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世界地理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世界地理研究
世界地理研究

杜德斌

季刊

1004-9479

worldgeo@126.com

021-62233749

200062

上海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西欧北美地理研究所内

世界地理研究/Journal World Regional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的学报级学术刊物。主要围绕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这一主题,刊登有关全球的自然、社会、经济、政治事象的空间格局及动态趋势;国际间的经济联系和经济要素的空间运动规律;国外区域开发、城乡建设、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变动理论与实践;世界地理教育改革和世界各国地理学发展动态等;同时刊登反映中国经济国际化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碳中和目标下全球多晶硅贸易网络结构的动态演进及驱动力研究

    程云洁刘旭
    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碳中和目标下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引起全球多晶硅贸易网络结构的深刻变化.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对全球多晶硅贸易网络结构的动态演进及其驱动力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网络总体平均路径距离短,聚类系数高,呈"小世界"特征.节点国的出、入度核密度呈现"单峰右偏"的长尾特征,"富人俱乐部"凸显.(2)网络"核心-边缘"结构稳定,核心国占比增加,边缘国占比减少,中国是主要核心国之一.(3)QAP回归结果显示,国家间的光伏装机容量差异、CO2排放量差异和环境绩效差异对全球多晶硅贸易网络的正效应显著.中国应以全球多晶硅贸易网络中心向中国转移为契机,发挥地理临近优势,加强区域合作及贸易联系,注入更多"中国因素",积极推动多晶硅及光伏产业链的国际合作和融合发展.

    全球多晶硅贸易复杂网络动态演进QAP碳中和

    全球锂离子蓄电池出口贸易竞争力及影响力时空演变分析

    宋勇成刘建忠张寅宝张欣佳...
    17-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锂离子蓄电池作为一种新兴清洁能源,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为探究全球主要锂离子蓄电池出口国在出口贸易中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格局和特征,本文基于UN Comtrade数据库分析了 2012-2020年全球锂离子蓄电池出口贸易的总体格局,并从主要国家出口贸易额的优势地位、贸易流动过程中的控制能力、贸易渠道的多元化三个维度分析其竞争力并利用构建的影响力评价指标分析主要锂离子蓄电池出口国(中、日、韩)的出口影响力.结果显示:(1)全球锂离子蓄电池出口规模呈持续上升趋势,且空间不均衡性在逐渐缩小,从最初集中在欧洲、东亚、北美洲地区到后来基本涵盖全球.(2)中国在出口寡占能力、出口结构方面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美、德两国具有较高的贸易中介控制能力;日、韩两国具有一定的寡占优势,但都小于中国.(3)中国锂离子蓄电池出口不同影响类型的国家数量分布均匀,且强影响类型国家数量在不断增加;日、韩两国不同影响类型国家数量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强影响类型国家数量最少,弱影响类型最多.(4)美国、德国、法国等一些欧美发达国家受日、韩两国强影响,受中国较强或中等影响.此外,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促进中国锂离子蓄电池出口贸易发展的相关建议.

    锂离子蓄电池出口贸易竞争力影响力时空演变

    近60a全球经济-人口-粮食重心的演变特征及耦合关系

    孙芮仲俊涛
    3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重心及耦合分析模型,分析1960-2020年全球经济、人口和粮食重心的空间格局与演变特征,并剖析其耦合关系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3组重心均明显偏向北半球,这与全球海陆分布紧密相关,北半球相较于南半球陆地面积大、自然条件相对优越.经济重心位于几何中心(0°,0°)的西北方向,粮食重心和人口重心位于几何中心的东北方向;(2)经济重心快速东移且幅度大;人口重心主要表现为自北向南移动,1990年前由西北向东南方向移动,1990年后由东北向西南方向移动,移动幅度较小;粮食重心的跳动幅度较大且最不稳定,规律性不明显;(3)经济重心和粮食重心具有高度耦合性;粮食重心和人口重心具有耦合性,但不显著;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耦合性低,但处于逐渐增强状态.

    演变特征耦合关系经济重心粮食重心人口重心

    中国企业R&D全球化与创新能力升级:一个区位-关系视角的解释框架

    胡曙虹杜德斌段德忠张宓之...
    45-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理学对解释企业研发(R&D)全球化布局具有明显的理论优势,在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基础上,结合经济地理学相关理论,从区位与关系两个维度构建中国企业R&D全球化的分析框架,并以华为为例分析企业R&D全球化的时空格局特征,以及R&D全球化与企业创新能力升级的相互作用机理以印证该解释框架的可适性.研究认为,企业在相关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及技术吸收能力积累是其通过R&D全球化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前提.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区位充分利用东道国的技术优势和丰富的创新资源持续布局海外R&D中心,同时依托良好的国家间关系及中国企业与东道国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网络关系是企业获取创新资源及知识溢出以实现技术升级的重要战略选择.但在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及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背景下,国家间关系的变化对中国企业R&D全球化布局具有很大影响,也应作为中国企业海外R&D投资考虑的重要因素.最后,借鉴华为的发展经验,对中国企业选择合适区位有效实施海外R&D投资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以及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措施鼓励中国企业R&D全球化布局提出建议.

    区位-关系视角中国企业R&D全球化创新能力升级华为

    "全球-地方"视角下中国创新网络演化格局与内生机制

    刘通刘承良
    57-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跨境与境内城际专利转移数据,从"全球-地方"的视角刻画了中国创新网络的演化格局,并利用PVAR模型对"全球-地方"创新网络演化的内生机制进行了探讨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2004-2018年间,中国"全球-地方"创新网络规模和联系紧密程度不断上升,境内城际技术转移网络的紧密程度和演化速度大于跨境技术转移网络;(2)外部节点城市集中于东亚、西欧、北美,且呈现"东移"趋势,对应的境内门户城市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境内城市的内外部联系度在空间格局上呈现同构特征,并显现出内外部联系的位序差异;(3)"全球-地方"创新网络演化过程中,存在技术转移的单向自强化和双向互强化效应,体现出城市节点的聚敛和扩张特性;(4)门户城市是全球与地方创新网络互动的载体,跨境技术转移和境内技术转移同时存在互补和竞争效应.对中国而言,互补效应主要体现在跨境技术引进和境内技术输出之间,竞争效应体现在跨境技术引进与境内技术引进、境内技术输出对跨境技术输出的替代和挤占效应.

    "全球-地方"创新网络技术转移内生机制

    中国外交发言文本中的地缘关系热点研究

    刘航骆华松洪菊花王睿...
    7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的地缘关系研究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外交发言文本中客观地记录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互动过程以及关注时事热点的演进过程,可基于这一官方发布的非结构化数据进行中国视角下的地缘关系热点研究.本文选取中国外交部发言文本数据,从特征词汇、主题编码等角度对文本数据中隐含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亚太、周边地区国家在中国地缘关系的处理上占据首要地位.(2)近年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地缘冲突从地缘经济转向地缘文化方面.(3)议题方面,经贸是世界国家间地缘关系的重点,科技创新要素在大国竞争中的渗透作用越来越突出.(4)地缘战略方面,注意北约"东顾"对亚太地区带来的影响,南太平洋岛国是潜在的大国地缘博弈地区.本文应用文本分析技术研究中国地缘关系热点问题,为地缘关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也为中国地缘战略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地缘关系文本分析外交发言中国

    从"观察者"到"参与者":乌克兰地缘政治角色的转换与困境研究

    刘国菊李立望
    82-93,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战略博弈背景下,地缘政治因素是各国制定安全和对外政策的一项重要依据.它既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争夺地缘政治红利提供借口,也迫使发展中国家高度重视和防范地缘政治危机所带来的风险.为探讨大国地缘政治博弈背景下,被争夺国家扮演何种角色及"角色转换"困境等问题,选取频发地缘政治危机的乌克兰为研究案例,借鉴"角色理论"的分析框架,尝试将传统地缘政治理论与"角色理论"相融合,基于"观察者"与"参与者"角色转换的视角,采用"国内政治-国际政治"的比较分析方法,对比国际社会对乌克兰地缘政治角色的认知与评价,厘清乌克兰地缘政治角色转换的时空过程,阐释乌克兰地缘政治角色转换的效应,以期为发展中国家的地缘政治决策提供新的理论认知和实践剖析.

    地缘政治角色理论转换与困境乌克兰俄罗斯

    基于GlobeLand 30的柬埔寨森林覆被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李敏褚劲风李仙德
    94-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柬埔寨境内丰富的森林资源对湄公河流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基于GlobeLand 30数据,采用森林覆盖率、景观格局指数等指标分析柬埔寨森林流失情况;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影响柬埔寨森林流失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1)2000-2020年柬埔寨森林面积从104 009.92 km2减少至89 702.30 km2,覆盖率由57.45%降至49.55%.高原和山地地区森林减少最显著,面积减少8 002.87 km2,覆盖率下降11.36%.土地利用转移分析显示,84.85%森林保持不变,12.90%转为耕地.(2)森林景观破碎化加剧,最大斑块指数下降.(3)回归分析表明,人口增长和耕地面积增加是森林流失的主要驱动因素.建议柬埔寨政府加强森林法规管理,遏制滥砍滥伐;积极发展工业、生态旅游等,促进经济多元化,创造更多非农业就业机会,降低森林转耕地压力.

    柬埔寨森林覆被变化土地利用GlobeLand30森林流失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理论溯源、衡量基线与方法论争

    肖若兰马仁锋马静武王建庆...
    104-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全球性的海洋经济中心,反映了一国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与国际竞争力.梳理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研究理论及领域演化,比较中外海洋中心城市研究并提出新国际形势下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研究重点及困境.主要研究包括:①辨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起源与概念、性质特征与成长机理等理论问题;②引介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相关评价方法,提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独特功能、比较与成长态评价方法等;③指出全球化形势下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研究应关注研究尺度、实证创新,借鉴城市研究的城市职能、城市竞争力、流空间等理论及其量化识别指标,评价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未来研究重点应结合实证评价模型调试其指标阈值参数,提升已有模型的适用性与实用性,拓展已有贸易、交通、跨国公司分支机构、专利、人才等的网络分析范式,创新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研究方法论.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全球城市港口城市海洋性海事服务业

    基于多源大数据的城市安全感评价与优化策略——以南京主城区为例

    秦萧张一鸣甄峰李民健...
    118-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精细化治理战略要求下,城市安全研究不仅需要关注物质空间安全防御体系建设,还应充分营造居民日常生活安全情感,以致力于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吸引力.首先,充分考虑居民活动与自然灾害、社会风险及建成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构建城市安全感知机制模型;其次,从个人感知、建成环境、行为活动三个维度建立城市安全感评价指标体系;再者,以南京主城区为案例,利用多源大数据的创新手段对城市居民安全感进行综合测度;最后,对南京主城区安全感进行评价,识别其空间分布格局,提出其空间优化路径.研究发现:虽然在3个维度上居民安全感水平空间分布具有一定差异,但南京主城区居民安全感总体表现为"中部高南北低,组团分布明显"的空间分布格局;城市重要商圈及其周边较早开发的大型居住片区安全感高,而开发中新城和产业配套居住片区安全感低;活动功能植入、交通系统设计、公服设施布局、环境风貌修复、社区空间设计、规划政策引导、组织制度设计及智慧管理平台建设等能够更好地助力城市安全感低值区的安全水平提升.

    城市安全感多源大数据机器学习南京主城区空间优化