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主义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主义研究
社会主义研究

程又中

双月刊

1001-4527

whtm@vip.163.com

027-67868330 67866505

430079

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园区2号楼

社会主义研究/Journal Socialism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湖北省优秀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与重要著作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建设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与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研究、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和国际关系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21世纪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文明逻辑

    韩升李越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其内蕴着丰富而深厚的文明内涵,贯穿着辩证自洽的文明逻辑,渗透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自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展现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和引领世界历史演进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取向,由融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进步成果基因的文明样态所孕育,承载和传播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最新发展成果.21世纪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既有对19、20世纪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有机传承与重大创新,更有对改革开放40多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的高度概括和充分展示.21世纪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着眼于当代中国话语体系构建与世界文明发展进程的接轨与融通,是书写和呈现中国发展与世界进步协调统一关系的关键叙事样态.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21世纪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要在与时俱进中不断丰富话语体系的具体质料,在现实发展中不断完善话语体系的实践运行,在思想激荡中始终坚守话语体系的构建目的,在主体自觉中不断增强话语体系的发展动力,由此在不断地自我超越与完善中充分展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强大的生命力和引领力.

    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

    "中国道路"叙事话语的体系建构:现代化、民族复兴、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与和平发展

    张润峰梁宵
    8-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道路"命题蕴含着多维的叙事主线及话语表达."中国道路"包括现代化、民族复兴、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与和平发展五个方面的叙事主线,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改革开放道路与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有机统一,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坚持和平发展的唯一道路选择.以上基于不同维度分别表达出"中国道路"的基础轨道、文明形态、鲜明底色、发展动力、胸怀天下等核心要义,构成了研究和阐释"中国道路"命题的崭新视角.准确把握上述叙事主线及话语表达,有助于站在更宏大的视域中审视和理解"中国道路"命题的多维性、正确性、价值性,从而在有效应对和化解"中国改旗易帜论""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等错误论调的基础上,推动"中国道路"的发展实践行稳致远.

    中国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改革开放道路中国和平发展道路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概念溯源与话语演变

    鲁特
    1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概念和话语表达.既有研究侧重于对其进行历史证成和理论阐释,少有从概念史的层面对其进行概念溯源和话语演变的梳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概念孕育于中国自古以来的"国家统一"话语,生成于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社会实践,经新时代以来的理论创新,其概念内涵日益丰富,话语价值充分彰显,建构方式也逐渐明确.对其进行概念史的梳理,可以厘清这一概念和话语背后的政治意涵,深刻理解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和国情,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理论指引.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概念史

    超越与重塑: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话语叙事的逻辑机理与路径建构

    潘莹莹
    2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我革命这一话语概念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话语和新时代革命话语的创新性表达,其话语叙事逻辑体现了内在与外在的辩证叙事、历时与共时的时空叙事、宏大与微观的方法叙事.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利用叙事学理论分析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话语叙事的逻辑结构,从话语生产、话语传播、话语创新、话语认同的角度建构自我革命话语叙事体系,是当前党的建设理论研究的新命题.

    自我革命话语叙事全面从严治党

    苏俄如何走向现代文明之路:列宁的探索及当代价值

    舒新吕林
    3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列宁以探索苏俄现代文明之路的实践为载体,书写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首章.他对苏俄如何从帝国主义世界体系中突围、怎样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文明发展之路、人类社会何以创立一个以全人类解放为价值目标的新世界等问题的思考及其方法论,对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解答当今世界面临的"现代化之问"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列宁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策略思想及其启示——以《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为基础的文本分析

    康锐洪雁
    4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作为列宁论述无产阶级政党正确策略问题的经典著作,创造性地回答了正确策略是为"党的政治活动"提供正确指引、是"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是能"发展、援助和激起世界各国的革命"的策略.并指出制定正确策略要深入把握以正确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以"考虑各个时代不同的基本特征"为前提、以"估计到历次革命运动的经验"为重点、以"估计到本国的一切阶级力量"为核心的方法论,形成了系统的无产阶级政党正确策略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深入挖掘和总结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策略思想,对我们党在制定和运用正确策略时,夯实正确策略的思想基础,确保正确策略的时代性、灵活性和群众性,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正确策略

    列宁关于发扬斗争精神推进党的事业的思想及当代启示

    王一娟俞良早
    4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列宁在巩固苏维埃政权和推进党的事业的过程中要求俄共(布)和全体人民发扬斗争精神,同饥荒作斗争,完成收集粮食、运输粮食的任务;要求党和人民发扬斗争精神,从人力、物力等方面奋力支援战争前线;要求红军部队发扬斗争精神,消灭敌人,争取国内战争的胜利;要求党和人民发扬斗争精神,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为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奠定基础.上述思想对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发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推进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列宁斗争精神党的事业

    世界历史视阈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三维阐释

    肖安宝黎胜文
    5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种"世界历史性的事实",现代化在现代性的权力扩张中成了世界各民族所必须直面的社会发展趋势.在人类社会现代化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和发展是党和人民对这一"世界历史性的事实"所作出的中国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兼具"世界历史"发展的共性以及"民族历史"发展的个性,是指导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因此,在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时,将之置于世界历史的视阈下,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必然性、理论科学性以及方向指引性,也有助于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对世界历史进程的现代性改造中所蕴含的中国智慧,从而坚定我们的理论自信.

    世界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式现代化中国智慧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起点问题的新思考

    张丽赵晓宇
    6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学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起点问题存在一定争议,形成了鸦片战争论、中国共产党成立论、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论和改革开放论等多种学术观点,这种分歧将直接影响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因此,厘清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起点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有必要回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本身,正确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逻辑、词义、内涵和价值取向,科学把握中国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以澄清中国式现代化真正的历史起点,从而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建构.

    中国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起点

    从政治承诺到宪法诉求:"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规范秩序分析

    韩向臣
    7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而且也是规范党和国家事业的基本秩序原则.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规范秩序,不断开创革命、建设与改革的新局面:在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时期,"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政治承诺和履约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共同纲领》和"五四宪法"所奠基的现代中国的宪制结构,则将"以人民为中心"具化为日常政治的规范诉求;而在新时代实施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背景下,"以人民为中心"更是成为中国共产党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自我革命的原则性秩序框架,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初心与本色,规范着未来中国的历史走向.

    规范秩序人民主权以人民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