染率最高(12.42%),不同年龄组间重复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完成疫苗接种人群的重复感染率较低(6.57%),显著低于未完成疫苗接种人群(7.11%).3~岁、60~岁以及完成全程疫苗接种和接种加强针是重复感染的保护因素.[结论]2022年春季上海疫情中的感染者在12月Omicron新亚型毒株流行中重复感染率整体较低,3~岁人群重复感染率显著低于其他人群,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种显著降低重复感染风险.尽管接种加强针的重复感染率高,但是相对未接种人群是降低重复感染率的影响因素.建议仍持续关注重点人群重复感染情况,进一步加强人群免疫接种.

    新型冠状病毒重复感染疫苗全程接种

    本刊入选"我是期刊领读者"优秀期刊TOP60名单

    122页

    2022年末上海某三甲医院工作人员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再感染的严重程度研究

    刘湾湾邓秋琼糜建华顾静莉...
    123-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描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从"乙类甲管"调整到"乙类乙管"新政策后的流行特征,探讨既往自然感染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对再感染者常见症状的保护作用.[方法]以2022年12月4日—2023年1月11日上海某三甲医院感染SARS-CoV-2的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采集其人口学特征、临床症状、疾病史和SARS-CoV-2疫苗接种史等.分析感染者流行病学特征,比较初次与再次感染者的临床症状和严重程度的差异.[结果]共纳入病例2 704例,其中再感染45例,男性605例(22.4%),平均年龄(34.9±9.1)岁,医生608例(22.5%),护士1 275例(47.2%),COVID-19疫苗接种≥3剂2 351例(86.9%).轻/中型、无症状感染者、发热、头痛、干咳、咳痰和胸闷人数分别是2 704(100.0%)、92(3.4%)、2 385(88.2%)、2 066(76.4%)、1 642(60.7%)、1 807(66.8%)和 439(16.2%).再感染是发热(OR=0.161,P<0.001)、头痛(OR=0.320,P<0.001)和热峰(β=-0.446,P<0.001)的保护因素.[结论]实行"乙类乙管"新政策后,上海某三甲医院工作人员COVID-19发病以轻/中型为主,再感染者临床症状较轻,但无症状比例较少.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流行特征再感染初次感染医护人员

    本刊常用英文缩略词

    127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医务人员感染新型冠状病毒1个月后抗体水平调查

    郭绍华扶雪莲吕耀军沈奕峰...
    128-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浦东新区医务人员自然感染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1个月后的血液中免疫抗体水平,并探讨抗体水平影响因素、相关性等,为指导加强对医务人员的保护力度与预防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集感染SARS-CoV-2后1个月的1 102名浦东新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静脉血样本,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IgM、IgG和中和抗体水平,并结合问卷调查,收集性别、年龄、岗位、感染严重程度、疫苗接种、基础疾病、免疫抑制剂使用等信息,探讨抗体水平影响因素、相关性等.[结果]在自然感染SARS-CoV-2 1个月后99.00%(1 091/1 102)监测对象的特异性抗体IgG抗体阳性,17.79%(196/1 102)监测对象的IgM抗体阳性,部分IgM抗体保留较高水平,99.00%(1 091/1 102)监测对象的中和抗体阳性.其中,感染严重程度、最后剂次疫苗接种时间、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等因素可能影响抗体水平.疾病程度越严重,中和抗体反应的强度越强.末次疫苗接种时间在6个月内的人比6个月前接种疫苗的抗体水平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抗体水平低.[结论]上海市浦东新区医务人员感染SARS-CoV-2后1个月时体内存在特异性IgM、IgG和中和抗体,存在较高的抗体滴度水平,对机体有较好保护作用.末次疫苗接种时间在6个月内比6个月前接种疫苗的人群抗体水平高,建议距末次接种时间6个月的人群再次接种加强针疫苗,以提高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自体免疫力.

    医务人员新型冠状病毒自然感染抗体

    2011-2022年山西省狂犬病的流行特征及暴露处置

    赵维敏李国华张玉农樊婷...
    134-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山西省狂犬病疫情流行病学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推动山西省消除犬传狂犬病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2022年山西省狂犬病疫情资料,对狂犬病流行病学特征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11-2022年山西省共报告狂犬病病例348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080 3/10万.报告发病率整体呈下降趋势,8月为发病高峰.病例以农民为主,男性居多,年龄分布以50~69岁报告发病数居多.个案调查数据显示伤人动物以犬为主(93.96%).病例潜伏期为1~3个月居多(37.37%).暴露部位以手部居多,占51.33%,Ⅲ级暴露者被动免疫制剂注射率仅2.66%.[结论]山西省狂犬病发病整体呈持续下降趋势,但防控措施仍有漏洞.应加强犬只免疫及管理、宣传教育和暴露后规范化处置,是保障防控成果的根本.

    狂犬病流行特征监测个案调查山西省

    《上海预防医学》80篇论文入选中国知网学术精要数据库高影响力论文

    137页

    2014-2022年深圳市人腺病毒感染的急性结膜炎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李雪梅林凯肖娜古丽斯...
    138-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2014-2022年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人腺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结膜炎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制订有效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的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HC)个案进行特征分析.对基于实验室病原监测的个案进行病原学特点分析,采用检测阴性设计(TND)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2014-2022年深圳市盐田区共报告AHC个案1 005例,年均发病率为49.49/10万,发病率为4.67/10万~117.28/10万.发病高峰为每年的7-10月,男女性别比为1.42∶1,发病年龄中位数(P25,P75)为29(12,40)岁.2014-2022年共采集716份眼拭子开展病原学检测,腺病毒阳性检出率为36.45%(263/716),Cox 24v阳性检出率为0.28%(2/716),未检出EV70.观察到眼拭子腺病毒最长排毒时间为10 d,中位时间为2 d,采样与发病时间间隔4~5 d腺病毒阳性检出率最高,为47.47%,总体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18~岁、发病前3天的平均温度>24.90℃(P<0.05)是人腺病毒急性结膜炎感染的影响因素.[结论]深圳市盐田区2014-2022年AHC呈低水平流行,腺病毒为主要流行毒株,出现症状第4~5天为排毒高峰,建议严格居家隔离.18~岁、发病前3天平均温度上升,人腺病毒急性结膜炎感染风险增加,建议加强个人防护.继续做好AHC监测预警,及时应对暴发流行疫情.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腺病毒流行病学病例对照影响因素分析

    2021-2022年上海<5岁住院儿童病毒性腹泻的病原学特征

    匡小舟肖文佳潘浩陈敏...
    143-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简称"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住院儿童病毒性腹泻病原谱变化及主要病原体基因型别的流行变迁.[方法]采集上海市某哨点儿科医院本地<5岁腹泻住院患儿的粪便标本,采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札如病毒、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进行分子检测,对主要病原体进行分子分型和序列分析.[结果]共收集546份标本,总体病毒阳性检出率为37.55%,依次为诺如病毒GⅡ型(22.16%)、A组轮状病毒(16.12%)、星状病毒(2.93%)、肠道腺病毒(2.38%)、札如病毒(0.92%)和诺如病毒GⅠ型(0.18%).诺如病毒GⅡ型以GⅡ.4[P31]和GⅡ.4[P16]为主要流行株(占比分别为24.79%和14.05%),其中GⅡ.4[P31]检出占比明显下降(χ2=16.140,P<0.001).此外,还发现国内罕见轮状病毒基因型G8P[8]型在本地的首次流行,且占比呈上升趋势,总体达到7.95%.该基因型代表株在基因进化分析上与东南亚的DS-1-like G8P[8]毒株进化距离更近.[结论]诺如病毒基因亚型的分布变化和轮状病毒罕见型别的发现都凸显持续性病原监测和基因分型检测的重要性.少见株的本地化流行对上市疫苗的效果评价和潜在疫苗的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

    住院儿童A组轮状病毒G8P[8]基因型诺如病毒GⅡ型

    上海市闵行区0~3岁婴幼儿生长迟缓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康淑蓉陈敏
    150-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上海市闵行区0~3岁婴幼儿生长迟缓的检出率及主要影响因素,为今后的早期干预、营养促进及保健指导提供相关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9月1日—2021年8月31日在闵行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区妇幼保健院的儿童保健门诊接受过0~3岁系统保健的婴幼儿的身高、体重、父母基本情况、喂养方式及生活习惯等信息,并对引起婴幼儿生长迟缓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闵行区68 637名进行系统体检的婴幼儿中生长迟缓的总检出率为5.03%(3 453/68 637),其中0~岁组的检出率为6.57%(1 636/24 885),1~岁组的检出率为3.90%(664/17 031),2~岁组的检出率为4.62%(827/17 905),3~岁组的检出率为3.72%(326/8 773).χ2检验结果显示,男女童的生长迟缓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婴幼儿出生体重、出生身长、父母体重、身高、文化程度以及母亲生育年龄、分娩方式、户籍、6月内喂养方式、婴幼儿睡眠情况等)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出生体重<2 500 g(OR=3.99,95%CI:2.809~5.674)或≥4 000 g(OR=12.78,95%CI:8.868~18.443)、母亲身高<150 cm(OR=7.10,95%CI:4.294~11.753)、父亲身高<160 cm(OR=5.65,95%CI:2.792~11.422)、母亲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OR=1.31,95%CI:1.087~1.588)、父亲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OR=1.02,95%CI:0.838~1.236)、混合喂养(OR=1.15,95%CI:1.031~1.288)、睡眠大于推荐时间(OR=1.58,95%CI:1.466~1.710)是0~3岁婴幼儿生长迟缓的危险因素.出生身长<50 cm、户籍是上海市的婴幼儿生长迟缓的发生率更高.[结论]0~3岁婴幼儿生长迟缓受遗传、环境、睡眠等综合因素影响,须让家长早期认识到生长迟缓对婴幼儿今后的影响,积极配合参与生长迟缓的早发现、早筛查、早干预.

    婴幼儿生长发育迟缓影响因素身高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