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丝绸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丝绸
浙江理工大学 中国丝绸协会 中国纺织信息中心
丝绸

浙江理工大学 中国丝绸协会 中国纺织信息中心

陈文兴

月刊

1001-7003

zgsilk@189.cn

0571-88081769;88847926

310018

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2号大街928号浙江理工大学1号楼5F

丝绸/Journal Silk Monthl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56年创刊,由国家纺织工业局主管,中国丝绸总公司、中国丝绸协会、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主办。月刊,大16开本,56页,每月20日出版。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1-7003,国内统一刊号:CN33-1122/TS。主要专栏设有:改革管理、研究探讨、技术应用、品种花色、樯准测试、历史文化、综述译介等;副栏目有:待业论坛、科苑新葩、市场巡礼、科技动态、技术问答、经验杂谈、简讯报道等。本刊是丝绸行业内发行量最大,最具权威性的技术类期刊,被列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国家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荣获国家纺织工业局优秀报刊奖和浙江省1999-2000年度科技期刊一等奖。刊出的文章技术水平高,实用性强,信息量大,可读性强,40多年来一直深受国内外订户的欢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服装通风机制及策略的研究进展

    姜茸凡王云仪
    97-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服装通风策略是改善人体热湿舒适性的重要技术手段.为不同高温作业服装提供有效的通风降温策略,文章介绍了服装通风效率的测评指标及相应的两种测量方法及其特点,回顾了织物通风模型、局部通风模型、动态通风模型、被动通风服模型及主动通风服模型的发展历程,从织物透气性、服装开口、内嵌通风设备三方面阐述了现有服装通风策略对于人体热散失的影响机制.基于此研究现状提出两点展望,即建立耦合人体热生理反应的动态三维服装通风模型,开发多种换热方式相耦合的主动通风服.

    服装通风指数服装通风模型织物透气性服装开口通风设备微型风扇通风服气冷通风服

    基于BTM主题挖掘和Kano模型的运动文胸用户需求研究

    方蕾蕾吴巧英项钰慧章杨欣...
    106-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深入挖掘运动文胸的用户需求,文章采用BTM模型对10 个运动文胸品牌的16 248 条在线评论进行主题挖掘,构成运动文胸用户需求要素,并通过Kano模型分析用户满意度和需求度,确定各项要素的属性归类和优先级排序.研究结果得到,运动文胸用户需求维度包括功能质量、款式设计、面料材质、颜色外观、服务品质、品牌营销6 个方面;在23 项需求要素中,舒适度和防震功能是用户满意度建立的首要因素,下围、罩杯、面料手感、胸垫材质是产品优化中的关键因素,客服态度、退换货服务、声誉口碑、商品信息是服务和营销中的重要因素;进而提出优化建议供相关企业参考.

    运动文胸用户需求BTM模型主题挖掘Kano模型在线评论用户满意度

    丝绸之路视域下唐代纺织品中鸟衔花纹样的起源与形式流变

    金雅婧赵罡于毅张婉莉...
    115-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唐代纺织品中的鸟衔花纹样为研究对象,通过历史文献与考古实物等资料对其溯源.梳理丝绸之路打通后西方鸟衔花纹样的传播,并分析其传入唐代后的形式演变.研究表明,唐代纺织品中的鸟衔花纹样因受到了西方含绶鸟纹样题材、纬线显花织造技术等因素影响而形成.并经历了模仿、改造、定型三个发展阶段,完成从呆板程式向传神自由转变的本土化进程,该纹样在唐代的演变可进一步细分为"团窠对鸟"和"足踏花台"的双线发展模式.

    唐代丝绸之路纺织品鸟衔花纹样起源形式演变

    明清丝绸影响下的日本江户时代有职设计

    徐蔷赵丰
    123-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时期中国丝绸大量出口到日本,对江户时代复兴的有职设计产生影响,形成和汉融合的折衷设计.文章首先介绍有职织物及其纹样的形成过程、礼仪属性和文化内涵,通过研究文献与传世实物个案,分析江户时代有职设计吸纳的明清丝绸纹样、构图形式,主要织物品类及其在服装上的应用,并探究其背后的纺织技术、丝绸贸易和社会文化因素.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探究明清丝绸对日传播和影响、梳理有职纹样自身的设计与发展规律,及其与中国输入源之间长期保持的互动关系,对进一步探究中国古代丝绸的对外传播和影响具有积极意义.

    明清丝绸有职日本江户时代纺织品纹样折衷设计

    科尔沁蒙古族女性敖吉的装饰特征研究

    木斯王赫德郑国华
    133-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尔沁蒙古族女性敖吉多以黑色绸缎面料制作,缘边以库锦、织锦装饰,敖吉上以花卉为主的刺绣图案具有较强的识别性与代表性,与其他蒙古族部族的服饰风格形成鲜明对比.文章以实物样本为基础,从款式结构、色彩特征、装饰形式、图案寓意等方面对科尔沁女性敖吉的装饰特征进行解读.研究表明:科尔沁蒙古族女性敖吉以中华传统服饰"十"字形结构为缘,形成了以"十"字形中心为视角的局部装饰特征."点""线""面"的图案构成形式,以一种看似"无秩序"构图分布,呈现"空"与"满""虚"与"实""繁"与"简"的强烈对比.以花卉为主的装饰图案虽受绣面布幅空间局限,但绣面内"满"绣的刺绣形式构成了主次分明、和谐有序的图案布局,凸显当地人以"满"为美、以"多"为贵的审美喜好,映射出科尔沁蒙古族女性敖吉在装饰形式上展现的独特灵动之美与感性之美.

    科尔沁蒙古族敖吉装饰艺术花卉感性之美美学特征

    "糸"之新解

    于伟东张曦瑶冯浩杨小明...
    143-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今大多数学者根据《说文解字》将"糸"释义为蚕丝,显然这将无法解释"糸"字符的出现(BP 7 100)早于蚕丝的应用(BP 6 000)、"糸"的象形特征与蚕丝形态上的偏差、"糸"部字大多与蚕丝无关的三对矛盾.何况《说文解字》本身对"糸"与"丝"的释义并不存在现代学者所认为的此两字有对等之意."糸"字在时序逻辑和史实存在上都与绳线即编、捻形成的纺物的制作和结构更为一致,而将"糸"释义为绳线或加捻束纤维而非蚕丝,显得更恰如其分、客观和符合史实.相比自然存在的细长体,"糸"具有人为操作的特征,如集束、加捻和根据需要可无限接续延长,即便是对短纤维.

    "糸"蚕丝象形字《说文解字》甲骨文考古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